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昆
在邢臺書壇,提及楊玉堂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然斯人已逝五載有余,邢臺書壇后輩及文壇老宿每每談及先生,仍崇念緬懷,追思良久。
楊玉堂先生字石庵,號墨仙,別號靜心齋主,一介齋主。著名書法家、教育家。1935年3月生于邢臺縣北唐村,2013年3月25日逝世,享年79歲。先生早年畢業(yè)于河北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上世紀八十年代創(chuàng)辦清風書社,參與創(chuàng)建邢臺市書法家協(xié)會、河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歷任邢臺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1987年創(chuàng)辦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邢臺分校并任校長。
作為文藝界晚輩,我在其生前僅曾遠觀其貌影,從未與其近距離交流,實乃遺憾。但仔細想來,我很早即聞其名,并時常關注先生的書法藝術(shù),精研細讀,揣摩賞鑒,喜愛至深。見字如見人,也算神交已久了。我與先生的多名優(yōu)秀弟子皆為好友,如書法家李江、胡湛、黃東明、楊宏朝、郭根會、林新學等。在與他們交往之中,常聞先生的珍聞軼事。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先生的影子,他們繼承了先生的衣缽和遺志,砥礪奮進,躬耕書壇,皆卓有建樹。
我在文學創(chuàng)作之余,對書畫藝術(shù)尤為熱愛,迷于收視,偶爾也捉筆習練。曾間接地收藏楊先生的幾件書法作品,并庋藏不露,極少示人。先生去世后,我還專門四處搜羅先生散落民間的一些遺墨,惜之愛之,彌加珍藏。時而與藏友相聚,啜茗暢聊,交流切磋,談至興奮處,便立即翻箱倒柜,取出一兩幅藏品,展陳案頭品鑒,讓諸位藏友一飽眼福。
先生性情耿直豪邁,曾游歷大江南北,遍訪書壇名流。先生一生從事書法創(chuàng)作兼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了數(shù)以千計的學生,其中有二十余名弟子加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近百名學生成為省級協(xié)會會員。若論書法之技歸其獨有,而其書法教育事業(yè),則當屬功高于書藝本身,培育晚輩,澤被后世,功莫大焉!先生得意弟子李江連連榮獲第二屆、第三屆“蘭亭獎”教育獎,其他多名弟子也曾在國家級各類展賽中入展、獲獎。倘若先生泉下有知,他定比那些弟子還要激動、歡悅。
楊先生書法以柳體為根基,融匯魏唐晉韻,形成骨硬、雄健、自然、恢弘的個性書風。行楷擅長碑意,行書章法墨色多變,大草狂放不羈,功力至深,小草俊雅飄逸。他曾自作詩云:“至高至難是狂草,點畫信手難推敲。筆走龍蛇煙云里,胸懷汪洋涌波濤。”先生性情豪邁,耿直不阿,磊落重義,不事權(quán)貴。還曾自作詩曰:“權(quán)壓軟骨頭,錢買小人心。只有真名士,義氣重千斤?!边€有一首自云:“不為發(fā)財不求官,只圖逍遙當墨仙。哪管世人笑我癡,快快活活度晚年?!痹娨匝灾荆瑫蕴涨?。我們從楊先生的自作詩詞中,便能感悟他的藝格和風骨。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楊先生的書法藝術(shù)品格和他高尚而獨特的人格魅力達到了高度統(tǒng)一。放之古今書壇而論,也只有少數(shù)書家方可達至如此境界。
2003年起,楊先生將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邢臺分校校長職位讓賢于弟子,自此不再教學,但仍默默關心著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弟子們時常在群藝館的院內(nèi)見到先生忙碌的身影。
2004年,楊先生七十壽辰剛過,便毅然決定到北京去發(fā)展,且很快在京都書法圈站穩(wěn)了腳跟。書法藝術(shù)真的沒有年齡限制,楊先生正值人藝俱老、爐火純青之時,在古稀之年闖蕩京都的“北漂”之舉,倒給了我們諸多啟示,其開拓奮進精神著實令吾輩崇敬贊佩。這讓我想起了當年書畫大師齊白石在66歲之后孤身闖蕩北平,其“衰年變法”“大器晚成”的經(jīng)歷被世人稱道,楊先生此舉與其頗有幾分相似。
2011年3月20日,楊玉堂書法藝術(shù)精品展在邢臺書法院隆重開幕,展出了楊玉堂先生創(chuàng)作的書法精品近作80余幅。此次展覽傾注和凝聚了楊先生和弟子們的諸多精力和心血,這是弟子們長久以來的一個夙愿,是他們呈獻給恩師楊先生的珍貴禮物,也是楊先生嘔心創(chuàng)作,精挑細選,傾其一生精湛書藝獻于家鄉(xiāng)故土和眾弟子們的一場文化盛宴。參觀者絡繹不絕,其人氣之盛,規(guī)模之大,當屬邢臺一時之最??烧l曾想到,此次展覽成了先生最后的絕唱。時隔整整兩年,楊先生因為病痛而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他癡愛的翰墨藝術(shù),不舍地離開了他心愛的家人和弟子們,那場展覽成了永久的懷念。
在楊先生的書法作品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四尺斗方,上書“不可以一時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墜其志”。這是明朝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中的一段名語。在落款中楊先生寫道:“以此作為座右銘明志之”。此時,我已讀悟出先生“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世事洞明;感悟到先生“得失隨緣,心無增減”的曠達樂觀;體悟出先生在追求書法藝術(shù)道路上鏗鏘執(zhí)著、非同凡響的毅力恒心。
此時,楊先生仿佛就站在我眼前,他和藹可親地視我為弟子,并諄諄相授。
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