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丹陽市人民醫(yī)院超聲科,江蘇鎮(zhèn)江 212300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屬于臨床常見外周動脈阻塞性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主要因動脈粥樣硬化造成動脈狹窄或閉塞所致。動脈血管造影(DSA)是臨床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金標準,但是由于該診斷方法操作復雜、價格昂貴且會給患者造成一定創(chuàng)傷,因而在臨床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經濟、簡便、可重復等優(yōu)勢,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斷中也受到更多關注,為了解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該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中選取60例,所有患者均經DSA檢查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其中男性患者中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為45~78歲,平均年齡(59.8±6.2)歲。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將線陣探頭頻率設置為7~12 MHz,凸陣探頭頻率設置為3~6 MHz。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首先應用線陣探頭對患者的股動脈、脛前動脈、股淺動脈以及足背動脈進行掃查,然后引導患者取俯臥位,對其脛后動脈和腘動脈進行掃查,檢查由近及遠的掃查原則,對雙側肢體進行對比掃查。應用二維超聲觀察患者的管徑大小、血管走形、腔內回聲以及內中膜厚度等情況,檢查患者是否存在管腔閉塞的情況,并應用彩色多普勒對其管腔血流情況進行檢查,觀察腔內血流性質和血流充盈情況。
該研究的6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經DSA檢出病變血管數(shù)86條,分別為股總動脈5條,股淺動脈19條,腘動脈14條,脛前動脈21條,脛后動脈16條,足背動脈11條。彩色多普勒超聲檢出病變血管數(shù)79條,其檢測準確率為91.86%,其各病變部位的內中膜增厚、斑塊以及節(jié)段性狹窄等檢出情況詳見表1。
表1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結果(n)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動脈內中膜增厚,強回聲斑塊,部分伴有后方聲影,斑塊形態(tài)與大小不等,血流顯像表現(xiàn)為血流束變窄,完全閉塞表現(xiàn)為無血流信號,閉塞段動脈管腔內無法引出多普勒頻譜,狹窄處峰值速度加快。部分表現(xiàn)為動脈不顯影、閉塞,表現(xiàn)為低速低阻血流等特征(如圖1、圖2)。
圖1 股動脈后壁硬化斑塊形成
圖2 股淺動脈硬化斑塊并管腔閉塞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常見,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發(fā)冷、靜息痛以及間歇性跛行等癥狀,若不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還有可能導致患肢潰瘍或壞疽[1]。對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具體病因目前尚無一致結論,大部分研究認為高血脂、肥胖、糖尿病以及高血壓等都是導致該疾病的危險因素,臨床診斷較為困難[2]。
動脈血管造影是臨床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金標準,但是該方法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且費用較高,難以推廣應用。隨著現(xiàn)代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患者的血管情況,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斷中具有突出優(yōu)勢[3]。與其他影像學技術相比,彩色多普勒超聲無創(chuàng)傷,操作方便快捷,且可重復進行,能夠較為清楚地顯示閉塞動脈血管的近端和遠端,提供動脈血管的血流動力學信息,能夠極大地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4]。
該研究中,通過對60例經DSA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結果基本與DSA檢查一致,具有較高診斷準確率,且能夠較為清晰地顯示病變范圍、斑塊存在部位以及血管狹窄等情況,從而為臨床診治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提供重要依據(jù)。
總而言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具有較高臨床價值,能夠客觀反映下肢動脈管腔病變情況,且具有經濟、無創(chuàng)傷和可重復等優(yōu)勢,可作為臨床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首選方法。
[1]郭旭霞.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6,10(14):73-74.
[2]趙青,勇強,崔復霞,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鑒別[J].中國醫(yī)藥,2014,9(7):1069-1071.
[3]楊曉燕.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彩色多普勒超聲的診斷價值[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11):496-496.
[4]李晚君,賴振輝,崔東,等.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對比研究[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1,20(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