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摘 要 本文運用AHP方法建立了一個由4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組成的微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得到了科學合理的權重值,為“微課”提供了一種步驟明確結、果可靠、操作性強的評價方法。
關鍵詞 AHP 微課 評價 指標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微課程”的概念由美國的David Penrose于2008年最先提出,在國外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中國國內的“微課”熱潮也被掀起。本文使用AHP方法通過提出一套較為全面合理的評價系統(tǒng)。
1 “微課”的定義
目前,對于“微課”整個學術界、教育行業(yè)至今仍無統(tǒng)一的界定。通過分析比較國內相關學者對“微課”的定義,結合作者對“微課”的一些運用和理解,我們認為“微課”應該是以針對某一個教學知識點(包括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 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精心設計開發(fā)的微型教學視頻為核心載體,是一種能夠為學習者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提供支持的資源包。短小精悍、內容聚焦、易于傳播應該是微課資源的主要特征。
2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2.1 AHP方法的基本原理
AHP方法是由美國學者T.S.Saty首先引入教育評價領域用以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shù)。這種方法是一種系統(tǒng)分析方法,它首先要求把問題層次化,根據(jù)評價對象的性質把評價的最終目標分解成不同類別的子系統(tǒng)和不同層次的子指標;然后再對同層次中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判斷它們之間的的相對重要程度,并把比較判斷地結果按照事先給定的標度進行量化;最后通過統(tǒng)計分析和運算,獲得該層中各個指標的權重值。這是一種通過對人們的判斷進行規(guī)范化和數(shù)量化,確定權重的科學的、有效的方法,其本質上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諸多的不確定因素。
2.2構建微課評價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
根據(jù)AHP方法的原理,作者對微課實際應用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將其特征分解成由幾項元素構成的幾個部分,然后把這些元素按照特有屬性的不同分為若干組,最終形成了不同層次。其中,同一層次的元素作為必要的準則,對下一層次的某一些因素起到了支配的作用,同時它又受到上一層次中某個元素的支配。這樣從上至下的支配關系就形成了一個遞階的層次結構。
為此,我們對現(xiàn)有的微課、多媒體課件以及網(wǎng)絡視頻課程資源的評價指標和標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時結合微課程的時代特征和應用實踐體驗,總結出一套成體系的評價指標項,形成了一個由4個一級指標和13個二級指標組成的微課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如表1)。
3 AHP的算法
本文使用的AHP算法如下算法如下:
Step1:構造比較判斷矩陣。由專家對層次所有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按規(guī)則判斷它們的相對重要程度,并將判斷結果量化,構成判斷矩陣。
Step2: 層次的單排序。將判斷矩陣中最大的那個特征值對應的特征向量,經(jīng)過標準歸一化后,就是同一層次上的相應因素對上一層次某一個因素相對重要性經(jīng)過排序后的權值,此過程就稱為層次的單排序。為避免違反邏輯的判決矩陣導致決策失誤,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所謂的一致性檢驗。
Step3:層次的總排序。層次的總排序是指,計算同一層次中每一個因素對于高層次(總目標)相對重要程度的排序。這一過程是逐層從最高的層次到最低的層次進行的,而在層次的總排序完成后,也必須再做一致性檢驗。
4權值計算及一致性檢驗
4.1各級判斷矩陣
經(jīng)過10位專家對指標重要性的評判,并經(jīng)過必要的調整得到各級的判斷矩陣如下:
(1)目標層T至一級指標U層的判斷矩陣:
(2)一級指標至二級指標層的判斷矩陣:
(3)一級指標至二級指標層的判斷矩陣:
(4)一級指標至二級指標層的判斷矩陣:
(5)一級指標至二級指標層的判斷矩陣:
4.2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根據(jù)第3節(jié)的算法,可得層析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結果(見表2)。
4.3組合權值計算及一致性檢驗
根據(jù)公式(3.2)及表3中計算結果可得總的一致性比率CR=0.0264<0.1,通過一致性檢驗。這說明我們的判斷矩陣是科學合理的。并且,我們最后可以得到13個二級指標的組合權值(見表5),其中
Wij=eT-U(i)*ei(j)。
這樣,當對具體的微課進行評價時,可對各項二級指標進行百分之打分,最后根據(jù)表3中的權值進行加權求和,即得綜合評分。
5結論
“微課”是教育界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其相關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如何進行“微課”作品的評價更是模糊,因此深入研究“微課”的評價方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運用AHP方法建立了一個由4個一級指標,13個二級指標組成的微課程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得到了科學合理的權重值,為“微課”提供了一種步驟明確結、果可靠、操作性強的評價方法。相信此方法會在各類“微課”資源的設計、開發(fā)、競賽評比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g2013137)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Saaty, T. L.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0,48(01):9-26.
[2] Saaty, T. L.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Int. J. Services Sciences, 2008,1(01):83-98.
[3] Zahedi,F(xiàn).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 Survey of the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J]. Interfaces,1986,16(04): 96-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