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麗
摘 要 如今新聞信息傳播早已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局限,憑借自身及時、海量、互動、多媒體等傳播優(yōu)勢,加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行業(yè)的不斷壯大,網絡逐步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成為受眾掌握國家和社會動態(tài)的重要途徑。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的網民規(guī)模達到7.1億,其中多達 4.5 億的用戶通過互聯網獲取新聞資訊。中國手機網民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數據顯示中國手機網民已達6.56 億,通過手機網絡獲得新聞內容的人數達到網民總數的62.2%。這些數據表明,已經有超過一半以上的網民通過網絡來獲取新聞信息,可以說,互聯網新聞受眾的卷入度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網民養(yǎng)成了通過網絡獲取新聞資訊的習慣。在互聯網上,新聞信息從單向被動接受變?yōu)殡p向傳輸,人們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社群評論轉發(fā)熱點新聞、表達對新聞事件的觀點和看法,表達意見訴求,輿論參與的熱情日益提高,網絡輿論影響力日益壯大,于是形成一個“龐大、復雜、喧囂”的新媒體輿論場,深刻改變了傳統(tǒng)輿論傳播平臺格局,對傳統(tǒng)輿論場形成了沖擊。
關鍵詞 新媒體;傳統(tǒng)媒體;自我定位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9-0028-0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傳統(tǒng)媒體在新的輿論場中要重新自我定位,尊重新聞傳播規(guī)律,在為大眾提供新聞事實時,要有深度和理性,弘揚正能量,提高自身威信,正確引導輿論,做好媒體輿論“守門人”的角色。
傳統(tǒng)媒體想要在競爭中占領先機,除了要在形式上、生產流程上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傳播內容上做足功夫,做到更精致、更有深度、更可信,以此將自己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提高關注度、影響力和公信力。
1 以真實制虛假
當前,我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行業(yè)不斷壯大和完善,但是一方面,人們在虛擬世界中邊界意識喪失;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平臺提供的自由的信息發(fā)布空間和強烈的商業(yè)化追逐,加之資本的逐利性,導致虛假新聞的頻頻出現,有的斷章取義、有的夸大事實、有的以偏概全,甚至有的編造假新聞。
為適應受眾快餐式閱讀習慣、迎合獵奇心理、追求點擊量催生出的“標題黨”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現,有的標題曲解原意,有的標題無中生有,造成文題不符。這對于網絡輿論生態(tài)來講就是毒氣彈,往往會引導受眾的情緒發(fā)生極化,使現實社會中不同群體之間的零和博弈加劇,進而成為群體圍攻和網絡暴力的導火索。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追求真實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職業(yè)操守,也是媒體樹立威信的必要保證?!笆棺x者確立無可爭辯的信念,只有明顯的、無可爭辯的事實才能做到這一點”。新聞媒體應該實時跟蹤,及時報道,還原事實真相,不能因為一條虛假新聞的出現而使受眾的信任蕩然無存。
對于各個載體上的報道而言,澄清事實是引領輿論導向的最根本的做法。在海量的信息中,真假難辨的報道舉不勝舉,如何讓受眾相信,除了平時樹立的威信外,細節(jié)非常重要。細節(jié)越清楚,越顯出真實,這既是追求真實的手段,也是使報道更加觸動受眾內心,震撼人心的關鍵。所以,對事件的報道應從細節(jié)處還原事件來龍去脈,揭示新聞事件的本質,用立體的表達還原多面的現實,杜絕泛化,這樣自然就比其他媒體上關于同一事件的報道更顯真實,更具有可讀性。
追求真實,還需要媒體人有獨立的人格。普利策曾說過:“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嚴謹追求真理的熱望,最正確的豐富知識,以及最忠誠的道德責任感才能將新聞事業(yè)從商業(yè)利益的臣屬、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會利益的敵對上拯救出來?!闭鎸?,不能是打著“客觀報道”的噱頭,不能是因此而在報道時隨意地筆走龍蛇,更不能是為了吸引眼球,甚至是收取好處,就肆意抹殺事實、主觀附會。追求真實,應當是從新聞事件的實際出發(fā),描述客觀事實,對社會丑惡要有獨立的思考,敢于同錯誤觀點和思潮作斗爭。
2 以意義制表象
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浮躁心理的蔓延、消費文化的盛行導致了受眾的快餐式閱讀、碎片化閱讀、淺閱讀習慣的滋生;網絡的方便、快捷、自由又導致了受眾的解讀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自主解讀、多元解讀、妥協(xié)式解讀、對抗性解讀等多種解讀方式,對事物片面的認識容易導致偏見的產生,所以當下的網絡輿論場異常復雜。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受眾往往只是通過文本(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的解讀了解事件,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現象或是片面了解事件,如果傳播者有意斷章取義、扭曲事實,那么受眾則更是霧里看花。如何將碎片進行整合,從表象挖掘意義,這是傳統(tǒng)媒體面臨的一個課題。
媒體要讓大眾了解事件的真正面貌更需要一種深度的報道,而不能人云亦云地復制,更不能犯以偏概全、大而化之的錯誤。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正確的新聞立場和新聞理念,盡最大努力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獲得第一手材料,并對這些第一手材料進行認真的分析鑒別,真正獲取新聞的深度與溫度。當然,第一手材料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既是由于第一手材料的數量及獲取渠道的限制,也是由于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搶占新聞“第一落腳點”相比或許優(yōu)勢不大,那么就應當積極尋找新聞“第二落腳點”,去揭開已知事件中尚未公開的秘密,挖掘深層信息,以深對快,這也是當代獨家新聞的一大特點。策劃系列報道,借用多種平臺、運用各種形式,如專家訪談、深度評論等,由表及里,層層剝繭,探求原委,通過綜合性的信息把事件最真實的一面和全貌展示給受眾,并提供全面分析和闡釋。真正有價值的新聞報道不是自然主義的描述,而是帶有人文關懷、人生思考、理性判斷的深刻和溫度,使受眾有觸動、有啟發(fā)、有認同,只有這樣才能承擔起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但是,不論是尋找“第一落腳點”還是“第二落腳點”,都應當把“走轉改”貫穿于新聞報道的始終,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endprint
以意義制表象,要特別關注對典型人物的正面宣傳和對重大突發(fā)事件的跟蹤報道,用系列報道層層推進,始終引領輿論走向。如2016年11月,《長江日報》刊發(fā)的“生命接線員”劉清的報道,以官方微博、微信推送文章并配發(fā)通話音頻;在報紙上刊發(fā)通訊、評論,用整版報道劉清的日常工作;通過新媒體平臺對劉清及同事受邀走進中國新聞名專欄“市民大講堂”講述營救背后的故事現場情況進行圖文和視頻直播,這一系列的報道不僅贏得了點擊率,還引發(fā)了其他主流媒體的關注和網站轉載,可見對于這一事件的報道獲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是傳統(tǒng)媒體依靠自身優(yōu)勢并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案例,及時報道、層層推進、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這些是促成《長江日報》關于“生命接線員”劉清的報道傳播效果最大化、在輿論場上始終處于引領地位的原因所在,值得傳統(tǒng)媒體借鑒。
3 以理智戰(zhàn)勝情緒
在快節(jié)奏生活的今天,面對海量的信息,人們往往難以細致咀嚼就直接下咽,于是淺閱讀時代到來,讀者瀏覽信息只看標題便以為知道了事情的全部,缺少了時間的沉淀,表達便成了即時性話語,情緒戰(zhàn)勝了理智,不明真相煽風點火的有之、抱怨指責戾氣十足的有之、伸張正義人肉搜素的有之,等等。
這些行為是網民對于事件的淺層感知所做出的即時的情感或行為反應,實際上并沒有深度,所以使很多事件的傳播偏離了真相,往往造成了對現實生活中正常社會行為的干擾和破壞。其實很多時候,網民個人本來沒有強烈的暴力傾向,但是群體的互動激發(fā)了激烈、極端的情緒。
比如一個網絡熱點事件,因其涉及公眾人物,或者事件本身有爭議性,就會迅速受到網絡群體的圍觀,在短期內形成一個匿名的隱形群體,這個群體非常容易催生集合行為,于是大量的網民受到集合行為的影響,激發(fā)了現實生活中與熱點事件類似的不滿情緒和對“他者”的仇視,以非理性的態(tài)度參與到由群體所執(zhí)行的“網絡暴動”或道德聲討中,網絡上便會迅速形成壓迫性的傾向情緒,聲討之聲一浪高過一浪。這些狂躁的情緒如不及時制止,就會愈演愈烈,網絡上的聲討會造成現實中的暴力,甚至有人“網上約架”。
對于此類現象,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要及時發(fā)聲,通過客觀事實的報道讓受眾廓清迷霧,看到事情的真相,用理智克制情緒。但是不能只是堵,更要做好疏和引,主動地、有預見性地發(fā)揮輿論引導功能。
因此,新聞媒體要勇于揭露事情真相澄清事實,實時跟蹤報道,表明立場,正面宣傳,引導大眾輿論步入正軌。作為黨的新聞媒體,更是要時刻保持警醒和警惕,以宏觀的視野冷靜地報道和分析,站在黨和人民的正確立場,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黨性原則,堅持控制情緒、理性思考,用宏觀、公正、溫情彌補網絡新聞傳播非理性的不足。
宏觀,就是指作為媒體人,必須要有一種大局意識,著眼全局??茖W分析社會熱點問題,正確設置社會議題,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的全貌,因勢利導;追蹤事件的發(fā)展動態(tài),實時更新;為受眾解疑釋惑,弘揚正能量,引導輿論。這也就是著名報人普得策所說的:“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fā)出警告?!?/p>
公正,是指媒體人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要愛憎分明,對自己所從事的新聞輿論工作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公正的視角剖析事件的本質。在這方面,“沉默的螺旋理論”對于新聞媒體十分重要,這一理論就是主張用迭代報道、正面報道、專家評論等方式,搶先形成“意見氣候”,因勢利導,弘揚正面輿論,形成有效輿論引導和對新聞價值的準確判斷。當然,我們所說的搶先形成的“意見氣候”并不是先入為主、單刀赴會,而是用堅定的政治立場搶占輿論的制高點,在新聞領域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權。
溫度,是說媒體人要時刻保持冷靜頭腦,跳出事件本事看本質,還原事件真相;敏感性事件發(fā)生時,要特別關注大眾的情緒表現和意見走向,因勢利導,“引導那些在新媒體世界里千萬零散個體回歸正當性認同”。從這個角度來講,媒體人的理智和輿論引導不是冷冰冰的客觀復制和說教,而是帶有溫情的人文關懷;不是冰冷的新聞事實,而是帶著情懷的對人的關注和關懷。這與理智,與新聞要求的“真實”并不沖突,在真實背后,有對生命的敬畏、對正義的伸張、對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在新聞傳播中堅持真實、深刻、理智,把握好輿論傳播的“時、效、度”,這是傳統(tǒng)媒體在新媒體場域中爭奪受眾、爭奪話語權,進行正面輿論引導的準確路徑,是真正承擔起“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的題中之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