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 磊
薄·情
□ 馮 磊
梁啟超遇到何惠珍,是在1899年底。
這一年,梁應康有為之邀,赴檀香山辦理?;蕰乱?。期間,遇到海外華僑何惠珍。何匿名在海外報章撰文,為梁辯護。梁知曉后甚為感動,他贈她照片,她贈他扇子。一時繾綣。這一年,他28歲,她20歲。
梁視何為知己。在檀期間,他寫了大量情詩,其中有詩云:“識荊說項尋常事,第一知己總讓卿。”
不久,梁寫信給發(fā)妻李蕙仙,坦白自己的故事:“明知待人家閨秀,不應起如是念頭,然不能制也。酒闌人散,終夕不能成寐,心頭小鹿,忽上忽落?!?/p>
李回信說:你是男子,不必從一而終。如果真的喜歡她,我就秉明公婆,成全你們;如果不是這樣,請保重身體。
關于李蕙仙,同盟會元老馮自由在《革命逸史》中這樣寫道:“李女貌陋而嗜嚼檳榔。啟超翩翩少年,然恃婦兄為仕途津梁,遂亦安之?!?/p>
馮認為,梁的婚姻并不美滿。
李的回復,讓梁頗感為難。梁漂泊海外,隨時有性命之憂,哪里有更多的心思處理感情的問題,更何況還要驚動年邁的父母?思慮再三,他拒絕了何惠珍的感情。
1913年,梁出任民國司法總長。何惠珍從檀香山奔赴北京,欲與之結秦晉之好,被梁婉拒;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何再赴北京,梁仍然拒絕了她。甚至,連一頓飯都沒有請。
此后,梁試圖將何介紹給同門師弟麥孟華。但何惠珍以恪守獨身主義為由,婉言謝絕——梁郎啊梁郎,鴻雁配斑鳩真的合適嗎?!
梁拒絕何,據說原因有二:其一,是李蕙仙的強硬態(tài)度和家庭背景;其二,梁曾和譚嗣同組織“一夫一妻世界會”,倡導一夫一妻制度。如若再娶何惠珍,則恐天下人笑。
但是,梁并沒有真的做到“一夫一妻”。
1903年,他與李蕙仙的陪嫁丫鬟王桂荃圓了房。
后來,王陪伴他直到人生最后,并在其死后將子女養(yǎng)育成人。
梁啟超的婚姻觀念,從他對梁思成、林徽因婚姻的態(tài)度上可以略窺一斑。
他曾寫信給長女梁思順說,“我對于你們的婚姻,得意得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極了,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后的決定在你們自己……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我希望往后你弟弟妹妹們個個都如此。”
這說明,梁是個“一只腳仍在門里”的新式人物。雖然,相對于同時代人而言,他是遠遠走在前面的。
理想的婚姻與情愛,應該基于兩情相悅而不是錙銖必較。
一個在感情方面過于方正、近乎刻板的人,凡事瞻前顧后,處處愛惜羽毛,是不配享有愛情的饋贈的。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劉阿姨:找郎君
為了追逐一場轟轟烈烈的夕陽戀,重慶的劉阿姨搭上了幾十萬元,還差點把親情搭了進去。
離異多年的劉阿姨拿出了同齡人在相親公園為子女找對象的勁頭,努力為自己尋愛。10年間,她把近20萬元積蓄先后托付給了13家婚介公司,請對方為她尋覓如意郎君。
彈指一揮間,10年過去,重慶的“棒棒”消失了,新一撥兒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好些曾為她服務的婚介公司關門大吉、卷款消失,徒留孑然一身的劉阿姨還在苦苦等待。兒子也生氣了,要和她斷絕母子關系,“他說我拿錢去買甜言蜜語”。
她打算繼續(xù)勇往直前。劉阿姨很委屈,自己65了,老了,“就想找個人搭伴過日子”。
在這個讓人心酸的故事里,我不知道是該為劉阿姨10年的執(zhí)著感動,還是該為她在夕陽路上錯過的風景而遺憾。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