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朝軍
加強法治教育 讓欺凌遠離校園
據中國青年網報道,11月2日,北京西城區(qū)人民法院對一起校園欺凌案進行宣判。五名犯罪時未滿十八歲的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被告人朱某犯尋釁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被告人趙某等犯尋釁滋事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個月。對于“校園欺凌”,學校責任更大,應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加強法治教育,讓更多學生知道校園欺凌的法律后果,而不只是簡單地給一個處分了事。而家長在平日也應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極力避免此類事情的發(fā)生。
毫無疑問,發(fā)生“校園欺凌”案后,受害最大的就是被欺凌的對象了。由于作案人都是心智尚不成熟、行為失卻理性的未成年人,作案情節(jié)和性質都及其惡劣而不考慮后果,對受害人而言,身心的傷害往往難以想象。所以,當案件宣判結束后,組織心理專家、維權專家及時對受害人利用看望、慰問、心理疏導等進行干預,不僅能撫慰受害人受傷的心靈,紓解受害人家長的怨憤和不理性,而且也能科學有效地舒緩受害人的心理壓力,有助于其盡快走出陰影,健康成長,其行為意義深遠。
但對于“校園欺凌”案件而言,每起案件的發(fā)生都絕非偶然。案件背后有受害人的軟弱無助,有行為人的膽大猖狂,更有受害人家長和作案者家長的教育無方。如果全面理性地去分析,相對于案件當事人雙方及其家長而言,教育引導和監(jiān)管不到位的責咎誰都無法否認。同時,發(fā)生“校園欺凌”案,學校的法制教育缺位,學校對學生管理的疏忽,對學生行為引導的缺憾,也足以透一斑而窺全貌。所以,“校園欺凌”案件發(fā)生后,科學的撫慰是必須的,但反思同樣不能空缺和失位。
同時,如果我們從法律矯正和人性矯治的角度而言,“校園欺凌”案背后的受害人值得同情,但欺凌犯罪嫌疑人又何嘗不值得同情?因為不懂法、不畏紀、不會尊重人、意氣用事,毀掉的何止是上學的機會,還可能是一生的命運。相對于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而言,教訓不僅深刻,而且更是血淋淋的。因此,不僅受害人急需撫慰和引導,這些特殊的“行兇者”何嘗不是可憐的急需撫慰和引導對象呢?人生之路漫長,年輕不懂事的代價不能讓其背負一輩子,如何及時和司法部門聯系對這些特殊的“少年犯”進行行為矯正治療,如何讓其真正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法和錯誤,讓其盡快走出人生沼澤吸取教訓,健康成長,這恐怕也是我們需要關注和干預的內容。
對“校園欺凌”案而言,我們也不愿意其發(fā)生。但案件一旦發(fā)生,我們就要及時全面地對案件進行審視和反思,并采取積極有效的科學手段對案件進行人性的干預善后。在這背后,我們不僅需要對受害人盡快伸出關愛和呵護之手,開展各種撫慰、探視、心理矯治等干預,更要結合案情,對那些可恨又可憐的“行兇者”進行引導干預,讓受害人和“行兇者”都盡快走出成長陰影,這才是最負責任的態(tài)度。
每起“校園欺凌”案件的發(fā)生背后,都有教育管理者、學校、家長不可推卸的教育引導和監(jiān)護監(jiān)管不到位責任。因而,對“校園欺凌”案件,反思和撫慰同樣重要。結合案件盡快完善各種監(jiān)管監(jiān)護手段,學校、老師、家長如何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如何科學化解校內學生矛盾沖突,如何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如何從引導學生算“違法賬”、“行為賬”“文明賬”、“后果賬”等等的基礎上,教育引導青少年學會依法處理矛盾沖突、學會尊重他人尤其是同學權益、學會有效化解人際交往危機等等,這也是包括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都應該反思的內容。總之,唯有反思和干預措施到位,才能有效地從源頭預防“校園欺凌”案件的發(fā)生,這一點尤需我們銘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