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瑩
你知道什么叫序曲嗎?
序曲又叫“開場音樂”,原指在歌劇、舞劇、清唱劇等大型音樂作品開場前演奏的短曲。最早,它的作用只是為了等待觀眾入場而演奏的簡短音樂段落。后來,隨著音樂的發(fā)展,序曲也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獨立的音樂體裁。19世紀以來,作曲家常采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的管弦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并加有標題。這一期的古典音樂盒,我們將走進的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一八一二序曲》就屬于這種音樂體裁。
序曲
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如果你還想不起來,那么提到聞名世界的三大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相信你一定知曉吧?沒錯,它們的曲作者就是柴科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19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也被譽為世界公認的“旋律大師”。
《一八一二序曲》(又稱《降E大調序曲》)是柴科夫斯基應其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的邀請,根據(jù)1812年俄法大戰(zhàn)的一段真實歷史創(chuàng)作而成的。
柴科夫斯基
1812年,對于俄國而言是一個重要紀年。這一年,他們經歷了一場幾近毀滅的戰(zhàn)爭。當年的“戰(zhàn)爭之神”拿破侖率領60萬法國大軍,兵臨城下,意圖在最短時間內殲滅俄軍,將莫斯科占為己有,從而控制整個俄國。由于兵力的懸殊,造成俄軍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受困于莫斯科。
俄軍司令在滅頂之災即將降臨之際,做出了一個意料之外的戰(zhàn)略決定:燒毀莫斯科城內的所有糧草,并將城內居民全部撤離,留下一座空城。拿破侖最終占領了莫斯科,卻沒有像計劃中那樣迫使俄軍投降,反而是令整個法軍陷入困局。
一個月后,法軍撤離,但因無法適應俄國嚴寒的冬天,加上俄軍勢如破竹的反擊,窮途末路的法軍最后幾乎全軍覆沒。而那位為戰(zhàn)爭而生的法國統(tǒng)治者拿破侖,從此也再無輝煌。
這場戰(zhàn)爭雖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俄國人民對它的記憶從未減退。
《一八一二序曲》是柴科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的邀請而作的,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戰(zhàn)爭中被戰(zhàn)火焚毀。
1880年10月,魯賓斯坦(俄國著名鋼琴家、指揮家,柴科夫斯基的老師)請柴科夫斯基為即將到來的莫斯科藝術工業(yè)博覽會寫一首大型樂曲。他曾提出3個題目供柴科夫斯基選擇:博覽會開幕、亞歷山大加冕25周年、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
考慮到莫斯科救主大教堂是在1812年拿破侖軍隊入侵俄國的戰(zhàn)爭中被毀的,所以柴科夫斯基便圍繞這一題目展開構思。他以俄國人民的抗法戰(zhàn)爭為創(chuàng)作素材,最終寫成了這部作品。作品的名字最初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一八一二莊嚴序曲》,由于名字太長,不便記住,后來被簡稱為《一八一二序曲》。
柴科夫斯基在這部作品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俄法戰(zhàn)爭的全過程。
創(chuàng)作背景
樂曲從一段遼闊的慢板開始,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一支古老的贊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那安詳?shù)墓?jié)奏象征著俄國人民和平與安寧的生活,也描寫了拿破侖侵入俄國境內前百姓的苦惱情緒以及在大難臨頭時祈求上帝保佑的情景 。
隨著木管樂器的加入,平靜的頌歌旋律被打破了,音樂逐漸變得不安起來,氣氛越來越緊張。突然,一聲定音鼓敲響,伴隨著急促而驚惶不安的節(jié)奏,象征著法軍的入侵打破俄國人民安寧的生活,預示著戰(zhàn)爭的到來……
引子
主部主題:這段主題是戰(zhàn)斗的旋律??烊缧L的戰(zhàn)斗主題和代表拿破侖軍隊的《馬賽曲》交織在一起,描繪了激烈、殘酷的戰(zhàn)爭場面。從中,我們仿佛聽到了激烈的廝殺。法國號奏出《馬賽曲》的主題反復呈現(xiàn),象征著趾高氣昂的法國軍隊的來勢洶洶。
副部主題:兩支旋律相互交錯、碰撞后,逐漸舒緩下來,出現(xiàn)了兩支俄羅斯風格的旋律。
第一部分是一支優(yōu)美的俄羅斯民歌風格的旋律,象征著俄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家鄉(xiāng)的思戀、對和平的渴望以及他們不畏強暴的必勝信念;另一個舞蹈風格的民歌主題,從側面生動地展示了俄國人民的樂觀向上的精神,也意味著俄國人即將開始反攻。
呈示部
音樂進入到展開部后,又是一段短暫的戰(zhàn)爭場面的描繪。雙方停歇一段時間后,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作戰(zhàn)。銅管樂器和弦樂器交織在一起、打擊樂器的頻繁演奏、音樂調性的頻繁轉換、馬賽曲的再次出現(xiàn),表現(xiàn)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面此起彼伏地進行著,無比慘烈……
展開部
兩支熟悉的俄羅斯民謠相繼奏響。在這兩段悠揚的樂曲聲中,我們可以想象當時俄國人民在不得不暫時舍棄自己的首都時的心情,那是一種何等痛苦卻又對勝利充滿著希望的心情 !隨后,《馬賽曲》主題再次出現(xiàn),但聲調已顯低沉,象征著這時的侵略軍已是回光返照、回天無術了。隨后,音樂的節(jié)奏逐漸加快、加強,緊接著出現(xiàn)了接二連三的炮火聲,一瀉千里、排山倒海般的樂音洪流描繪了戰(zhàn)爭的轉折,俄軍開始反攻,法軍潰不成軍,俄軍重新解放了莫斯科,取得了戰(zhàn)爭最后的勝利。
尾聲
尾聲從引子的贊美歌主題開始,此時已經是慶祝勝利的凱歌,鐘聲齊鳴。整個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而宏偉地奏出引子所用的贊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而教堂的鐘聲也加了進來。在一片嘈雜聲中,我們能聽到混雜在鐘聲里的歡快主題,能感覺到俄國軍民對輝煌勝利更加熱烈的歌頌。但在樂曲進行到尾聲時,一個快速而又急促的主題突然之間闖了進來,這不禁讓人又回憶起了那些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這個主題的反復呈現(xiàn),表達了人們對侵略戰(zhàn)爭的痛恨和對為國捐軀者的崇敬。
最后,低音銅管和低音弦樂奏出俄羅斯國歌的前半部分,伴隨著大炮的轟鳴聲和教堂響起的鐘聲,俄國人民宣告了戰(zhàn)爭最終的勝利,樂曲在歡騰的音樂中結束 。
在樂評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是柴科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就連柴科夫斯基本人在寫給好友的信中也說:“這首序曲將會非常嘈雜而喧嘩,我創(chuàng)作它時并無太大的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p>
出人意料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時就大受歡迎,為柴科夫斯基贏得極高的聲譽。后來,這部作品又陸續(xù)在俄國許多城市及德國、捷克、比利時等地演出,自此一直成為柴科夫斯基交響樂作品中形象最鮮明、通俗易懂和備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你知道嗎?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呢。
還記得樂曲中聽到的炮火聲嗎?它通常是由大鼓演奏來表現(xiàn)的,但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的演出中,還曾用過真的大炮呢。如:管弦樂團在查爾斯河畔音樂會上的演出、澳大利亞國防軍事學院每年在堪培拉舉行的畢業(yè)閱兵典禮上的演奏,都會用上真的大炮聲。
是不是覺得很有趣呢?那就趕緊掃掃下方的二維碼,欣賞這首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