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縣實驗小學 徐雙蓮
基于體驗性活動提升小學生度量意識的研究
——以三下《圖形與測量》的復習為例
浙江省浦江縣實驗小學 徐雙蓮
新課標指出“圖形測量”內容的核心目標是度量意識的培養(yǎng)。圖形中有諸多屬性,既有質的性質,又有量的性質。而“測量”就是選取恰當的測量單位對圖形進行度量,進而從量的角度挖掘圖形中所隱藏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度量意識。如何提升小學生的度量意識呢?我們依托三下《圖形與測量》這一復習課,在思考、學習、實踐中,探尋出了一條有效提升小學生度量意識的途徑——體驗性活動。
度量意識;復習課;圖形與測量
《圖形與測量》體現(xiàn)了度量意識、空間觀念、應用意識的發(fā)展。度量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該是整個“圖形與測量”內容的核心目標。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度量意識,在小學階段安排了如下有關圖形與測量的知識:
?
學生在循序漸進地學習這些圖形與測量知識的過程中,度量意識如何呢?我們選擇了我校三年級學生,以他們最早接觸、最有生活經驗的長度為例,設計了“一塊黑板擦長為( )”這一題目,檢測學生有關長度單位的度量意識是否較強。
測試結果如下:
?
從這一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頭腦中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單位長度表象,也缺乏相應的估算策略。學生對自己常見物品的長度都無法正確把握,對其他物品長度的把握則更不理想了。一維的長度單位如此,二維的面積、三維的體積的度量意識可想而知了。
小學生度量意識的提升,就是要在圖形與測量當中滲透一些數學思想和數學活動經驗,比如“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思想,體驗度量單位與度量工具的重要性、維度概念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實際度量的經驗等等。而這些都要依托于體驗性的活動,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及度量學習的本質,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親身經歷度量單位的產生過程、單位的累加過程,形成單位的觀念并以此為標準學會估計,培養(yǎng)數感,積累度量活動的經驗,從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升度量意識。
為了尋求一種能夠切實培養(yǎng)學生“度量意識”的課堂教學方法,我們嘗試以三下《復習課圖形與測量》為例,展開對培養(yǎng)學生度量意識的課堂實踐研究。
學生度量意識的起點到底在哪兒呢?我們對全校257名三年級學生展開了復習前的調查。
(1)學生是否深刻地認識維度概念
在維度概念的理解上,圖形與測量在第一學段的基本內容有長度和面積。學生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是否深刻?我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
男生、女生舉行一場跑步比賽。男生沿A區(qū)跑,女生沿B區(qū)跑,你覺得公平嗎?寫一寫你的想法。
雖然學生能描述出周長和面積兩個概念,但在實際解決問題中容易混淆。這兩個量的度量本質結構是一致的,都是所測物體包含幾個標準單位。但是從維度上來講,從周長到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
(2)學生是否有實際度量的經驗
學生的實際度量的經驗如何?我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
從測試結果看,學生具有實際度量的經驗,而且長度的感覺要比面積好。但從訪談中發(fā)現(xiàn):當數據或被測物體更長、更大時,學生想不到用比較、推測等方法去解決大數據的問題。
(3)學生心中是否有一個度量單位的形成過程
如果左邊這個小長方形的面積是6cm2,那你能算出右邊這個被遮住一部分的大長方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嗎?
測試結果發(fā)現(xiàn):56.9%的學生能把小長方形當成一個測量單位,大長方形橫著大約可以擺3個小長方形,豎著大約可以擺3個小長方形,大長方形中大約可以擺9個小長方形,即54平方厘米。但也還有31.5%的學生給出了錯誤的答案,有11.6%的學生不知道如何解答這個問題。部分學生缺失了度量單位的形成過程,死記公式,忽略了面積的本質含義。
根據度量本質的分析以及學生的掌握情況,將復習課《圖形與測量》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通過學生自主梳理,形成一個較完善的知識體系結構圖,體會并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通過長度單位的梳理,幫助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度量活動經驗,讓學生經歷“度量單位”從形成到產生的過程,并運用化歸思想感悟制定度量單位的規(guī)律。
(3)借助活動任務,喚起學生的實際度量經驗,合理選擇度量單位,準確把握度量單位的實際大小。
(4)結合實例認識周長和面積,尋找維度概念的區(qū)別聯(lián)系,初步感悟度量的本質。
材料一:基于學生經驗自主梳理,構建知識框架
(1)喚醒學生已有認知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繼續(xù)研究測量(板書測量),看到這兩個字你想到了什么?
(2)引導學生自主梳理
你能回憶整理一下嗎?可以畫一畫、寫一寫,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整理在學習單上。
(3)展示學生梳理成果
大樹思維導圖
階梯思維導圖
手掌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
【思考】
教師放手讓孩子自主完成“復習任務單”,進行知識建構。孩子們“階梯、大樹、手掌”等思維導圖非常有創(chuàng)意。復習課就要利用知識結構重新審視舊知,并生長出新的感悟和經驗,對全部知識內容進行整體性把握。
材料二:借力微視頻,還原度量產生的過程(1)借助微視頻,回憶長度單位產生的過程逐張顯示幻燈片,跟隨課件一起回憶、梳理長度單位的產生、發(fā)展過程。
(2)追尋不同長度單位產生的原因,體驗度量單位與度量工具的重要性
學生看完了紛紛發(fā)表見解:量大物體就用大單位,量小物體就用小單位;我們要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單位;更小的單位還有納米和微米,把1個單位等分下去就是一個更小的單位……
(3)運用類比思想,將長度單位的演變過程推廣至面積單位
【思考】
以往復習課的梳理環(huán)節(jié),教師關注知識、技能的梳理,忽視對知識形成過程、所蘊含的數學思想的梳理?;仡櫸⒁曨l,讓學生靜靜回憶,梳理長度單位產生、發(fā)展的過程,體會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經歷完整的“度量單位”從形成到產生的過程。學生的回答讓我們很驚喜:將1個單位繼續(xù)等分下去就能尋找到一個新的更小的單位。從“感悟”到“經驗”,也滲透了“極限”、“逼近”的數學思想。
材料三:巧設開放題,喚醒學生的實際度量經驗
【思考】
1 ( )=10( ),( )大約是1( )。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不同的答案,使孩子將生活中的實際物體與相應的度量單位建立聯(lián)系,喚醒學生的實際度量經驗,也讓孩子們體驗到了用同樣的“數”刻畫了萬千的“量”。
材料四:打通維度,理清度量的本質
(1)任務驅動,喚醒周長與面積的認知
這塊菜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在菜地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
(2)數形結合,尋找周長與面積的異同
(3)建立聯(lián)系,感悟度量的本質
總結:這個圖形的周長是以1米為標準,我們來數, 1個1米,2個1米,3個4個……它的周長是14個1米的累加;面積就是以1平方米為標準,1個1平方米,2個1平方米……它的面積是12個1平方米的累加。
(4)拓展延伸,體驗周長與面積變化的魅力
說說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思考】
為了讓學生從本質上理清“周長”與“面積”這兩個維度概念的區(qū)別,我們設計了三道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對比練習題。學生計算出菜地的面積和周長。教師追問:計算周長和面積時,我們都用到了3和4,周長里的3和4與面積的3和4有什么不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教師巧妙地運用格子圖,讓學生體驗“數”周長和面積的活動,體會到一維和二維概念本質結構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區(qū)別是周長是用小線段去量,面積是用小面積去量;聯(lián)系是都是將1個標準量進行累加的過程。最后一題“說說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又讓學生感悟到周長和面積的不同:面積變小了,周長不一定。
[1]李瓊.“量感”培養(yǎng)從感量開始[J].數學月刊(小學版),2013:7-8.
[2]劉加霞.把握度量本質,積累度量活動經驗[J].小學教學(數學版 ),2013-5.
[3]呂震波.重感悟 重過程 重體驗 重運用[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3-4.
[4]邊巨星.在長度教學中幫助學生發(fā)展“量感”[J].師資建設,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