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時光的車輪走向了2018年的冬季,回望即將過去的一年歲月,許許多多的逝者,勾起了人們無盡的回憶。特別是戲曲曲藝界,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先后就有章金彥、丁廣泉、魏文華、常寶華、單田芳、劉文步、張文霞、師勝杰、吳兆南、常貴田與藍光臨等十一位德藝雙馨、影響巨大的前輩藝術家離開了我們。從小就喜歡聽的相聲、評書,喜歡看的猴戲、川劇……那些個熟悉的身影,美好的片斷,都定格在了2018年,轉瞬之間,歲月的美好,成為回憶的永恒,令人唏噓不已。
2018年12月15日,有著“川劇第一小生”之稱的老藝術家藍光臨先生逝世,享年83歲。其實,藍老早就臥病多年,身體一直不好,他的健康,始終是海內外川劇戲迷關心的話題。
藍光臨是川劇界著名的傳奇藝術家。1935年,他生于四川廣安。1945年夏,10歲讀四年級時,因家中實在貧困,生計艱難,藍光臨考入當地“三三劇社”當科生,學演須生,師從劇社班主王貴昌??瓢嘤柧毞浅??,每天5點起床,下操、練嗓、基本功、背戲,一樣都耽誤不得。藍光臨不但天資聰慧,悟性很高,而且練功特別刻苦,一絲不茍,業(yè)師王貴昌教的戲,他很快就能抓住表演和唱腔特點,融會貫通,逐漸嶄露頭角。幾年時光里,少年藍光臨跟隨“三三劇社”從廣安到岳池、武勝,再到合川、北碚、重慶,最后轉入合江、內江,再到成都,一路顛沛流離。1953年,藍光臨加入四川省川劇院,1958年到成都市川劇院工作,遂改行工習文武小生,師從曾榮華、彭海清。他先后到全國各地演出,以《點將責夫》《情探》數劇飲譽京滬,開啟了他藝術生涯的又一春。
1963年,藍光臨隨成都市川劇院赴北京演出《越王回國》《夫妻橋》等劇,他在《夫妻橋》中扮演修橋利民卻慘遭冤殺的何秀才,轟動了整個北京。中間休息時,朱德委員長的秘書特到后臺找到藍光臨等人問:“后面的戲還苦不苦?不要再苦了,朱老總的眼睛都哭紅了。”
歷經十年“文革”,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藍光臨也迎來自己藝術生涯的新高峰。1978年,在金牛賓館的小禮堂,藍光臨、許倩云、曉艇和陽友鶴、周企何、周裕祥、陳書舫等老一輩川劇表演藝術家一起,為鄧小平同志連演了三場川劇,由此引發(fā)全國戲曲傳統(tǒng)劇目的恢復上演,迎來戲曲園地百花盛開的又一個春天,拉開“振興川劇”的大幕。據藍光臨回憶,當自己在劇場排演了一周后終于知道是鄧小平點名要看家鄉(xiāng)戲時,“我們都興奮得不得了,覺得川劇八成是要翻身了”。
“一曲驚夢北京,好似當年魏長生”。1988年,藍光臨憑借一出《石懷玉驚夢》在首屆中國戲劇節(jié)上贏得贊譽并紅遍戲壇。不僅如此,藍光臨還受邀到巴黎哈黑達戲劇學院給東方藝術中心培訓班講學,被同行譽為“開川劇出國講學之先河”,第一次拉開了川劇藝術理論走向西方,走向世界的序幕。1989年至1993年,他又前后赴匈牙利、波蘭、泰國等地獻藝演出,捷克漢學家丹拉品稱贊,“他是個功夫全面的川劇小生?!睘榇?,藍光臨也被譽為“川劇當代第一小生”。
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藍光臨被稱為“川劇當代第一小生”。
藍光臨一生,從未獲過什么知名的大獎,卻在川劇界,猶如中流砥柱,魯殿靈光一般,堪稱傳奇式的領軍人物。戲好,藝精,人更好,其一生留下的藝術財富與傳人,堪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川劇,也因為有了藍光臨,才擁有了走向未來的更多可能。
在中國的戲曲、曲藝界,始終講究戲以人傳,代代傳承的藝術精神。從京劇譚門到梅家五代,中國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精華,與藝人的血脈息息相關。在這其中,當代相聲界的“常氏一門”,堪稱典型代表。而就在今年,常寶華、常貴田兩代藝術家的相繼離世,讓傳承了幾十年的“常氏相聲”,頓時黯淡了不少,也令無數從小喜愛相聲的觀眾,為之傷心不已。
今年5月12日,“常氏相聲”百年系列紀念活動的揭幕演出在天津中國大戲院登場,作為代表人物的常寶華先生就沒有出席。當時,就有傳言說他身體欠安,沒想到僅過了4個月,他就駕鶴西去,享年88歲。給喜愛他的人帶來了很大的打擊,但是,就在相差兩個月后,也就是在11月30日的凌晨,常寶華的侄子常貴田也與世長辭,享年76歲,僅僅相差兩個月的時間,叔侄兩人都去世了,這樣的噩耗來得讓人猝不及防。相聲界兩大演員的去世,無疑對于當今相聲界真的是一大損失!
說起常寶華與他的侄子常貴田,最有名的作品當屬《帽子工廠》了。常氏出身相聲世家,最杰出的代表是常連安的大兒子常寶堃,藝名小蘑菇。他們在北京西單商場創(chuàng)辦了啟明茶社,在相聲門戶里很有影響力。常寶堃曾與父親合作一段時間,后來改與趙佩茹合作。1951年,常寶堃參加第一屆志愿軍赴朝慰問團,4月23日在朝鮮犧牲。因為這段經歷,也使得常氏相聲多了一層革命色彩。而常貴田,正是常寶堃的獨生子。
常貴田不但有深厚的傳統(tǒng)相聲基礎,而且能自編自演。右上圖:常寶華謙虛謹慎,德藝雙馨。
常寶華是常寶堃的弟弟,有著“四蘑菇”藝名的他自幼跟隨父親和大哥學藝。北京啟明茶社成立后,他去當學徒,沒兩年就登臺表演了。1951年,常寶華在天津拜馬三立為師。兩年后,23歲的常寶華踏著大哥的腳印,隨團赴朝慰問演出?;貒?,他要求參軍,獲得批準,進入海政文工團,從此扎根于北京。除了十年浩劫期間被下放到天津機床廠勞動四年外,他一直都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作為老一代相聲演員,他曾在 1985年當選十大笑星之列。對于自己的藝術成就,常寶華曾笑稱:“創(chuàng)作不大點,演出不起眼,干了大半輩,落個半熟臉。”其謙虛謹慎,由此可見。在常老爺子去世后,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席姜昆用這樣一句話作為對老爺子的蓋棺定論,那就是“他的功績將永遠地銘刻在中國曲藝藝術的功德冊上”。
與叔叔一樣,常貴田從小就接受了藝術的熏陶,6歲時,父親把許多相聲段子拆開,把適合小孩兒說的,特別哏兒的那些,教給常貴田。常貴田跟著父親說了三個月的相聲,很多名角也給他指點。1954年,常貴田拜父親的搭檔趙佩茹為師學習相聲。當時,四叔常寶華已經是海政文工團的一名文藝戰(zhàn)士,他看出侄子想進部隊的心思,于是便跟常貴田母親商量,讓侄子跟著他去部隊。1958年,常貴田報到參軍。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常貴田在雪域高原兵站慰問進藏參戰(zhàn)的將士們,最多的一天,他們演了14場。1965年,抗美援越,他戰(zhàn)斗了整整一年,經歷了與父親當年相似的險境。之后,他長期在海軍政治部文工團工作,幾十年來,他幾乎跑遍了海疆上有人駐守的島礁,為幾名戰(zhàn)士,甚至為一名戰(zhàn)士演出。常貴田說,戰(zhàn)士們最難受的是孤獨。為了解決戰(zhàn)士的孤獨,他曾用電話給“貓耳洞”的戰(zhàn)士說相聲。說著說著,戰(zhàn)士哭,他也哭。
常貴田不但有深厚的傳統(tǒng)相聲基礎,而且能自編自演。1962年,常貴田到西藏去慰問高原的部隊,并在此經歷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喇叭聲聲》,這也是他第一部被社會認可的作品。之后,他創(chuàng)作的《保衛(wèi)西沙》《祝你成功》等也產生了較大影響。曾有人評價,說常貴田的相聲特點是“輕快”,也就是所謂的軍隊相聲,要求格調高、節(jié)奏明快、內容熱烈、積極向上。
與叔叔一樣,近年來,常貴田在公開場合露面不多,但他對相聲的關注卻一直沒減少。對于今天相聲的發(fā)展,他曾說,自己的看法是亦喜亦憂?!跋驳氖?,小劇場相聲方興未艾,很多年輕人,特別是一些高學歷的年輕人,進入相聲演員行列,這有利于相聲事業(yè)的發(fā)展?!睉n則是認為“不是會說幾段傳統(tǒng)相聲,就是繼承相聲傳統(tǒng)了。相聲演員一定要對得起養(yǎng)我們的觀眾,觀眾是衣食父母,我們靠他們生活。過去是,今天也是”。
縱觀常氏兩代人在當代相聲界的成就、影響,應當說有著家族傳承的“常氏相聲”可謂個性鮮明,獨樹一幟。兩代藝術家的離世,從此“常氏相聲”漸行漸遠。而在這一年離開人間的笑匠,又豈止常氏叔侄二人,著名表演藝術家?guī)焺俳艿倪h行,也為原本就并不熱鬧的當代相聲界平添了一份寂寞。而遠在大洋彼岸,曾經在寶島臺灣說了幾十年相聲,成就斐然的老一輩大家吳兆南的離世,無疑也令曲藝界悲從中來。無論海內海外,他們的離世,不僅帶走了一身的藝術精華與絕技絕活,也令后輩在傳承與發(fā)展的藝術道路上,缺少了指路者與引領人,人間少了好幾位相聲表演藝術家,天堂卻多了不少笑的天使。
2018年9月11日,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有著“書圣”之稱的單田芳先生與世長辭,享年84歲。
單田芳或許是中國評書藝術的代名詞。從藝50多年來,他表演錄制完成了111部共15000余集廣播、電視評書作品,是我國最高產的評書藝術家。“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單先生的一口尖銳而又沙啞的營口腔普通話,辨識度極高,就是這個聲音,陪伴了中國人民近四十年。
單田芳原名單傳忠,出生在曲藝世家,母親是當年知名的西河大鼓藝人,父親則是她的弦?guī)?,妻唱夫奏,紅遍東三省。從小受藝術熏陶的單傳忠自幼就跟著父母、叔叔、大爺在東三省各地輾轉,十四歲的時候就能背下幾部長篇大書,無奈自己的父親交友不慎,在他19歲那年被判入獄6年。遭到這個變故之后,母親丟下了他和妹妹們離開了這個家。雖然不久后單田芳考上了東北工學院,但是在學業(yè)和生存面前,單田芳不得不選擇后者。也許是冥冥中注定,中國要出這么一張“國嘴?!?/p>
1954年,單傳忠輟學下海,拜師學藝,取了藝名叫“田芳”。數十年來,說過傳統(tǒng)書,也講過新評書,古今中外,帝王將相,革命題材,現(xiàn)代故事……無論怎樣的題材,在單田芳的演繹下,總是那樣精彩紛呈,扣人心弦,高潮迭起,令人欲罷不能。
兩代藝術家的離世,從此“常氏相聲”漸行漸遠。著名表演藝術家?guī)焺俳艿倪h行,也為原本就并不熱鬧的當代相聲界平添了一份寂寞。
“文革”結束后,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東風吹起,單田芳迎來了自己藝術生涯的黃金時代。1979年5月1日,單田芳重返書壇,45歲的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可以紅遍全國,重返舞臺獲得掌聲的那一刻,他留下了激動的淚水。那些歲月里,電視機尚未大范圍普及,收音機作為當時“三轉一響”的大件,將單田芳的聲音通過電波傳到了千家萬戶,他的評書承載了當時無數人的閑暇時光,《三國演義》、《明英烈》、《白眉大俠》、《少帥春秋》、《七杰小五義》等,風行全國大江南北幾十家廣播電臺,從他的評書中聽江湖恩怨、千軍萬馬,令人難忘。其中《天京血淚》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聽眾多達六億。他對待評書創(chuàng)作一絲不茍,在編錄《百年風云》時,就參閱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國》《天京之變》《慈禧前傳》《清宮十三朝》等幾十種資料。
2008年9月19日,單田芳表演現(xiàn)場扣人心弦,高潮迭起,令人欲罷不能。
單田芳說書很安靜,不像有些人說書那樣咋咋?;#豢紤]劇情一味地拔高音以腔作勢,聽著累得慌也瘆得慌,他更像一個鄰家老人面對面給你講故事。對此,單田芳認為,“說書既要有平,也要有爆?!鄙鷦?、準確、鮮明是其評書的最大特點。因此,不僅在國內,而且在海外華人中也有一定影響,為他贏得“單國嘴”的美譽。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單田芳實至名歸地獲得終身成就獎。
育人喻世,馨藝達觀,單田芳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一個時代的印記。在他最火的時候,幾乎就是評書的代名詞。如今,斯人已逝,作品長存,留給我們的是永恒的記憶。
丁廣泉是侯寶林的弟子,學成之后也培育了很多的外國弟子,而且丁廣泉教人相聲完全不收他們的學費,被外國學生們親切地稱為“中國爸爸”。今年1月份,丁廣泉因為肺癌去世,享年73歲。
我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她是天津人,是相聲、北京琴書演員,2018年8月5日逝世,享年81歲,她生于曲藝世家,其父魏雅三系曲藝樂師,其母魏墨香系曲藝演員,魏文華多年來從沒有離開相聲藝術和相聲舞臺!
9月21日,深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名家劉文步先生與世長辭,享年83歲,劉文步先生一生致力于相聲事業(yè)的傳播與發(fā)展,劉文步還被譽為:太平歌詞第一人。
相聲名家張文霞9月28日上午10點20分,在環(huán)湖醫(yī)院去世,享年82歲。張文霞是相聲名家田立禾之妻。1952年在天津拜相聲名家武魁海為師。1956年,張文霞加入天津市南開曲藝團,1956至1970年在天津市南開區(qū)曲藝團工作,退休后,張文霞協(xié)助愛人田立禾先生挖掘整理傳統(tǒng)相聲,并且培養(yǎng)相聲新人。
2018年2月15日上午11時41分,章金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上海去世,享年75歲。章金彥,上海六小齡童藝術館首任館長、“章氏猴戲”家族重要成員(六齡童的長子、六小齡童的長兄)。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尹笑聲于12月8日凌晨去世,享年80歲。尹笑聲出身相聲世家,是馬三立的弟子,8歲便在天津南市連興茶社走紅,藝名“小傻子”,說、學、逗、唱無所不能的尹笑聲,經常演出的相聲名段子有《拴娃娃》《武墜子》《賣掛票》《空城計》《學西河》《賣布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