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摘要】割補法是計算平面幾何圖形面積的推導方法,也是一種思考方法.在幾何圖形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割補法是指:把一個圖形的某一部分割下來,填補在圖形的另一部分,在原來面積不變的情況下,使其轉(zhuǎn)化為已經(jīng)掌握的舊的圖形,以利于計算公式的推導.
【關(guān)鍵詞】立體幾何;割補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立體幾何中一些求體積、外接球半徑、內(nèi)切球半徑、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問題中,常涉及一些高、垂線的作法,但這些高或垂線由于受圖形的約束,直接作出有很大的難度,有時采用割補的方法,將所給圖形從自己熟悉的立體圖形中割裂出來或?qū)⑺o圖形補全為自己熟悉的立體圖形,使問題的解決更加直觀和明了.下面舉幾例說明.
例1如圖1所示,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1,O是底面A1B1C1D1的中心,則O到平面AC1D1的距離為().
A.12
B.24
C.22
D.34
分析求點到面的距離通常是過點作面的垂線,而由于該圖的局限性不太好作垂線,考慮O為A1C1的中點,故將要求的距離與A1到面AC1D1的距離掛鉤,從而與棱錐知識掛鉤,所以可在該圖中割出一個三棱錐A1-AC1D1而進行解題.
解連接AC1和AD1,可得到三棱錐A1-AC1D1,我們把這個正方體的其他部分都割去就只剩下這個三棱錐,易知所求的距離正好為這個三棱錐的高的一半.這個三棱錐底面為直角邊為1與2的直角三角形.這個三棱錐又可視為三棱錐C1-AA1D1,后者高為1,底面為兩邊長均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利用體積相等,立即可求得原三棱錐的高為22,故選B.
例2如圖3所示,在棱長為a的正方體ABCD-A1B1C1D1中,連接A1,C1,B,D,求此多面體的體積.
分析在原來立方體(圖3)中,割去4個(圖4)直三棱錐,剩余部分便是所求幾何體,所以所求幾何體的體積為a3-4×13×12a2a=13a3.
例3如圖5所示,E,F(xiàn)分別是矩形ABCD的邊AB,CD的中點,G是EF上的一點,將△GAB,△GCD分別沿AB,CD翻折成△G1AB,△G2CD,并連接G1G2,使得平面G1AB⊥平面ABCD,G1G2∥AD,且G1G2 解觀察圖5和對照已知條件,依題:面ABCD,面ABG1,面EFG2G1,面面互相垂直,可得出圖6,通過對圖6補全,可知圖6是長方體ABCD-A1B1C1D1中的一部分,如圖7所示.在圖7中,∵G1G2∥AD,AD⊥面G1BA,G1G2面G1ADG2,∴結(jié)論成立. 例4已知曲線y=1-x2與x軸的交點為A,B,分別由A,B兩點向直線y=3x作垂線,垂足分別為C,D,沿直線y=3x將平面ACD折起,使平面ACD⊥平面BCD,求四面體ABCD的外接球的表面積. 分析由圖8得四面體ABCD如圖9所示,欲求其外接球的表面積,先要找出其外接球心所在的位置,將圖9補成如圖10所示的長方體,易知其外接球心是長方體對角線的中點,問題便可以解決. 解∵y=1-x2,∴x2+y2=1,x≤1,由圖8得A(-1,0),B(1,0),∴BD=|3×1-0|(3)2+1=32,同理,AC=32,CD=2OD=2×33BD=1,CB=CD2+BD2=72,AB=AC2+CB2=102,根據(jù)長方體外接球的性質(zhì)知,其球心在AB上,且等于AB的一半,∴S=4πR2=52π. 割法是把復雜的或多余的幾何體割取,使剩余幾何體變?yōu)楹唵?、明了或成為我們熟悉的幾何體;補法是把抽象的或不熟悉的幾何體補成我們熟悉的幾何體,把不完整的圖形補成完整的圖形.一般的立體幾何中我們往往將“斜”幾何體補“正”,把“錐體”補成“方體”或?qū)ⅰ罢睅缀误w割成“斜”體,將“方體”割成“錐體”,這樣逆向做題,使看似復雜問題引回到自己熟悉的立體圖形中來,降低問題的難度,使問題的解決更加簡單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