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利
摘 要:本文應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格結(jié)構(gòu)論,具體分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身份下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人公性格的變化。另一方面,文章結(jié)合弗洛伊意識的三各層面的理論,剖解片中不同的空間設計,對于影片中三層夢境的具體設置,分析認為分別對應了人的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面,且彼此制約,力圖從更深層次挖掘影片內(nèi)涵和意指。
關鍵詞:《盜夢空間》;弗洛伊德;人格分析;潛意識
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zhí)導的《盜夢空間》自2010年上映以來,以其繁復的場景和層層嵌套的時空設計引發(fā)了持續(xù)熱議,獲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最佳音效剪輯、最佳音響效果和最佳視覺效果四項大獎。這部作品無論是在人物角色的塑造、情節(jié)推進還是在敘事時空的設計上,都明顯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深刻影響。
一、人格結(jié)構(gòu)論下的人物塑造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三大系統(tǒng):本我、自我和超我,它們分屬于深淺不同的三個層面?!氨疚摇奔丛?,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它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自我”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zhí)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xiàn)實原則”,為本我服務;“超我”是人格結(jié)構(gòu)中比較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nèi)化道德規(guī)范、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主要在監(jiān)督、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xiàn)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影片中男主角柯布在一開始的時候是受“本我”影響塑造的人物,他在本能欲望驅(qū)動下和妻子建立夢中家園,以至于沉浸其中不愿醒來,體現(xiàn)了人的本我欲望。妻子的死對柯布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他的內(nèi)心充滿負罪感,于是沫爾的身影會時不時的出現(xiàn)在他的潛意識里,他努力控制自己不被頭腦中的信息干擾,但是潛意識又無法控制,關鍵時刻妻子總會從潛意識中跳出來干擾植夢行動,“本我”成為一個固執(zhí)的客體存在。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柯布期望逃離到夢境與妻子繼續(xù)在一起是受本我“快樂原則”的支配,而回歸現(xiàn)實與孩子一起則是受超我道德、良心的制約,此刻的柯布在自我與本我,超我之間開始后迷失,無法面對沫兒的亡靈,更找不到回歸現(xiàn)實的道路。但是柯布的超我受社會道德和至善原則的影響,回歸家庭見到孩子成為他巨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柯布不顧一切想方設法找到回家的路,他不止一次的要面對潛意識里時不時冒出來的沫爾突然干擾和破壞,但依然無法阻擋他回家的腳步,不屈不撓地對抗著埋在潛意識里深深的負罪感。但是為了孩子他又必須接受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他的超我理想必須戰(zhàn)勝本我的欲望。
阿瑟的人物塑造則充分體現(xiàn)了“自我”的影響,這個人物從頭至尾都是以一絲不亂的頭發(fā),筆直提拔的西裝,冷峻堅毅的目光、和邏輯理智的思維的形象示人,在筑夢團隊中,他被安排來提醒柯布計劃中的漏洞和危險,并發(fā)出脫離夢境的信號。他從始至終都是理性的,所有的行為動機都是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這些都表現(xiàn)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與現(xiàn)實相適應的理性的一面,即“自我”。
而團隊中惟一的女性艾倫是位正直,善良的筑夢新人,她的這些品質(zhì)代表了人類始終不棄的倫理道德,無疑象征了人格中超脫現(xiàn)實的部分即“超我”。她在筑夢團隊中負責建構(gòu)夢境的物理環(huán)境,在不斷深入夢境的過程中,她需要不斷提醒柯布去面對夢境,去區(qū)分夢境和現(xiàn)實,這一點實際上印證了“超我”對“本我”盲目沖動的約束作用,“本我”和“超我”都代表了過去的影響,“本我”體現(xiàn)個體的過去,“超我”則由群體世代沿襲的傳統(tǒng)和倫理鑄就,影片中艾倫每每在關鍵時刻幫助考伯回歸理智,用群體倫理挽救個體崩潰。
二、潛意識層面的時空設計
盜夢空間以夢境為主要展現(xiàn)形式,以柯布的筑夢團隊植夢過程的線性發(fā)展為中心事件,中間并照交織了與亡妻沫兒的感情糾葛,向觀眾展示了人潛意識世界里的紛繁復雜。潛意識理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個重要支點,在弗洛伊德看來人的意識分為三個層面:意識是人格的表層,存在于自我,包含著個體在當時隨時都能知覺和感覺到的現(xiàn)象、意念和動機,是一套合乎邏輯的、理性的思考,并會受前意識或潛意識的影響而改變;前意識存在與意識與潛意識之間,不能時時察覺,但只要稍稍注意,如用聯(lián)想的方式回憶,就可以將它帶入到意識層面。前意識可以理解為“經(jīng)驗”和“記憶”,只是一時無法想起,只有在必要時或出現(xiàn)相關線索時,便能突然想起。而潛意識是人格的最深層,包括原始沖動和本能,以及出生之后的多種欲望,這些欲望由于社會標準不容,得不到滿足,就被壓抑到潛意識之中。
柯布與他的團隊設計了一個三層的夢中夢空間,在夢里充斥著目標潛意識與侵入潛意識的戰(zhàn)爭。第一層夢境的夢主人是藥劑師約瑟夫,入侵的是目標人物費舍爾的意識層面,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意識是人格里最淺顯的部分,所以夢境主要設定的空間是雨中都市這一稀松平常的城市角落,這一場景是為綁架這一事件而設計的,混亂的街頭是大多數(shù)綁架案中最普遍的情節(jié),下雨的街頭剛好也是人生百態(tài)的縮影:熙熙攘攘的人流,來來往往的車輛。是費舍爾最沒有防御性的意識所在。但是由于早前費舍爾接受過類似的反盜夢訓練,他的意識投影會化身為武裝人員對夢境中的危險人物進行攻擊,所以有了潛意識層面的火車的攻擊和武裝人員的追擊。不得已他們進入到第二層夢境。第二層夢境入侵的是費舍爾的前意識層面,夢的主人是阿瑟。前意識是用以連接意識和潛意識的中介,具體空間設定在酒店,這是費舍爾對自己身份地位的認定,也是由于他潛意識層面的不安全感,所以空間上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場景。在這一層空間中柯布向費舍爾透露出他被挾持身在夢境的事實,并且誘導費舍爾得出陰謀詭計都是他的教父勃朗寧策劃的,最終費切上當了,一眾人進入了第三層夢境。第三層夢境入侵的是費舍爾的潛意識層面,夢的主人為偽造者伊姆斯,但是卻故意讓費舍爾以為入侵的是勃朗寧的潛意識,其實是費舍爾與自己潛意識的博弈。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潛意識是人格的最深層,不會輕易顯露出來,所以具體的場景設計在雪山深處的堡壘,費舍爾一步步朝向自己的潛意識深處走去。但是由于柯布潛意識里的映射沫兒的出現(xiàn),打傷了費舍爾致使計劃擱淺。設計師女孩艾倫提出進入臨時的第四層夢境找到那里的費舍爾,這樣艾倫和柯布一起進入了第四層夢境。第四層夢境是柯布的潛意識空間,夢的主人為柯布,這是柯布與沫兒共同生活50年的空間,也是一個人去樓空,用來在潛意識囚禁沫兒的空間,所以具體設置成懸崖邊的空曠城市,一片破敗,隨時都可能倒塌。在這個空間里柯布意料之中要面對潛意識里妻子沫兒虛幻的靈魂,在柯布的每一個夢里,他的妻子沫兒都會出現(xiàn),并破壞他的計劃,他對妻子的愧疚和罪惡一直存在,只是意識層面的他把它們壓抑到潛意識里。在這個空間里他終于有勇氣面對沫兒,在最后關頭放棄了沫兒的幻覺,這是一場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斗爭,最終柯布開始正式面對自己的心魔,找到了回家之路。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孫名之譯.釋夢[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克里斯托弗·諾蘭著.胡坤譯.盜夢空間[M].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