_謝 巍
1997年我從高校轉入黨政機關工作,先后在上海市政府宏觀經濟部門、市委辦公廳從事綜合工作,2011年起先后任中共上海市松江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現任中共上海市市場監(jiān)管工作黨委副書記。20年來,我所從事的工作從經濟形勢調研分析到負責一個地區(qū)、部門的黨建工作,從以文字工作為主到“管字、管事、管人”相結合的綜合管理,盡管條、塊工作內容有別,市、區(qū)工作層面不同,但有一條是貫穿始終的,那就是都需要堅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結合工作實際,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盡責履責,勤政廉政,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添磚加瓦。
調研是成事之道。我們黨歷來重視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全黨:“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求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盡管近年來崗位變動相對頻繁,但我始終把加強調研作為上崗的第一課,認真安排計劃,確保取得實效。在擔任區(qū)委組織部長的第一個月,我每周安排兩天時間共走訪16個街道、鎮(zhèn)和30個區(qū)主要黨政部門,單獨聽取主要負責同志對領導班子建設的意見建議。既對主要負責同志本人的思想和個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對班子成員的特點以及主要領導對其的評價有了直觀的了解,使我快速進入角色,也為接下來的換屆工作打下了扎實基礎。去年調任市場監(jiān)管工作黨委副書記后,我即帶領機關同志在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按照干部管理權限開展正處級干部調研,在較短時間內摸清系統干部的思想狀況、專業(yè)結構、隊伍建設等家底。在今年市委開展的大調研活動中,我通過明察暗訪等多種形式,不打招呼直插現場,走遍“12315”等4條熱線和13家市場監(jiān)管系統市級部門辦事窗口單位,并多次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到基層所“辦事”,親身感知窗口服務情況,了解窗口建設現狀,發(fā)現問題當場指出整改?!叭采w”走完一圈,情況“心中有數”,工作自然也就“腦中有活”了。
創(chuàng)新是成事之魂。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21世紀特別是2010年以來,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智能手機的普及改變的不僅僅是通訊方式,而且是信息傳播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在人人都是通訊員、個個都有麥克風、處處都有攝像頭、時時可以發(fā)評論的條件下,傳統的宣傳輿論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而敏銳地指出,“互聯網是輿論工作的主戰(zhàn)場”。我們深切體會到現有傳統的官方信息傳播方式已經不適應形勢發(fā)展,必須在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進行系統創(chuàng)新,形成適應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的宣傳輿論工作新格局。為此,我們做了如下探索。一是創(chuàng)新傳統主流媒體的敘事風格,推出“十問發(fā)展”的系列報道,形成官方報道的新氣象。二是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fā)展轉型,報紙和廣播、電視臺先后開設微博、微信,和政府新聞辦APP形成新媒體矩陣聯動格局。三是用好民間新媒體傳播渠道。主持召開網絡“大V”、民間版主座談會,本著既要“管住”更要“用好”的方針,和他們開誠布公地直接溝通黨委、政府的意圖和想法,發(fā)揮他們形式新穎、轉發(fā)量大、容易被市民群眾接受的優(yōu)勢,為我所用,使民間力量成為轉發(fā)官方信息的重要途徑,從而形成“網絡統一戰(zhàn)線”工作合力。
聚焦是成事之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任務和方方面面的工作要求,需要在統籌謀劃、整體推進的同時,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精準發(fā)力,以點上工作的突破帶動整體工作的提升。在松江區(qū)擔任宣傳部長時,我感到松江是上海歷史文化的發(fā)祥地,有“上海之根”的美譽,有很多需要傳承弘揚的優(yōu)秀文化元素,全面開花固然可喜,但并不現實,應當擇其一枝、飄香四海。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我們最終選擇以書法作為突破口,擴大松江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影響力。我們系統梳理了松江書法的歷史脈絡,舉辦了一系列的全國性書法大賽和論壇活動,建立了書法廣場、特色小區(qū)、特色學校等廣受群眾歡迎的平臺載體,在全社會形成濃郁氛圍,也讓市民群眾得到了實惠。2013年,中國書協授予松江“中國書法城”稱號。突出重點并不意味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于顧繡等其他優(yōu)秀文化遺產,我們通過建設非遺傳習所的形式加以展示和傳承。
人才是成事之本。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我們黨始終秉持的執(zhí)政理念。落實到基層的人才工作,我感到既需要有面上的制度設計,在一個區(qū)域或部門內形成良好的引才育才用才環(huán)境;也需要針對人才的個性化特點,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做好個別特殊人才的工作。松江區(qū)委組織部具有抓好人才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我擔任組織部長期間,正值松江推進G60科創(chuàng)走廊的起步之時,人才工作對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至關重要。我們成立了人才專項基金,在行政服務中心設立了人才服務專窗,組織開展人才新政宣講培訓日活動,專題解讀G60科創(chuàng)走廊人才扶持政策,有效推進創(chuàng)業(yè)扶持、住房保障、高薪激勵補貼和儲備人才錄用培育獎勵等多項政策實施落地,惠及人才。加強人才隊伍梯隊建設,開展領軍人才、拔尖人才評比和首批區(qū)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英才選拔工作,在全區(qū)初步形成領軍、拔尖、青年英才三級聯動、層次合理的人才梯隊。人才工作的對象是人,除了優(yōu)化制度供給外,面對面地開展工作有時是必需的也是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
以上工作體會,只是最近幾年工作中的膚淺認識。進一步深入思考,如果從方法論的角度總結一些規(guī)律性,我覺得可以概括為三個“誠”。一是對黨忠誠。自覺用黨的理論、路線、方略指導實踐,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如果偏離了這一點,也就失去了黨員領導干部的“道”,事情做得越多可能危害越大。二是待人真誠。領導工作干的是“事”,靠的是“人”,不管是上下屬之間、同事之間還是工作對象之間,都應真心實意、出自公心、相互信任、同舟共濟。三是辦事實誠。堅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提不切實際的“口號式”目標,不搞勞民傷財的“運動式”工程,實實在在、干干凈凈地干事做人。只有做到這三個“誠”,在調查研究中才能聽到真情況,在創(chuàng)新實踐中才能獲得真支持,在聚焦重點中才能瞄準真方向,在留人引才時才能換來真感情。所以說,“誠”始終和“真”聯系在一起,以我之“誠”換人之“真”;而“誠”的基礎是“正”,只有自身正,才能待人誠。如此,邏輯關系就比較清晰了:正(主體)—誠(能動)—真(客體)—成(結果)。真可謂:“正”者從政,“誠”則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