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學》是大學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學習此門課程,學生能夠初步掌握個體的心理變化規(guī)律,能夠具備一定的運用心理學知識去解決教育活動、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在開展實際的教學中常常面臨一些問題——學生可能會漸漸失去學習心理學的興趣,那么如何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機?本文將結合筆者一年來教學工作,從如何激發(fā)學生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來維持學生學習行為入手,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學生;學習動機;內部動機;外部動機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自身心理現象發(fā)生、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它已經逐漸成為一門比較成熟的學科。該課程是教育學習領域的基礎課程,屬于師范類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和非師范類學生的選修課之一。本課程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系統(tǒng)掌握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對教育領域有關的心理學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種視角的心理學觀點,具備一定的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教育活動、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完善教師素質結構,以適應教師素質與教育改革的要求。作為高校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牢固掌握心理學知識,精心準備授課內容,耐心講授課程內容,真心地希望學生們能學有所獲。絕大多數的學生因對心理學的好奇或者深知學習心理學的重要性,在開學后近一個多月內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當學期過半時有部分學生可能受到外界的干擾,再加上自控能力差,學習積極性明顯沒有開始時那么高了。出現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對人類的需要進行全面分析,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求就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空氣、性欲等,是最低級的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1歲半的小朋友大口大口地吃食物,他的這一行為是在滿足自己對食物的需要(即生理需要)。也正是因為孩子有對食物的需要,所以才會產生滿足需要的動機,以致產生吃東西的行為。推想到大學生身上,他們相對于孩童,是有較高或者更高層級的需要的,他們有安全的需要:希望有安全的校園環(huán)境、人身安全、生活穩(wěn)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凰麄冇袣w屬與愛的需要: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懷,希望得到教師的贊許,希望有朋友有同伴;他們有尊重的需要:希望被尊重,被認可;最終,他們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能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為了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學生會怎么做呢?為了滿足這個需要,最直接的行動就是“學習”。學習知識、學習技能,然后將這些獲得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實踐中解決問題。但是能夠做到一直學習,或者終身學習的學生太少,或者說學生總有“厭學”“不想學”的時候,教師就要想辦法幫助學生如何維持“學習”行動。所以在需要和行動之間,我們需要一個中介來維持這兩者的有效關系,那就是動機。我們有許多動機,入黨動機、社交動機、成就動機、權力動機,對于學生來說,最主要的是學習動機。所以想讓學生保持“學習”,應該從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入手。
許多調查研究結果發(fā)現,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即前者對后者有促進作用。所以希望學生表現出更多的學習行為,應從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入手。經過近一年的公共心理學授課的經驗積累,本文就如何激發(fā)和提高師范生學習動機,提出教師可以分別從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入手。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
首先,所謂內部動機是學生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學生往往說自己愛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說明這件事情能引起他的興趣,學生也會長時間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比如,有的學生喜歡上數學,他便會在數學課上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課下刻苦鉆研。所以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需要,了解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將這些與心理學的課程內容聯系起來,再采用多樣新穎的授課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發(fā)現該門學科中的樂趣,讓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產生興趣,從內產生愿意學習的想法,產生內部的學習動機。
其次,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時候,應該適當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當遇到困難、任務完成受阻時,加以適當引導,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成功機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滋味。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通過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問題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讓他們有展示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以激發(fā)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
再次,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一定是他們需要,并且容易理解消化、最終有用的知識。知識的獲得一般經歷三個過程:知識的理解、知識的鞏固、知識的應用。其中“知識的理解”是后兩者的前提,所以我們一定要將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進行加工,方便他們理解和使用。在開展多種形式的授課后,比如分組討論之后,教師特別要注意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分類歸納,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從內部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旨在“以學生為本”地開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學習境界。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出發(fā),理論和實踐無數次告訴我們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但如果面對100人左右的課堂上具有強烈學習心理學內部動機的學生,在學習一段時間后也很容易受不聽課學生的影響,做和上課無關的事情。面對這樣的情況,單靠老師想方設法從內部動機入手可能不是每時每刻都行得通,所以也需要通過學習的外部動機,監(jiān)督和調節(jié)學生學習行為。具體可以做到加強課堂管理,課前強調學習心理學的重要性以及課堂紀律,明確獎勵和懲罰規(guī)則;課堂上,一邊講課一邊關注學生聽課狀態(tài),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在不影響其他人聽課的情況下及時的提醒;課后,要定期布置課后作業(yè)加強知識的鞏固。
只有將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和施行外部動機相結合,才能夠讓學生長期處于積極學習的狀態(tài)。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習慣可能會形成其性格的一部分,進而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
作者簡介:
張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寧市,伊犁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