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飛翔
姜亮夫(1902—1995),云南省昭通市人,一代國學大師。著名的楚辭學家、敦煌學家、語言學家、歷史文獻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原名寅清,字亮夫,后以字行世。號成均樓,晚年自號北邨老人、天南矇叟。
家世經歷
姜亮夫出生于書香門第,其父乃晚清名士,受梁啟超、章太炎影響頗深。姜亮夫幼承庭訓,自小便隨其父通讀“十三經”等傳統(tǒng)經典,打下扎實國學根基。1914年,姜亮夫入昭通縣高等小學,1918年入讀云南省立第二中學,讀中學期間,姜亮夫通讀了很多文學原典和學術著作,這些閱讀成為他“后來學問興趣轉變的一個大關鍵”。中學畢業(yè)后,姜亮夫在遭遇了一番挫折后,終于在1922年以官費生資格考入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師從著名學者廖平、林山腴、龔向農、吳玉章諸公。蜀中四年,蒙諸位恩師教導,姜亮夫博覽群書、為學日精,為日后治學奠定堅實基礎。1925年9月,距離畢業(yè)還有一年,姜亮夫就完成了他人生第一本著述——《昭通方言考》。
師范畢業(yè)后,姜亮夫先考入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科,后又以“備取生”進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張濟之諸公。清華國學院時期是姜亮夫一生求學的高峰時期,也是他思想及研究方向定型的關鍵時期。王、梁、陳諸公的學術思想、精神操守深深地影響了姜亮夫后來的學術生涯和為人處世。在清華,姜亮夫還結識了陸侃如、戴家祥、謝國楨、王力等。1927年2月,王國維自沉于頤和園之魚藻軒,此后梁啟超也去了天津,名重一時的清華國學院就此解散。
離開清華后,姜亮夫又拜于余杭章太炎門下,成為章門高足,深得章氏器重。1935年,姜亮夫在變賣了一些書稿后,自費前往巴黎大學攻讀考古學博士學位。對于自己的這些求學經歷姜亮夫自己后來曾這樣回憶道:“我一生就讀過四所大學……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給我影響最大的是二十年代在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和清華大學研究院的讀書經歷……假如我有所成就,就是這些學校對我教育的結果?!保ā稇洺啥几邘煛罚?/p>
姜亮夫的一生,可謂是中國近代教育的一個縮影。自從清華大學畢業(yè)之后,他便輾轉各地,始終以教育為業(yè)。新中國成立后,姜亮夫先后任教于浙江師范學院、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姜亮夫一生寫有專著數(shù)十部、論文百余篇,著述近億字,涵蓋了歷史、語言、文學、楚辭學、敦煌學、文獻學、訓詁學、工具書編纂等諸多領域,堪稱“一代宗師”。他曾說“我一生業(yè)績只是讀書、編書、寫書,但我是一個興趣極廣的人,對中國的學術,我?guī)缀醵家獓L嘗味道”。表面上看姜亮夫是一個謙遜、低調的人,實則不然,就內心而言,姜亮夫是一個雄心勃勃、自視甚高的人,他一生都夢想建立一個“自己的,獨立的,客觀的,綜合的”學術體系。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如愿。盡管如此,姜亮夫在楚辭學、敦煌學、語言學、歷史學等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人是很難望其項背的,李學勤先生對姜亮夫治學的評價是“寬無涯涘”。
姜亮夫生來身體就不好,早年在蜀中時得過肺病,后旅法搶救敦煌文獻吃盡苦頭,視力大減,加之長年伏案工作,晚年時幾近于盲人。1986年,愛人陶秋英去世,姜亮夫自己也做了一次大手術,“身體極為虛弱,每日枯坐斗室,已不能伏案工作……”。1995年,一代大師姜亮夫終以94歲高齡在杭州仙逝,走完了他波瀾壯闊且悲喜交集的一生。
讀書治學
姜亮夫自小便隨其父通讀格致教科書等新學書目,且熟識儒家“十三經”等傳統(tǒng)經典,國學根基很是扎實。讀中學期間,姜亮夫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原典和學術著作,如《三國演義》、《紅樓夢》、《靜安文集》等等,其中以《紅樓夢》對他的影響最為深遠,那時姜亮夫整日手不釋卷,沉醉在紅樓長夢之中,而《靜安文集》則讓他耳目一新,對古典詩詞產生濃厚興趣。青年時代的這些閱讀成為姜亮夫“后來學問興趣轉變的一個大關鍵”。
就學成都高等師范學校期間,姜亮夫對于《詩經》、《尚書》、《荀子》、《史記》、《漢書》、《說文解字》等書目,已是領其要旨,了然于胸。這些系統(tǒng)的精讀為他后來的學術之路打下了極為堅實的根底。此后他又就學于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張濟之、章太炎諸公,深得國學精髓。姜亮夫始終認為他學術成就的取得是和恩師的悉心指導有必然聯(lián)系的。在《謝本師——學術研究方法的自我剖析》一文中,他不無感激地寫道:“因為我一生的學術,不論從那個角度來看,同這幾位先生都有關系。道路是他們給我指引的,目標也是他們給我定的,我就吸收了當前學術界許多新資料、新觀點進我的思想體系中來,形成了自己學術研究的思想體系,但他們指引我的基本思想體系未變……”
姜亮夫治學嚴整,平日讀書也很講究方法和步驟。他廣積資料,自編工具書,且極具系統(tǒng)性,這無疑是他取得學術偉績的首要方法。在《自傳》中,他說:“我的記憶力并不好,讀書治學,于是用三到之功:眼到、口到、手到。(他讀書治學喜歡做卡片,以便使其條理化。)我的卡片分三種:最大的寫一書一文的提要,中號寫一個問題材料目錄,小號抄寫資料。我還把一切有用的論文及一些詩文集、雜志的篇目,一本本抄好、訂好,放在案頭。”姜亮夫的《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寫成的。此外,他還自己編錄了大量的工具書,例如《莫高窟年表》等,這些于己于人都是大有益處的。姜亮夫治學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就《楚辭通故》而言,是他積四十年不斷抄錄各代楚辭學方面的零星資料,整理總結出來的,可謂是皇皇巨著。姜亮夫常說自己是個“鈍根人”,治學就是用笨辦法來做的。但正是這種“笨”辦法,方顯示了他的大智慧和深厚功底。
姜亮夫談到自己的治學要訣,他曾歸納為“八不主義”,即: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漢不唐、不心不物。為此,他還將其自己的書齋取名為“八不齋”,并自稱“八不齋主”。在《謝本師——學術研究方法的自我剖析》一文中,姜亮夫就“八不主義”給出了如下解釋:“不中不西:不是中國的,也有中國的;不是西洋的,也有西洋的。不古不今:不是完全古代的,也有古代的;不是完全現(xiàn)代的,也有現(xiàn)代的。不漢不唐:不完全根據(jù)漢代人注,也不完全根據(jù)唐代人的注釋。不心不物:我既不是唯心主義者,也不是唯物主義者。”endprint
姜亮夫治學謙虛謹慎,歷來講究求真務實,不因循守舊,勇于突破創(chuàng)新。他反對不實的學風,強調治學須規(guī)規(guī)矩矩,老老實實,來不得半點絲毫懈怠,半點馬虎,并主張“以實證定結論,無證不斷”,這與胡適之先生“有幾分證據(jù),說幾分話。有一分證據(jù)只可說一分話。有三分證據(jù),然后可說三分話”的治學原則是一脈相承。先生多次勉勵青年人要有“永久堅強毅力,自強不息的精神,艱苦卓絕的氣概,不作浮夸,不為文痞”。這話如空谷足音,發(fā)人深省。
愛情婚姻
姜亮夫出身書香門第,受父母熏陶,自幼便聰慧過人。據(jù)其女姜昆武在《姜亮夫全集后記》中所述:“據(jù)傳祖上是武將,不知何時遷自南京,到云南鎮(zhèn)戍邊陲。因姜氏先祖教子有方及注重文教的淳厚家風,使先君父輩姜思讓公弟兄四人一榜三舉人,先君的大伯、四叔還留學日本,后還鄉(xiāng)辦學,在當?shù)仡H得風氣之先?!苯甲屇送砬迕浚芰簡⒊?、章太炎影響頗深,深諳法律,思想進步。姜亮夫在其《自傳》中說道:“父親名思讓,是個維新人物,清末京師大學堂學生,武昌起義后返家,領導地方光復事業(yè)。云南護國之役,他又領導昭通募捐濟軍反袁。”
常言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姜亮夫的父母很早就給姜亮夫物色了一位銀商的孫女,姜亮夫當時以“齊大非偶”為由堅決辭掉了這樁婚姻。此后在南通,經人介紹,姜亮夫認識了當?shù)匾晃幻T閨秀,彼此也很投緣、相處融洽,但對方要求姜亮夫必須永遠生活在南通,這是姜亮夫所不能同意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姜亮夫認為南通非久留之地,所以便托辭拒絕了。
后來,姜亮夫從無錫來到上海。不久,他愛上了上海當?shù)匾晃痪奚痰呐畠海伺亓ⅹ毿?,雖生長在豪門,卻很獨立,且多才多藝,頗有思想。當時二人地位懸殊,但兩顆年輕的心一旦接觸便奮不顧身地燃燒起來,二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很快就相愛了,且愈演愈烈。但是不幸的是,這位美麗的女孩,后來卻患上了一種傳染病,與其父母相繼死去。天人永訣,此恨綿綿。這對當時姜亮夫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他痛哭流涕,柔腸寸斷,悲不能自已,甚至一度想投黃浦江來殉情。這段戀情對于姜亮夫可以說是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后來在《哀思初戀史》中,姜亮夫不無感慨的說:“事隔快六十年了,這段哀思我從未對人說過,一直隱痛在胸中……”
文人總是浪漫的,美麗的邂逅也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出現(xiàn)。1935年,姜亮夫前往法國留學。在巴黎這座浪漫之都,姜亮夫一度差點上演出一段異國戀情,好在姜亮夫此時已心有所屬,謝絕了那位法國多情女郎的一片深意。此時姜亮夫已有心儀之人陶秋英。
陶秋英原籍蘇州,長于上海,畢業(yè)于燕京大學研究院,擅長古典文學及文論,出版過《中國婦女與文學》、《漢賦研究》、《宋金元文論文選》等專著,且詩詞書畫,無一不精,是一位難得的江南才女。姜亮夫與陶秋英是典型的“師生戀”。陶秋英是姜亮夫在上海持志大學時的一名學生,因為傾慕姜亮夫的才華,逐漸對其產生愛意。陶秋英與姜亮夫的戀愛遭到陶父的堅決反對。陶秋英的父親很是頑固,始終不肯接受姜亮夫。無奈之下,陶秋英只好違背父命,在金松岑等多位師友的大力相助下,于1938年與姜亮夫在上海結婚。多年苦戀終成正果。
婚后,陶秋英很快便辭去廈門大學和浙江師范學院的教職,在家相夫從教,原因是姜亮夫體弱多病。陶秋英不愧是一位賢妻良母。姜亮夫曾深情地寫道:“有時我上課時,妻子陪我一起去,我在講臺上講,她在黑板上寫提綱?!保ā稄恼憬瓗煼秾W院到杭州大學》)場面很是感人。姜亮夫的很多著作都是由陶秋英幫助整理、抄錄、校對而最終成書的。對于自己的婚姻,姜亮夫在《錯綜復雜的婚姻問題》一文中這樣說:“……我們五十年的夫妻沒有出過一點問題,因此我說我們的婚姻是滿意的。許多朋友都說我們兩人叫作恩愛夫妻,我覺得‘恩愛兩字我們是當之無愧的?!苯练蛞簧嗖。唤K以94歲高齡辭世,這其中與陶秋英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悉心照料密不可分。
(責任編輯:顧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