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帕爾(Martin Parr)身上的標簽有很多:馬格南圖片社前主席、最負盛名的英國當代攝影師之一,等等。他的身上也充滿了同樣多的爭議:他對紀實攝影的顛覆,古怪而又充滿諷刺的畫面語言……就像布列松曾經(jīng)評價他:“我只有一句話可以對你講,你來自完全不同的星球?!碑斚?,帕爾已經(jīng)近56歲,或許作為一位攝影藝術家來說,已經(jīng)到了研究者可以從頭開始梳理他的創(chuàng)作脈絡的時候了。
瓦爾·威廉姆斯(Val Williams)是一名策展人兼作家。她是倫敦藝術大學攝影歷史與文化專業(yè)的教授、倫敦藝術大學攝影系主任。從文化地緣的角度看,一位英國人可能更容易了解另一位英國人的思想。這十幾年,帕爾一直是她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在采訪與馬丁·帕爾有關的近百位人士,以及多次采訪帕爾之后,她開始撰寫一本比較系統(tǒng)的書籍,名為《珍藏馬丁·帕爾》,這本書里面不僅披露了帕爾自己的論文和回憶錄,也分享了英國國家圖書館內(nèi)英國國家影音檔案館(British Library National Sound Archive)、大曼徹斯特檔案館(Greater Manchester Archive)、倫敦傳媒學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的倫敦藝術大學攝影和檔案研究中心(UAL Photography and the Archive Research Center)等資料。因此可以說,這是一本讓人對帕爾“解惑”“解誤”的研究型書籍。
令人不快的影像
馬丁·帕爾的攝影作品,容易令人們感到些許不快。他將我們的日常食物、穿著,以及我們游覽過的地方均以戲謔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同時,他又極其細致入微地展現(xiàn)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也許會認為帕爾是將人們?nèi)狈α己蒙钇肺杜c判斷力的現(xiàn)實狀態(tài),通過攝影這種方式向人們展現(xiàn)出來,尤其是他在后期選擇使用彩色攝影膠片記錄現(xiàn)實世界浮華的名利場,這一點更為明顯。
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帕爾僅僅是記錄了大量的社會問題。他們認為帕爾所記錄的社會問題包括松散的社區(qū)紐帶、對于物質(zhì)消費的狂熱追捧、全球休閑度假的旅游熱潮、英國中產(chǎn)階級的名利場,以及在1980年代出現(xiàn)的“次階級”虛影幻景等現(xiàn)象。
也許,馬丁·帕爾只是同生活在1950和1960年代的那些郊區(qū)兒童一樣,一直是局外人、旁觀者,他不屬于任何地方,沒有同盟,也幾乎沒有任何個人偏好。
非凡旅程的開始
當馬丁·帕爾從英格蘭南部的薩里郡(Surrey)北上,到曼徹斯特理工學院學習攝影時,對他來講,那一定是一段意義非凡的旅程。帕爾出生地在薩里郡的埃普瑟姆(Epsom),生活雖富足卻單調(diào)。位于英國西北部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對于帕爾而言,似乎是另一片文化地域。這里擁有不同種族移民的莫斯賽德(Moss Side)地區(qū),當時英國國內(nèi)潛藏的種種社會問題也開始在那里慢慢顯現(xiàn)出來。
當帕爾抵達曼徹斯特的時候,維多利亞時期的曼徹斯特幾乎消失殆盡,街區(qū)被夷為平地,那些宏偉的19世紀建筑物均受到破壞。曾經(jīng)熱鬧的產(chǎn)業(yè)工人社區(qū),只剩下孤零零的幾座酒吧,雖然由于某些歷史條款規(guī)定仍保持著原樣,卻失去了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1970年代早期,帕爾的攝影實踐看起來似乎像是一場愚蠢的冒險。因為在當時的英國,攝影仍舊被分為商業(yè)攝影、時尚攝影、新聞攝影,對于嚴肅的紀實攝影師來說,很難得到機會。
那時,倫敦舉辦了兩場非常重要的攝影展:1968年,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舉辦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攝影展”,以及1970年在重新開張的海沃德畫廊(Hayward Gallery)舉辦的“比爾·勃蘭特(Bill Brandt)攝影展”。對于當時的藝術界來說,攝影已被邊緣化,且不被主流藝術所接納,因此這些攝影展被視為異類。盡管在美國,攝影早已被學術界所接受,并舉辦了多次影響深遠的展覽,但是英國的藝術博物館仍舊視攝影為一種平庸的、不受歡迎的藝術形式。
2001年,當攝影展層出不窮,而油畫展或雕塑展卻成為特例的時候,人們很難想象,曾經(jīng)的攝影展是在多么局促的環(huán)境中存在的,甚至有時只是一個臨時搭建的處所——大學教學樓的走廊、劇院的大廳或攝影器材公司的前臺接待處等。這些地方成為唯一能夠一覽著名攝影師作品的場所,如赫爾穆特·牛頓(Helmut Newton)、唐·麥庫林(Don McCullin)及大衛(wèi)·貝利(David Bailey)等。此外,這里也成為能夠有機會欣賞如馬丁·帕爾這樣新晉攝影師作品的地方。
帕爾的個人攝影作品首展是在曼徹斯特肯德爾米爾恩(Kendall Milne)百貨商場的走廊里舉辦的。但他也是1970年代早期,能夠抓住機會參與畫廊巡展的首批年輕英國攝影師之一。他的作品在約克的印象(Impressions)畫廊、倫敦東區(qū)的半月(Half Moon)畫廊以及考文特花園的攝影師(Photographers)畫廊中都有展出。
消費是社會的切口
馬丁·帕爾一直對那些不斷變化的領域感興趣,人們不同的選擇和品味令他著迷,在他所拍攝的作品中也暗示出頹廢與某種歇斯底里的社會情緒。
1972年,帕爾在合租的公寓中獨創(chuàng)了一種桌面游戲,當時他與一同就讀于理工學院的三位年輕人住在一起。帕爾把自己發(fā)明的桌面游戲命名為“愛立方”(Love Cubes ),由一套木頭方塊組成,每一個方塊上貼著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中有一位年輕的男人或女人。游戲的創(chuàng)意是讓參與者為方塊配對,猜一猜哪些人是在一起的情侶或伙伴,并把貼有照片的相對應的方塊組對配在一起。endprint
“愛立方”是一個奇特的游戲,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那時便開始著迷于人類的偏好和品味,比如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們選擇對方?這也表現(xiàn)了帕爾對于一些社會行為的困惑,他有強烈的意愿希望把這些不解記錄下來。直到如今,我們?nèi)耘f能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這些。
27年之后的1998年,當帕爾游歷英國拍攝紀錄片的時候,他好像是一位踏入異域的陌生人。大風中在海濱蹦跳而過的一群紐卡斯爾女孩指責他是窺私狂;一位游客給他上了一堂政治課,講述外來移民的危害;而一位房主則跟他分享了自己與家鄉(xiāng)不斷疏遠的感受。
也許那群紐卡斯爾的女孩一語中的:帕爾一直在觀察,在記錄細節(jié),在四處游走且不被察覺;他是人類面孔、姿態(tài)以及輕率的社會行為的收集者。
帕爾的攝影作品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強烈好奇心的映射,主要受到1970和1980年代美國攝影的影響,而對他產(chǎn)生影響的攝影師包括威廉·埃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比爾·歐文斯(Bell Owens)、喬爾·邁耶羅維茨(Joel Meyerowitz)以及加里·溫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影響的還有一位英國彩色明信片攝影師約翰·欣德(John Hinde),以及眾多匿名攝影師的作品,如在發(fā)展中國家、東歐以及西歐等國家拍攝的人像作品、海邊紀念品等。
盡管有人評價帕爾的攝影作品看起來違背社會道德,尤其是他在198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作品,如拍攝于1983年6月的《最后的度假勝地》和1986年9月拍攝的《生活的成本》等,但無論從理論還是政治的角度看,這些作品擁有的生命力及內(nèi)涵的多樣性都超越了其表面意義。他的作品不僅能夠用來定義社會觀點或者強調(diào)文化表達,而且如鏡子一樣反映我們生活方式的本質(zhì)特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