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龍
(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頸椎病是骨科的常見病之一,其可分為7型,最常見的是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約占頸椎病患者的60%~80%[1],主要是指頸椎椎盤發(fā)生退行性病變,進而壓迫神經(jīng)根,從而引起相關的功能障礙,主要表現(xiàn)有頸痛、活動受限、上肢麻木及疼痛等。近年來,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生率有升高趨勢,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學習造成嚴重的影響[2],故而應給予積極有效的治療。近年來筆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頸痛逐瘀湯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效果理想,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3月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第一臨床醫(yī)院骨科收治的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以對照組,各41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40~70歲,平均(58.1±4.7)歲,病程8個月~8年,平均(3.8±1.2)年;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2~71歲,平均(58.5±4.6)歲,病程7個月~9年,平均(3.6±1.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①年齡40~75歲,性別不限。②符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1]中的“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③近3個月內未接受任何方法治療。④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①年齡<40歲,或>75歲。②不符合“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③其它類型的頸椎病。④對本研究中等藥物過敏者。⑤未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方法進行治療,如給予甲鈷胺片500 μg,3次/d口服,塞來昔布膠囊0.2 g,2次/d口服,必要時配合非甾體類抗炎藥口服等。治療30 d為1個療程,共1個療程。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再予頸痛逐瘀湯口服治療,藥物組成:延胡索20 g,紅花7 g,姜黃10 g,當歸15 g,地龍10 g,川芎10 g,丹參20 g,葛根15 g,桂枝9 g,牛膝10 g,桑寄生15 g,白芍15 g,甘草9 g。每日1劑,清水煎取藥液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治療30 d為1個療程,共1個療程。
①痊愈:癥狀、體征均消失,頸部、肩部及肌力均正常,可正常工作及活動。②有效:癥狀、體征顯著好轉,頸部、肩部等有所改善。③無效:癥狀、體征、頸肩部功能無改善,或見加重。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采用t/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41例中,痊愈14例,好轉2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12%;對照組41例中,痊愈12例,好轉21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0.49%。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據(jù)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可將其歸屬于中醫(yī)學“痹癥”、“項痹”等病證范疇,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外感風寒邪氣,或勞累過度,筋骨受損,導致機體氣血運行不暢,頸部脈絡瘀血阻滯而發(fā)病。故在本病的治療方面,應注重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筆者自擬頸痛逐瘀湯方中,以延胡索、紅花、姜黃、丹參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當歸、地龍、川芎等既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力,又可補血、行氣、通絡,葛根、桂枝通經(jīng)活絡,牛膝、桑寄生、白芍補腎通絡,白芍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補腎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綜上,采用頸痛逐瘀湯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效果理想,值得推廣。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