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芳萍
【關鍵詞】 小學;德育;途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22—0031—01
當前,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是實效性差,缺少魅力,德育很難打動學生的心靈,不少學生對德育表示厭倦,其深層原因是教師的德育觀念陳舊,缺乏道德創(chuàng)新精神,對德育對象的新變化缺乏敏感,對新形勢下的德育如何操作缺乏方法上的調整,德育過程中的情感投入不足,因此,要構建充滿活力和魅力的德育,就必須進行德育創(chuàng)新,將德育引入新的境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在升國旗、唱國歌的活動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為了增強小學生的愛國情操,學校要建立健全升國旗、唱國歌的制度,把每周一的升旗、每周五的降旗當成是教育學生愛國的最好契機,讓學生在升國旗活動的鼓動下,了解國旗、國歌的由來,了解國旗、國歌的誕生過程,使學生能真正在學習、了解中,在升旗、降旗的活動中認識到偉大的國旗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的史實,讓學生在輪流升國旗的活動中感受國旗的莊嚴、神圣,從而增加學生熱愛祖國的熱情。當然,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在國旗下進行深情的升旗演講,充分利用《校園升旗演講詞》一書,了解一些小學生不熟悉的、應該牢記的歷史,如,“難忘國恥九一八”、“國旗的衛(wèi)士”等,這些文章涵蓋歷史內容,不但具有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激勵學生的作用,而且還能使學生充分了解、學習革命先烈英雄事跡,進而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使學生更加珍惜生活,熱愛祖國。
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讓德育走進學生心靈
課堂教學活動是道德教育的最好途徑,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的途徑,在教學的過程中用講故事、說人物的方法融入道德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比如,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可以利用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對學生有意無意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感染?!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yǎng)良好思想道德風尚?!睘榇?,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提煉德育素材,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如,在講解《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我們要讓學生在了解了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后,學習抗日英雄們熱愛人民、仇恨敵人,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又如,在學習了《石灰吟》這首詩后,我們要讓學生懂得詩人不與那些惡勢力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等等。
三、在實際活動中融入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
當下我們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不是少爺就是公主,這致使大部分的孩子變得自私,沒有集體觀念,更別說集體主義價值觀了。鑒于此,我們要在學校開展一些集體主義教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大公無私的精神。如,“環(huán)境保護人人有責”、“我不能讓他掉隊”、“為班級爭搶流動小紅旗”等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為集體獻計獻策,為集體的榮譽出一份自己的力,從而讓學生在體驗集體榮譽感的同時,認識到個人與集體、國家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肯于奉獻的精神,使學生在班級、學校都能體現主觀意識、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從而充分發(fā)揮其自身的特長為集體榮譽而努力,并在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都知道,注重實踐活動是道德教育的基礎,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能使學生的個性充分展現出來,讓教師能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缺點、特長和個性,進而進行有效的德育引導和教育。因此,我們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層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實踐活動,使課堂理論學習和課外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品德學習和品德踐行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發(fā)揮小廣播的作用,進行宣傳;實行班長轉換制,鍛煉學生為他人服務的能力;組織小記者,把一些學生的先進事跡和道德生活事實以作文形式報道出來,作為墻報,進行感化教育。只有科學、合理地組織這些關乎集體的實踐活動,才能有效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教育,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品質。
編輯: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