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浩 周愛珠 黃鋼 程萱 甘宏信 查波 鄭江程
摘要 根據(jù)大杯蕈的生物學特性,介紹了大杯蕈反季節(jié)設施栽培技術,包括出菇房搭建、栽培時間、基質配方、栽培袋制作、菌絲培養(yǎng)、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內容,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大杯蕈;生物學特性;設施栽培;秋冬季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089-01
大杯蕈(Clitocybe maxima)隸屬于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革耳屬(Panus)[1],是國內近年來新開發(fā)的一種珍稀食用菌,其營養(yǎng)豐富,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總量的45%,粗蛋白含量更是高達26.4%。大杯蕈還含有豐富的多糖和凝集素,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因口感脆嫩,風味獨特,形似豬肚,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大杯蕈屬于中高溫型食用菌,適宜在高溫季節(jié)栽培生產,秋冬季節(jié)氣候寒冷不適合大杯蕈栽培出菇,致使市場上量少價高。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提高大杯蕈產出的經(jīng)濟效益,筆者開展了反季節(jié)設施化栽培大杯蕈的生產試驗,現(xiàn)將設施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生物學特性
大杯蕈屬于中高溫型木腐菌,野生大杯蕈一般在夏秋季節(jié)生長于林地或落葉層上。大杯蕈菌絲白色、生長迅速,發(fā)菌階段要求基質含水量在60%~65%之間、最適溫度22~28 ℃、pH值5.1~6.4(偏酸性)。大杯蕈原基形成階段需要一定量的CO2積累,等到原基分化和發(fā)育階段則需要充足的空氣,同時需要適度的散射光刺激菌蓋的生長。子實體生長階段所需溫度要高于發(fā)菌階段,一般控制在23~30 ℃,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80%~95%[2]。
2 栽培技術
2.1 設施建造
為了給反季節(jié)大杯蕈提供高溫高濕的生長環(huán)境,出菇房采用夾心板搭建,寬7 m,長10 m。室內設4排層架,兩側靠墻層架寬0.6 m,中間2個層架寬1.4 m。每排層架共設6層,層距高0.6 m,每層鋪設光帶,層架間留出3條寬1 m的工作道。在前后夾心板房墻體上下各開設1個通風窗。層架底層鋪設3根直徑3.2 cm、長度9 m的蒸汽加溫管和1 根增濕增溫的蒸汽管,通過彎頭和短管連接成一體。利用智能設備控制管道、光帶、通風窗和噴灌設備的開關,根據(jù)室溫及干濕度情況增減溫濕度。
2.2 栽培時間
根據(jù)大杯蕈的生物學特性和衢州市的氣候條件,自然栽培的大杯蕈一般在5月開袋覆土,到10月采收結束。而反季節(jié)大杯蕈栽培可安排在8—11月制作菌袋,在10月下旬開袋覆土、出菇采收。
2.3 栽培基質配方
大杯蕈分解纖維素、木質素能力強,栽培原料來源廣,可選擇棉籽殼、麩皮、木屑等為主料,玉米粉、豆粕等為輔料。配方 1:棉籽殼30%、玉米芯18%、木屑23%、麩皮20%、玉米粉5%、豆粕2%、石灰2%。配方2:棉籽殼40%、木屑31%、麩皮20%、玉米粉5%、豆粕2%、石灰2%。
2.4 栽培袋制作
培養(yǎng)料中的棉籽殼須提前1 d用1%石灰水預濕,按照上述配方等比例與木屑、麩皮等培養(yǎng)料機械攪拌混合,加水至含水量60%左右。裝入37.00 cm×17.00 cm×0.05 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裝袋時要求松緊合適,每袋裝料濕重1 kg左右。裝料后立即滅菌,高壓滅菌時采用壓力0.12 MPa、溫度121 ℃工藝,滅菌時間4 h。待菌袋溫度降到30 ℃以下,將料袋置于接種箱內,按照無菌操作規(guī)程進行接種。
2.5 菌絲培養(yǎng)
接種后采用層架式發(fā)菌,將菌袋逐層立式放置在培養(yǎng)架上,整個發(fā)菌期間應避光通風。培養(yǎng)室內溫度前期控制在23~25 ℃、后期控制在20 ℃左右,空氣相對濕度前期控制在60%~70%、后期控制在55%~60%,防止菌絲未長滿菌袋而提前出菇;發(fā)菌期間隨時檢查菌袋發(fā)菌情況,及時清除污染袋;菌袋培養(yǎng)50~60 d,待菌絲長滿料袋便可轉至出菇房上架出菇管理[3]。
2.6 出菇管理
2.6.1 覆土上架。大杯蕈反季節(jié)栽培的出菇管理可采用層架擺放、袋內覆土方式(圖1)。上架前去除套環(huán),折疊袋口,耙去老菌種塊。選用地表20 cm以下無雜草、無沙石且前茬未種過食用菌、透氣性良好、疏松的壤土或黏壤土,將打碎過篩的壤土加1%石灰混拌均勻,在袋內覆3~5 cm厚的泥土,覆土略低于袋口邊緣。覆土后整齊擺放在層架上,利用噴霧設施調節(jié)土壤表面水分至濕潤狀態(tài)。
2.6.2 出菇。出菇期間要采用蒸汽管道加溫,保持室內溫度在23~28 ℃。利用噴霧設施和加濕管道控制室內空氣濕度在80%~95%。覆土3 d后打開光帶,加強通風,適當增加晝夜溫差,刺激原基的生長,經(jīng)10~15 d的培養(yǎng),大杯蕈原基破土而出(圖2)。隨著子實體的長大,依次加大濕度和通風量。待一潮菇采收完畢后,補充覆土,停止噴水3 d,然后按前述出菇管理方法,經(jīng)過20 d以上的恢復培養(yǎng),可再次轉潮出菇,一般可收3潮菇[4]。
2.7 采收
子實體菇蓋展開7~8分(圖3)后即可采收,采收時輕拿輕放,盛裝器具應清潔衛(wèi)生,避免二次污染。采收分級后置于0~4 ℃冷庫冷處理4 h再包裝出售。菌蓋和菌柄一般分開銷售,菌蓋上只留2~3 cm菌柄,切下的菌柄可制干和鮮銷。
3 參考文獻
[1] 董洪新,蔡德華,李玉.豬肚菇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中國食用菌,2010,29(3):3-6.
[2] 陳君琛,沈恒勝,湯葆莎,等.大杯蕈高產栽培及加工利用技術[J].中國食用菌,2005,24(5):32-33.
[3] 阮周禧,阮曉東,李月桂,等.袋料大杯蕈栽培技術[J].食用菌,2013,35(2):54-55.
[4] 王慶武,李秀梅,安秀榮,等.大杯蕈袋栽高產技術[J].山東農業(yè)科學,2013,45(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