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到底是什么
中國筵席中,名氣最大的大約就是滿漢全席了。一是花樣多,各種佳肴美點加在一起,多的有182種,少的也有64種,據(jù)說可以連吃三天不重樣;二是出身好,據(jù)說源自清朝宮廷,皇上、太后、朝廷大員享用過的。因此,不少人一聽說滿漢全席,便會全身僵直,肅然起敬。
由于滿漢全席來頭頗大,各地因此繁衍出不少版本,有揚州版、廣東版、四川版、香港版,當然更少不了北京版。
之前,一家飯館做廣告,聲稱可制作滿漢全席,而且還是“正宗”的。了解內情的人都知道,這種說法純粹是老虎聞鼻煙——沒影兒的事。宮中從來就沒有過滿漢全席。
清朝宮中的飯局確實很多。每逢朝廷大典,重要節(jié)日,皇上都要宴請文武百官。這類宴會一向分為“滿席筵桌”與“漢席筵桌”,各有規(guī)格,互不相混。滿席定六等,漢席分五級。
一等滿席,一般用于帝后大殯之后的答謝招待會。大家辛苦操勞了不少時候,得來上一頓以示慰問。其標準為每桌白銀8兩。
一等漢席,主要用于朝廷開科時宴請主考官。為國取士,責任非同一般,也得來一頓。一等漢席沒說用多少銀子,但上菜則有規(guī)定,每桌內饌23碗,另有果食8碗,蒸食3碗,蔬食4碗。內饌用料,不過魚、雞、鴨、豬等平常之物,至于燕窩、魚翅之類,想都甭想。
無論從花費還是從原料看,清朝宮中的滿席漢席,實在平常。更何況這些菜肴還不是現(xiàn)做現(xiàn)吃,而是在宴會舉辦的前一天便要制作停當,用盤盤碗碗盛好,放在紅漆矮桌上,待膳食主管部門光祿寺的官員親自驗看之后,再“按桌纏紅布,覆以紅袱”,指派專人把守一夜,第二天才送到宴會舉辦地點。只等圣上令下,大家一起開吃。
這種大路菜本來就稀松,又是隔夜貨色,不鬧你個跑肚拉稀,就算不錯,哪里還有滋味可言。對這種“宮廷大宴”,當時的北京人已經將其列入京城“十可笑”之首。
“十可笑”是:光祿寺茶湯,太醫(yī)院藥方,神樂觀祈禳,武庫司刀槍,營繕司作場,養(yǎng)濟院衣糧,教坊司婆娘,都察院憲綱,國子監(jiān)學堂,翰林院文章。這“十可笑”,幾乎都具有官方色彩。
盡管清代的滿席漢席就是這么一種貨色,眾多飽饜山珍海味的官員卻仍以一赴宮廷大宴為人生最高目標。食客之意不在吃,在于品嘗浩蕩之皇恩也。他們所咂摸的,是政治待遇,飯菜味道其實并不重要。
滿漢全席這一名稱來源于一段相聲。上世紀20年代在北京和天津獻藝的相聲演員萬人迷編了一段“貫口”詞,羅列大量菜名,名為《報菜名》,頗受聽眾歡迎。上世紀30年代在北京的著名相聲演員戴少甫擅長這個段子,當時仍稱這段貫口詞為報菜名,后來傳來傳去竟被訛稱為滿漢全席。
據(jù)《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