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金洪+潘麗
歷經(jīng)曲折,新部編教材在這個九月如約和泰州市全體中小學師生見面。翻開七年級語文部編教材的目錄,“教讀”“自讀”“名著導讀”“古詩詞誦讀”“少年正是讀書時”等板塊,赫然映入眼簾。編者為了更好地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倡議,大刀闊斧地在閱讀板塊進行了改革,把“課外閱讀”提升到和“自讀”同等的地位,可謂用心良苦。
主編溫儒敏教授在提出新教材使用建議時,所分享的《語文老師要當讀書種子》一文,更是對廣大的一線老師發(fā)出了振聾發(fā)聵的倡議,呼吁大家緊跟部編教材改革的步伐,不遺余力地在學生心中播撒閱讀的“種子”。
筆者試圖從語文學科的日常教學,淺談“耕農(nóng)們”如何一路播撒,一路收獲。
一、詩意課堂,激發(fā)閱讀興趣
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散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奔ぐl(fā)孩子的閱讀興趣同樣如此。作為語文教師,除了必須博覽群書,還應旁征博引,給學生呈現(xiàn)詩意的課堂,讓孩子產(chǎn)生對閱讀的渴求與向往。
一段時間以來,語文工具性學科的倡導,應試教育的功利化問題,已經(jīng)讓我們在語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新部編教材的回歸,讓我們醍醐灌頂。語文教師必須充盈著詩意的情懷,成為學生詩意氣質(zhì)的引導者。特級教師董一菲曾說:“詩意語文就是要在語文教學中呈現(xiàn)一種審美的抒情境界,追求一種悠然而有余韻的優(yōu)美和精致。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語言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表達,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的細節(jié)都力求充滿詩之意、詩之境、詩之韻,同時還要有情動于中、聲形于外的想象空間?!?/p>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以詩意的心靈去感悟心靈,以詩意的語言去引導語言。師生在詩意的課堂中相互叩問,相互聆聽,共同走向詩意的棲居。而當我們的課堂充滿詩意,當孩子們在詩意的語文課堂中徜徉,對閱讀的興趣自然會油然而生。
詩意的課堂,能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顆閱讀的種子。教師要用詩意的語言日日澆灌,靜待這粒閱讀的種子生根發(fā)芽,長成參天大樹。
二、課堂留白,培養(yǎng)閱讀習慣
曹文軒說:“閱讀是一種宗教?!比~瀾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精神的成長史。”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為他們的靈魂抹上書香的底色,是我們無上的使命。
在過去的教學中,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愈發(fā)繁瑣的態(tài)勢。老師們絞盡腦汁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卻鮮少有教師將課堂留白,關(guān)注學生的閱讀訴求。而新部編語文教材明確提出“1加X”的教學建議,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閱讀面,增大閱讀量,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而給孩子們安靜的空間和適當?shù)臅r間,才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前提。
45分鐘的課堂,應該更合理地分配?;蛟S我們無須拘泥于對文章360度無死角的分析,或許我們無須固執(zhí)地講授閱讀理解的技巧,或許我們應當返璞歸真,給課堂留白,讓語文課和閱讀融為一體,真正地將閱讀由“虛”變“實”。多年以后,對文章的深度解讀和解題技巧,都會隨著高考結(jié)束被塵封掩埋,而語文課堂上留白的閱讀時光,卻會深深淺淺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隨之養(yǎng)成的閱讀習慣也將在未來的日子里,不離不棄地陪伴他們一路前行。
課堂留白,才能讓閱讀的種子在學生心底迅速萌芽。讓學生靜靜地翻開帶著墨香的書頁,盡情地在文字中徜徉,閱讀的嫩芽才能在課堂內(nèi)外潛滋暗長。
三、方法策略,提升閱讀能力
與以往教材與教學重視精讀不同,新部編語文教材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部編初中語文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為例。一、二兩單元,閱讀方法都是朗讀。第一單元,要求把握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第二單元要求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注意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三至六單元,閱讀方法為默讀,每個單元又都有不同的訓練側(cè)重點。第三單元要求默讀要一氣呵成,第四單元為圈點勾畫,第五單元為摘錄積累,第六單元為快速閱讀。在平時的閱讀中,默讀比朗讀的運用頻率要高。新教材培養(yǎng)學生默讀的良好習慣和提升默讀的閱讀品質(zhì),著眼于學生在日常閱讀中的應用,其意義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通過豐富的閱讀實踐,積累閱讀策略。比如品用詞,品句式,品標點,品修辭,品層次,品表達方式,品藝術(shù)手法,品篇章結(jié)構(gòu)等等。當學生從實踐中積累、建立了宏大的閱讀策略庫的時候,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自然會達到較高的層面。
教授閱讀的方法,讓閱讀的嫩芽沐浴著陽光雨露,肆意舒展;探究閱讀策略,讓閱讀的苗兒能抵御雨雪風霜,茁壯成長。
四、巧設活動,深度解讀經(jīng)典
部編七年級上冊語文新教材安排了兩部必讀書目——《朝花夕拾》和《西游記》,另外還有四部自讀書目——《城南舊事》《湘行散記》《獵人筆記》《鏡花緣》。強調(diào)由課內(nèi)向課外的延伸,改變現(xiàn)在學生普遍讀書太少的狀況。較之舊教材,閱讀量顯然有了較大增加。如此大的“劑量”,想要所有學生都能“吃得掉”“消化好”確實很困難。那就需要老師們發(fā)揮智慧,精心設計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
以必讀書目《西游記》為例,就可以挑選“精讀”的經(jīng)典情節(jié),開展“名著故事演繹”的活動。組織學生排演片斷,在班級演出,并分組討論。調(diào)動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多角度深度解讀經(jīng)典。
而自主閱讀篇目有的跟單元閱讀方法相契合,比如《城南舊事》和《湘行散記》,這兩部名著安排在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之后。第三單元需要學生掌握的閱讀方法是默讀,指導學生默讀后,可以開展“讀書沙龍”的活動,讓學生彼此分享和交流閱讀的心得,在思維碰撞中,增強自讀的效果。
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營造趣味盎然的閱讀環(huán)境,使學生在特定的閱讀情境、角色、任務中展開閱讀,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閱讀天地。
讀進去,演起來,說出口,讓閱讀的幼苗也有旁逸斜出、婆娑多姿的美麗。
五、以寫促讀,展示閱讀成果
王棟生老師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語文教學最像種莊稼,閱讀化為精神與知識的積累,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比較長,而惟其長,才能‘厚實,‘扎實,‘結(jié)實?!?/p>
換言之,寫是對讀的一個檢驗、一種內(nèi)化、一種錘煉、一種升華,更是一種促進。
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定期給學生安排練筆,教師在批閱習作的過程中,可以把握學生的閱讀軌跡。與此同時,語文老師還要做有心人,認真批閱的同時,運用智慧,調(diào)動學生讀寫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的讀寫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以此帶動閱讀向縱深發(fā)展。
譬如,教師可以將優(yōu)秀的學生習作向傳統(tǒng)的閱讀寫作刊物投稿,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社交媒介(QQ空間、微信公眾號、博客等),將原創(chuàng)的學生作品展示給學生及其家長。老師、家長對閱讀成果的轉(zhuǎn)發(fā),激起了學生榮譽感的同時,也成為了學生閱讀進一步深入和升華的“催化劑”。網(wǎng)絡的傳播速度和影響,一定可以在學生和家長中產(chǎn)生驚人的作用力,從而在校園里掀起讀寫的熱潮。
以寫促讀,讓閱讀的樹苗愈發(fā)綠意蔥蘢,愈發(fā)枝繁葉茂。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渴求閱讀的眼睛。讓我們用詩意的課堂喚醒學生熱愛閱讀的心,用課堂留白詮釋靜讀的意義,用閱讀方法澆灌學生閱讀的靈性,用豐富活動照亮學生閱讀的心路,用寫作促讀,助力他們在閱讀之路上一往無前。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睌P棄急功近利,在新部編教材的指引下,一路播撒閱讀的種子;精心澆灌,在切實推進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期待金秋的碩果累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