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然
幾十年前,寧波開明街一帶常有戲班登臺表演,鑼鼓喧天,人潮涌動。一位十六歲的少年常常來這里聽?wèi)?,戲臺上的人物活靈活現(xiàn),旁邊各種樂器合鳴,抑揚頓挫之間纏繞著一種特別的魔力,少年心想:“怎么會有這么好聽的聲音?”
如今,昔日的聽?wèi)蛏倌暌咽俏覈拇笾魄俅髱熤唬褪怯嵝◆?。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魯班是中國木匠的鼻祖,而“寧波魯班”俞小魯似乎冥冥之中也注定了與木頭打交道的一生。
自那日從戲臺回來,琴音久久縈繞在少年俞小魯?shù)男念^,后來得知自己的堂叔會制琴的技藝,在路邊一邊彈奏一邊售賣自己制作的琵琶、二胡等樂器,于是俞小魯便向堂叔拜師學(xué)藝。不曾想,他做琴的天分極高,再加上對琴有著濃厚的興趣,沒多久俞小魯就出師了。
但學(xué)成之后的俞小魯不忍同師父搶飯碗,于是轉(zhuǎn)而做了木匠。但在工廠工作的日子再次證明金子在哪里都會發(fā)光,工人們尊稱俞小魯為“俞工”,也有人稱他為“魯班師傅”,因為他的活計總是做得無可挑剔。
1984年,機緣巧合之下,俞小魯師從琵琶制作大師高占春,并赴上海學(xué)習(xí)。從那時起,他每年都要在上海待三個月,而這一學(xué)就是十余載。2005年,中國民族管弦學(xué)會舉辦全國高檔民族樂器制作大賽,俞小魯榮獲琵琶制作金、銀、銅三項大獎,2008年又包攬眾多獎項。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俞小魯還獲得了中國琵琶制作終身成就獎,這可是極高的嘉獎與榮譽。俞小魯說:“我是個不安分的人,凡事喜歡鉆研,喜歡創(chuàng)新。”
匠人匠心,每一把琴都是獨一無二的。制作一把上好的琵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俞小魯說:“以前認為做琴有運氣的成分,到后來覺得真才實學(xué)才是最重要的因素?!?/p>
倘若有一把好琴,俞小魯定會把它拆開來反復(fù)研究三十多次,吃透其中的奧妙才肯作罷。他對琴有著天生的熱愛,看著一把把琵琶、古琴、二胡在自己的手中誕生,原本黯然的木頭重現(xiàn)第二次生命,煥發(fā)出奪人的光彩,他甘之如飴。
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琵琶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彈撥樂器首座”,而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出現(xiàn)于秦代,它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典型代表,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其音樂無論在表現(xiàn)力還是在表現(xiàn)技法上都有著極高的文化素養(yǎng)。
歷代涌現(xiàn)出關(guān)于琵琶的精彩詩篇不勝枚舉,例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浸潤了詩人的情感,從這些文字中飄出的樂聲、溢出的情感以及結(jié)構(gòu)線索的起承轉(zhuǎn)合,均展現(xiàn)出琵琶藝術(shù)的詩性。
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tǒng)大套文曲,琴聲響起,一幅幅曼妙的畫面鋪展開來,將春江花月夜的韻味一同帶出,疏密有致,流暢多變,可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一株奇葩。
琵琶擁有美的遐想、美的韻味、美的格調(diào),它兼具多重美學(xué)意蘊與深厚文化底蘊于一身,輕攏慢捻間皆是神韻。這一好聽的“古董”需要我們發(fā)揚光大,它的音樂藝術(shù)與制作技藝需要更多年輕人來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