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間諜的炫酷裝備
聽甕最早是一種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時將聽甕埋在地下,在甕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有偵測需要時,情報人員側耳伏在上面,“聽”出周邊的動靜。甚至還可以直接讓專業(yè)情報人員坐于甕中,聽辨聲響,這叫“罌聽”。為了減少情報失誤,間諜機構常會培訓盲人來執(zhí)行這種任務。盲人往往聽力超強,方圓數(shù)十里的動靜都能通過聽甕聽出來。
聽甕
陰符
陰符是一種代碼,與陰符配合使用的是“陰書”。所謂陰書,就是將一份完整的情報寫在三處,分別送出。在符書的基礎上,后來又發(fā)明了代號、暗號、字驗等間諜手段。特別是字驗的發(fā)明,已與現(xiàn)代密電碼原理十分接近,不同的是,它以字代替阿拉伯數(shù)字。
矢服
矢服,就是盛裝箭(矢)的器具,矢服用牛皮來制作。當時偵察兵都會配備這種工具,當需要竊聽時,拿出箭矢,吹足氣,枕在頭下,幾里以內(nèi)人馬聲都能聽到。矢服利用的是空腔接納聲音的原理而發(fā)明的。另外,民間常用的竊聽器還有“聽管”,“隔墻有耳”就源于此。
在古代,間諜們在外執(zhí)行任務時,身上常帶著裹在蠟丸里的密信。將情報封于蠟中,能防止其泄漏及被雨水浸濕。這樣做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信件的夭折數(shù)量。
除此以外,飛鳶、鴿子、烽火等也作為傳遞情報的工具在古代被廣泛應用。
蠟丸
有了工具就要會用,工作在第一線的間諜要完成使命,就必須嫻熟地掌握許多技能。
馴獸是一名間諜應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陸、海、空三棲缺一不可。鴿子大概是空中領域最常見的信使了,水路通常由各種魚類做信使(魚大概不用怎么馴,因為小編實在想象不到一條魚怎么被訓練)。
陸路的主力則由能跑、耐力強的駱駝充當,當然還有其他很多選擇,比如貓、狗、老鼠、鴕鳥等都能派上用場,更有水路兩用的神奇信使——勇敢的大黃鴨。
沒有活魚做信使的時候,古代間諜必須學會在短時間內(nèi)將絹帛折成雙鯉魚形,或者找一塊好木頭,“唰唰唰”削成木鵝放到河面上漂走。再或者是找一些竹子、紙張,自己扎一個飛得起來的風箏放飛。
傳遞情報重要,竊取情報也同樣重要,所以間諜們必須把《墨子》里竊聽工具聽甕的制作方法背牢。直接上手偷情報的時候,各種開密碼鎖的能力也是一名間諜必不可少的技能。
用泥封、火漆封住信件、防止別人偷拆是最基礎的保密方式,這沒什么技術難度,不過這只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辦法。
為了讓偷看的人更加摸不著頭
腦,間諜們會用各種暗號、藏頭詩、離合詩、符號等辦法傳遞消息。唐隱在小說《大唐懸疑錄》中設定的蘭亭序密碼、璇璣圖密碼就是通過離合詩等方式實現(xiàn)的。
所以,如何在這天書般的密碼中獲取自己有用的情報,就要情報人員們使盡渾身解數(shù)去破譯了。
讓風箏飛上天的力學原理、做聽甕的時候用到的聲音共鳴的物理原理、用明礬水寫信的化學原理,這些數(shù)理化知識對間諜進一步做好情報工作都大有幫助。
除此之外,一名優(yōu)秀的間諜還必須具備優(yōu)秀的觀察和記憶能力、穩(wěn)定的心理和判斷能力、堅定的信仰和執(zhí)行能力、嫻熟的專業(yè)和偵察能力。而間諜最重要的作用從來都不是殺人,而是最大可能地獲取情報。正如《楚喬傳》中宇文玥教導楚喬時所說的:“一名諜者只需要服從命令和盡量完成自己的任務、保住性命就可以了,這就是作為諜者最基本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