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蘭蘭
摘要:自唐朝詩人開始竹枝詞創(chuàng)作之后,明清時期逐漸的將少數民族形象作為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題材,文人以竹枝詞的范式將少數民族的生活細節(jié)等生動的展示出來,在主題的表現上呈現出“異族”以及族群的想象傾向。竹枝詞中關于少數民族的書寫,在展示我國文化歷史的同時也能夠彰顯我國多元的少數民族文化,促進我國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本文就以云南少數民族為例,介紹竹枝詞中少數民族形象的書寫,提高對于跨文化交流中少數民族扮演角色的認同感。
關鍵詞:竹枝詞;少數民族形象;族群想象
自明清時期開始,竹枝詞中便有了眾多關于書寫云南少數民族的題材,其主題主要呈現出“異域”以及族群想象傾向,借助于竹枝詞,文人將云南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態(tài)、生活細節(jié)等展示出來,促進了對于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與認同。
一、竹枝詞在云南少數民族形象的書寫機制
(一)竹枝詞中云南少數民族的形成
竹枝詞中關于云南少數民族的形成是社會集體想象物,在比較文學中屬于“他者”形象,是云南地區(qū)文人對本地少數民族文化的整體書寫。就其形成來看,主要由三個因素組成:一是創(chuàng)作者本人的社會實踐經歷以及對社會現象的關注;二是一定規(guī)模的文人群體所起到的引領作用;三是創(chuàng)作者本人對于本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形象的思考和反思。云南地區(qū)的竹枝詞創(chuàng)作主要是從明清時期開始的,從現今所留存下來的近千首竹枝詞來看,其創(chuàng)作者主要集中于當地的中下層階級,具體的來說,包括以下三類:一是隱居文人、與中原地區(qū)文人有文學交流的,以張履程等為代表的滇池漢族文人;二是包括鎮(zhèn)滇官、流放文人等,以沈壽榕為代表的滇漢族文人;三是云南本地少數民族文人,以左章照、楊載彤等為代表。
(二)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歷程
在其對云南少數民族形象的書寫上,又很明顯的受到云南地區(qū)文化生態(tài)的影響,再經過各文人群體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社會閱歷等的影響,結合自身的審美經驗,用竹枝詞將其在本地所感受到的文化體驗生動的表現出來。竹枝詞中關于云南少數民族形象是跨文化書寫,它不僅將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習俗生動的表現出來,還重點突出文人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思考和想象。自明清時代開始,云南地區(qū)的文人的竹枝詞創(chuàng)作數量明顯增加,特別的是對于納西族、彝族以及藏族等少數民族出現了較多的關于對本民族的自我書寫。這不僅是一種“自我形象”的塑造過程,也是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表達和傳播的重要途徑。在創(chuàng)作時,大都采用一種“求同存異”的書寫心態(tài),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中原地區(qū)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影響,但是少數民族的文人能夠在“自我”與“他者”的互動中有效的找準自身的定位,在創(chuàng)作中保留本民族最原始、最本真的風貌,建構文學文本中的社會集體想象物。
二、漢族文人竹枝詞中少數民族形象表現
漢族文人在竹枝詞中對于云南少數民族形象的書寫,同樣是了解竹枝詞中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據。漢族文人關于云南少數民族的竹枝詞創(chuàng)作,主要是從“他者”書寫的角度來說的,借助其在當地游覽、寓居的生活體驗,側面烘托出云南少數民族的生活特點以及文化底蘊。漢族文人的竹枝詞具有明顯的滇池文化色彩,例如,詩人就常在竹枝詞前冠以地名和種族名等,張履程的《云南諸蠻竹枝詞》、龔澡身的《仲人詠》以及李繩的《仲人竹枝詞》就很明顯的體現了上述特征。在創(chuàng)作竹枝詞時,大多采取連章體的書寫模式,既擴寬了審美空間,又有利于擴充表現內容,將少數民族的生活勞作以及自然山水風光形象的展現出來,拓寬了人們對于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想象。從比較文學的視野上來看,漢族文人在對云南少數民族進行形象書寫時,是在一種“異中求同”的跨文化心態(tài)中,借助于竹枝詞創(chuàng)作的特點來完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的。
三、異域與他者的跨文化建構
從明清時代竹枝詞的少數民族形象書寫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滇地的少數民族文人、滇地漢族文人以及中原漢族文人,都對云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的竹枝詞創(chuàng)作中將滇地少數民族的歷史傳說以及生活習俗很好的結合了起來,有利于展示出滇地少數民族的特色。在他們的竹枝詞創(chuàng)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類跨界想象:對滇地生活習俗的書寫想象,如《元江仲人竹枝詞》中描寫夷人就寫到:“闊袖長裙演祭龍,年年田主喜相逢。能將首帕無雙角,裊裊幾堪與漢同”;對另類習俗的書寫;對跨境民族的書寫等。
明清時期的滇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文化生態(tài)和自然風光,為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竹枝詞中云南少數民族形象書寫承載了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以及民族文化歸屬感,有利于建構云南少數民族的總體印象,有利于促進多元文化的認同感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秋克.明代云南文學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李孝友:清代云南民族竹枝詞詩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遼寧建筑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