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東北大學 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 遼寧 沈陽 110819)
特約專欄(二)——新形勢下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探析(Ⅶ)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黨中央為我國高校建設指明了方向,教育部也已發(fā)布了“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為了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本刊將不斷組織、刊登有關“雙一流”建設的文章。本期《特約專欄(二)》刊登東北大學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張海峰處長的文章,論述實驗室建設與“雙一流”建設的關系,介紹該校加強實驗室建設所采取的措施,供廣大讀者借鑒、參考。
“雙一流”背景下的一流實驗室建設研究
張海峰
(東北大學 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 遼寧 沈陽 110819)
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進程中,一流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既是重要支撐,也是推動“雙一流”工程的關鍵因素之一。該文探討了“雙一流”背景下一流實驗室建設的重要作用,從管理體制機制、條件建設和隊伍建設3個方面重點闡述了一流實驗室的建設內容,以期為推動“雙一流”工程良好快速發(fā)展提供借鑒。
雙一流; 實驗室建設; 人才培養(yǎng); 管理體制
2015年11月5日,國務院發(fā)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斗桨浮分赋鐾ㄟ^建設和發(fā)展,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有一批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并有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的總體目標[1]?!斗桨浮吠怀隽巳瞬排囵B(yǎng)的核心地位。一流實驗室是學生獲得知識,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基地,為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建設一流的實驗室是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客觀要求。高校必須加強一流實驗室建設,并以一流實驗室作為平臺和支撐,推動“雙一流”建設工作。
高校實驗室集中了學校主要的技術設備和教學資源,特別是一些高精尖設備,對教學、科研和技術開發(fā)等形成了強大的支撐[2],是高校進行實驗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重要陣地,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條件。
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是“雙一流”建設的基本任務之一,也是衡量一流大學的重要指標。實驗教學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實驗教學更接近學生和實際,更易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作為高校實踐教學的主要陣地,實驗室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實質性的促進和保障作用。在實驗室里,學生通過學習實驗課程、參與研究實驗項目,獲得更多動手和動腦機會,透過現象挖掘本質,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不斷增進對知識的理解,找到新的突破點,使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提高。因此,實驗室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支撐平臺。
高?!半p一流”建設,根本是一流學科建設。實驗室與學科建設緊密相連,實驗室的發(fā)展往往依賴于若干個有明顯優(yōu)勢的學科與專業(yè),學科建設與專業(yè)建設促進實驗室的良好運行,實驗室建設促進了所支撐的學科與專業(yè)的發(fā)展,推進“學科與專業(yè)體系”的協調發(fā)展,為高校學科的交叉、滲透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3-4]。一流大學必須有一流的學科,而實驗室是一流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和保障。實踐也證明,高校很多科學研究的開展有賴于實驗室。一流的實驗室,承擔著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內容,能夠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支撐和孕育一流學科的沃土,從而成為一流大學的重要支撐。
高校要按照國家及學校關于人才培養(yǎng)工作、學科建設工作的決策部署,以創(chuàng)新管理體制機制為核心,以條件建設為保障,以加強實驗隊伍建設為關鍵,統籌推進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創(chuàng)新,為人才培養(yǎng)及學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助益“雙一流”建設工程。
實驗室的建設要按照高校的定位,要服務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的需要,特別要滿足人才培養(yǎng)對實驗室建設的基本要求。一流實驗室是高水平人才、先進儀器設備、優(yōu)質教學成果及科技成果的有機結合體,其建設須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合理性和可持續(xù)性[5]。根據專業(yè)特點、學科需要以及社會需求,整體規(guī)劃,科學布局。一流實驗室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系統工程,首先要抓好實驗室的頂層設計,確立實驗室管理體制機制,確立實驗室的建設規(guī)劃和目標。失去了實驗室頂層設計,實驗室建設就會失去建設根基,將嚴重制約和影響實驗室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要更好地發(fā)揮一流實驗室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及一流學科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實驗室建設應瞄準一流大學的實驗條件來加強實驗室建設,以一流的實驗設備為實驗質量的提升提供條件支撐,以良好的實驗環(huán)境為實驗室安全及實驗室正常有序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一流實驗室建設更離不開一流的實驗隊伍。一流的實驗隊伍是優(yōu)秀實驗室理念的貫徹執(zhí)行者,是協助或開展實驗教學、支撐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主導者,是實驗設備的使用、維護者,更是實驗室建設與發(fā)展的參與者。實驗隊伍直接決定著實驗室的建設水平。因此,要強化支持、配足配強實驗隊伍,充分發(fā)揮實驗隊伍在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及實驗室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實驗室真正發(fā)揮應有的功能。
實驗室管理體制機制是指高校各級實驗室的領導體制、隸屬關系、管理方式及運行模式[6]。實驗室管理體制機制是否合理,將直接關系到實驗室能否充分發(fā)揮其功能,充分利用和調動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各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建立適應自身實驗室管理和實驗教學需要的實驗室管理體制機制。
當前我國高?;敬_立了實驗室二級管理體制,但是高校依然存在著校、院實驗室分工不明、關系不暢等問題。實驗室建設缺乏整體規(guī)劃,建設與統籌管理不到位,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缺乏協調與溝通,成為制約實驗室快速發(fā)展的關鍵因素。針對高校當前實驗室管理體制現存的問題,應整合優(yōu)質資源,充分利用“雙一流”建設的契機,完善現有體制機制,樹立戰(zhàn)略思維,抓好頂層設計,堅持學校、學院聯動,實現實驗室建設管理創(chuàng)新。
為了進一步推動和規(guī)范實驗室建設,理順實驗室管理體制,完善運行模式,切實推進實驗室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我校于2016年成功召開全校實驗室工作會議,運籌帷幄,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出臺“東北大學關于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等綱領性文件,規(guī)劃教學實驗室建設路徑,明晰教學實驗室發(fā)展目標,確定實驗室建設管理各項任務時間表和路線圖,拉開實驗室工作改革的序幕。提綱挈領,確立了我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框架內的學校、學院實驗室二級管理體制,明確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指導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負責確定實驗室總體工作方向和思路,決策實驗室發(fā)展戰(zhàn)略、建設規(guī)劃、核心政策等重大事項,并成立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專家咨詢小組,由主管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校領導任組長,成員由實驗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領域的專家組成,對涉及教學實驗室的重點項目及重要問題等進行研究和咨詢論證,為學校實驗室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提供依據。
明確劃分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歸口部門和相關管理部門的職能劃分。確立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是教學實驗室建設的歸口管理部門,全面負責教學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推進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明確學院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主體,校、院二級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實驗室建設聯動局面基本形成。
實驗室管理制度是確保實驗室正常工作和有效完成工作目標必須遵循的工作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7]。加強規(guī)章制度建設,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必要條件,也是一流學科建設和一流實驗室建設的重要保證。要建立一流實驗室,高校必須建立符合實驗室自身發(fā)展的、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
為了完善管理程序,我校建立健全了教學實驗室規(guī)章制度。學校以《意見》為引領,制定并出臺“東北大學實驗教學中心建設與管理辦法”“東北大學實驗室標準化建設管理辦法”等系列性教學實驗室規(guī)章制度,使教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軌道,有章可循,有規(guī)可守;各學院還根據自己的工作實際,結合學校制度框架,規(guī)范健全相應的實驗室建設管理規(guī)章制度,在實施過程中,重點落實,認真執(zhí)行,并不斷進行檢驗 ,隨時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使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適應了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工作的需要,適應了實驗室工作科學化、標準化、制度化的需要。
高校要以提高實驗室綜合效益為原則,科學設置實驗室結構體系,打破實驗室之間壁壘和條塊分割,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進實驗室資源整合與共享。一方面,積極探索推進實驗室中心化綜合管理體系建設,形成管理統一、受益面廣、集約化程度高的實驗教學平臺。另一方面,鼓勵實驗室對廣大師生開放,實行開放性、協作性運行模式,推進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使其充分發(fā)揮效益。
按照實驗室分類管理原則,我校積極打造國內一流的三級實驗教學平臺。建立以公共基礎課程為依據,依托學院主要管理、學校重點建設、校院協同的校級公共基礎實驗教學平臺,進一步整合優(yōu)化公共實驗資源,建設大學生創(chuàng)新基地、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等實驗教學平臺;整合專業(yè)基礎相近和交叉的實驗室資源,在更新改造教學實驗儀器設備、保障專業(yè)基礎實驗教學的前提下,建立以學院為載體,以專業(yè)基礎課程為依據的院級大類專業(yè)基礎實驗教學平臺;在保障專業(yè)基本實驗教學的前提下,建立以學院或系(所)為載體,以專業(yè)方向課程為依據的充分體現學科專業(yè)特色的院級專業(yè)實驗教學平臺,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推進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
我校從制度層面規(guī)范實驗中心建設與管理,明確滿足條件的學院及教學實驗室須開展實驗室整合工作。成立實驗中心,打造功能完善、管理統一的實驗室體系,并將實驗中心建設與考核作為學校對實驗中心政策支持、經費資助及相關人員獎勵的重要依據,以此推動實驗室資源整合及共享。出臺“東北大學關于加強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實施辦法”,建立大型儀器開放共享平臺,推進儀器設備共享工作,同時實現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等軟件資源、實驗指導教師等人力資源的開放;完善支撐政策和激勵機制,鼓勵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為優(yōu)秀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開展創(chuàng)新實驗提供資源;將實驗室開放共享逐步作為教學實驗室建設立項的必要條件,著力發(fā)揮教育技術裝備使用效益,促推實驗室開放運行。
一流的實驗室建設離不開一流的實驗條件,一流的實驗條件是實驗質量的條件保障。實驗教學及科學實驗,講求科學性、客觀性和真實性,除應具有科學的實驗方法、高素質的實驗隊伍和符合要求的實驗材料外,更重要的是儀器設備及保障儀器設備正常運行的良好實驗環(huán)境[8]。良好的實驗環(huán)境是一流實驗室建設的應有之義,更是保障實驗人員健康、實驗室安全及實驗室正常有序運行的客觀要求。
4.1.1 加大儀器設備投入力度
高校要不斷加強實驗室建設,加大對實驗室經費的投入,將實驗室投資占學??偼顿Y的比例穩(wěn)定在較高水平,并實現逐年增長;充實儀器設備,完善實驗室配置,保障實驗室經費的使用效益和儀器設備的共享性,不斷提升其服務于教學、科研實驗的能力。
為了加強教學實驗室建設,我校按照“統籌規(guī)劃、分步實施、夯實基礎、著眼未來”的原則,不斷加大實驗室建設經費投入,以中央高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專項資金和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為抓手,堅持開展教學實驗室物理空間、儀器設備、配套設施等基礎設施填平補齊工作。聚焦發(fā)展短板,合理規(guī)劃、配置資源,積極推進教學實驗室儀器設備更新換代、補充和維護維修,2015—2017年教學實驗室建設投入超過1億元,持續(xù)改善了教學實驗室硬件條件,保證教學實驗室建設成效。
4.1.2 加快實驗室信息化進程
高校應創(chuàng)新管理手段,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虛擬化技術、智能終端技術建設實驗室管理平臺,更好地實現實驗過程管理及實驗室開放管理,推進實驗室管理的現代化、網絡化、信息化。
我校于2016年初籌劃建設教學實驗室綜合管理系統。經過1年多的調研及不斷探索,初步架構了以智慧實驗室建設為導向,涵蓋信息發(fā)布、實驗教學、實驗室管理、數據統計、設備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功能,以“互聯網+實驗教學”“互聯網+實驗室管理”為突出特色的校、院兩級實驗室綜合管理系統整體架構。校級平臺側重于管理功能,實現實驗室基礎信息的全面規(guī)范管理,便于實時查詢、統計,為實驗室經費投入及相關工作開展提供支撐。院級平臺處理包括實驗教學、實驗室開放預約等實驗室各項具體業(yè)務流程,實現實驗教學流程化管理及實驗室開放過程管控,并將實驗室的智能門禁系統、視頻監(jiān)控系統、電源智能管理系統等軟硬件一體集成,實現實驗室全業(yè)務、全空間的智能管控,確保學院實驗室管理工作高效、合理、有序。與學校已經建設完成的資產管理系統、實驗室項目管理系統、公用房管理系統、化學品管理系統及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無縫對接,實現實驗室管理和實驗教學管理一體化,全時、動態(tài)監(jiān)測實驗室運行狀態(tài),提高管理效率。
實驗室建設不僅要重視硬件設備建設,更要注重實驗環(huán)境建設。實驗環(huán)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持續(xù)的、不斷積淀和改善的過程。實驗環(huán)境是實驗室建設最重要的指標,一流實驗室無不具有著高效的實驗室管理和干凈舒適的實驗環(huán)境。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實驗環(huán)境重要性的認識,注重實驗環(huán)境建設,從根本上改善實驗室日常管理混亂、環(huán)境衛(wèi)生臟、亂、差的現象,降低實驗室安全隱患,為實驗室有序運行及一流實驗室建設提供保障。
4.2.1 實行實驗室“6S”管理
“6S”管理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yǎng)、安全”,通過對人、事、物的精細管理,規(guī)范現場、現物,營造一種舒適、一目了然的工作環(huán)境,培養(yǎng)員工良好的工作習慣,最終提升人的品質,提高企業(yè)的現場管理水平。“6S”管理是現代企業(yè)行之有效的現場管理理念和方法[9]。高校實驗室雖與企業(yè)性質不同,但其日常管理和企業(yè)管理類似,也主要是“人、物、環(huán)境”的管理[10]。因此,高校可借鑒“6S”管理理念,并將其運用于實驗室管理中,加強實驗室日常管理的規(guī)范化,培養(yǎng)師生良好的工作素養(yǎng)和品質,逐步實現實驗室管理的標準化,構建布局優(yōu)化、安全有序、整潔舒適的實驗環(huán)境。
我校在學習借鑒其他高校先進實驗室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率先在理學院物理實驗中心試點實行實驗室“6S”管理。物理實驗中心根據實驗室功能和實際情況,科學區(qū)分儀器設備、物資器材“有用無用”,合理留用、淘汰實驗資源,整理、優(yōu)化實驗室空間;在此基礎上,整頓實驗室,實行物品擺放“定點、定容、定量”,規(guī)范物品標識內容,使標識“名稱明確、型號明確、性能狀態(tài)明確”[11],形成整齊規(guī)范的實驗環(huán)境;實驗結束后,及時、全面清理實驗場所,并定期清掃實驗室,持續(xù)保持著干凈、整潔的實驗環(huán)境。通過實施“6S”管理,物理實驗中心實驗環(huán)境和師生綜合素質大幅提升,保障了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有序進行,同時為學校其他部門開展實驗室“6S”管理提供借鑒和參考,提高了實施“6S”管理對提升我校本科教學實驗室管理水平、實驗教學效果重要性的認識。
4.2.2 強化實驗室安全管理
高校應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切實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組織領導,確保規(guī)章制度落到實處。建立規(guī)范的安全檢查制度,堅持實驗室負責人日查、學院檢查、學校定期抽查等立體化、全方位的實驗室安全檢查制度,堅持常規(guī)項目與專項項目檢查相結合,做到整改措施、責任、資金、時限和預案“五落實”。堅持安全教育常態(tài)化、安全教育全程化、教育內容多樣化,實行安全準入制度,營造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把實驗室安全落到實處。
為切實加強我校實驗室技術安全管理,我校出臺以“東北大學實驗室技術安全管理辦法(暫行)”為統領,涵蓋教育培訓、準入制度、安全檢查、責任追究及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等12個系列管理辦法,建立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狀實驗室技術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將實驗室技術安全納入規(guī)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良性軌道;搭建化學品監(jiān)督管理平臺,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實驗用化學品源頭把控、過程管理、科學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和準入體系,搭建實驗室安全考試系統,豐富安全知識,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安全素養(yǎng),加強安全責任心和使命感;規(guī)范檢查工作流程,落實監(jiān)督檢查任務清單、隱患和問題清單、整改工作清單、復查驗收清單的“閉環(huán)”管理方式,全方位添置安全設施,配備基本防護用品,極大緩解實驗室安全隱患。
高素質的實驗隊伍,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取得、實驗室建設及功能的發(fā)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需要通過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努力建設一支規(guī)模適度、素質優(yōu)良、結構合理、相對穩(wěn)定,有利于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有利于實驗室建設與發(fā)展,有利于科學研究和學科水平提升的高水平實驗隊伍。
實驗隊伍包含教師隊伍和實驗技術隊伍。教師隊伍是開展實驗教學、科學研究,實現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和科研成果的主力軍,是實現實驗室功能的根本保證。實驗技術隊伍是促進實驗技術研發(fā)、工藝創(chuàng)新和工程實現的重要人才,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參與者和中堅力量。
確立教師在實驗教學及科學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根據實驗室實際需求設置教師崗位,并合理調整教師隊伍結構,實現教師隊伍的優(yōu)化組合。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強化教師實驗教學工作,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不斷完善教師培訓制度、考評機制與監(jiān)督機制,引導、鼓勵和支持高水平教師加強科學研究,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汲取先進實驗教學理念和前沿技術,推動實驗教學改革;激勵教師參與實驗室建設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師潛能,充分發(fā)揮教師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改革創(chuàng)新及實驗中心建設發(fā)展中的主導作用。
高校應高度重視實驗技術隊伍建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措施,改革實驗技術人員職稱評聘制度,不斷調動實驗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實驗技術隊伍在學校辦學中的地位。
健全“外引、內培”等多種用人渠道,改善實驗技術人員結構,形成合理的梯隊。通過特殊人才引進和優(yōu)秀碩士、博士留校、在職提高等方式,充實、優(yōu)化現有實驗技術人員;積極探索多層次、多樣化、多渠道的實驗技術隊伍培訓機制,不斷更新理念,將業(yè)務理論、學位進修及出國研修等培養(yǎng)培訓結合起來,加快實驗技術人員的知識更新速度,將最新信息和方法、最新進展和成果應用于實踐,不斷適應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需要[12]。鼓勵實驗技術人員積極參加科研活動,促進對實驗新技術、新方法的了解與掌握,不斷提升新儀器的操作及維護技能,促進業(yè)務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穩(wěn)定實驗技術隊伍;制定科學的考核制度,以實驗技術人在職責范圍內的本職工作、突出業(yè)績與貢獻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做到人盡其才、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引入激勵機制,制定激勵政策,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體系,全面推動建立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收入分配辦法,充分調動和激發(fā)實驗技術人員投身教學實驗室建設及學校事業(yè)發(fā)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國務院積極推動建設“雙一流”工程背景下,本文從推動“雙一流”工程的視角探討了建設一流實驗室的必要性及主要內容,并以東北大學為例,提出了部分建議和措施。東北大學通過對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實驗室資源整合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建設各項工作全面推進,人員、設備和經費的使用效率顯著提升。近年來,新增省級以上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虛擬仿真中心5個,信息化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部分實驗室實現了開放運行。盡管如此,實驗室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仍需在理念、建設方式等方面持續(xù)探索和推進。高校要高度重視,以“雙一流”建設工程為契機,在一流的實驗室管理體制機制、一流的實驗條件和一流的實驗隊伍建設方面發(fā)力,同時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實驗室建設工作,推進實驗室良性、長久、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堅實基礎與可靠保證。
References)
[1] 金升菊.以一流實驗室建設推動“雙一流”發(fā)展[J].科技文匯,2016(8):51-52.
[2] 戴克林.高校實驗室建設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7):32-35.
[3] 鄧曉春.強化“四個創(chuàng)新”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2(12):12-13.
[4] 華勁松,蔡光澤,楊智,等.如何發(fā)揮高校重點實驗室在學科建設中的作用[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2(4):133-135.
[5] 凌輝,張媛.一流學科建設需要一流實驗室作為支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3):217-219.
[6] 陳華東,任耀軍,劉永泉,等.實驗室管理機制及運行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1):232-235.
[7] 單立志,施漢昌,王銳.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要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的實驗室[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增刊1):49-52.
[8] 儲偉光,周文平,范憲周.實驗室環(huán)境建設與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1,18(2):10-13.
[9] 孔曉敏.6S管理探索與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0(16):69-70.
[10] 馬育.抓緊實驗室建設,深化化學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1,18(9) :104-105.
[11] 董振旗,劉鵬,陳桂明,等. “6S”管理在實驗室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7):410-415.
[12] 蔡康榮,揭新明.高校實驗技術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8):420-422.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laboratories under “Double world-class” background
Zhang Haifeng
(Asset and Laboratory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world-class discipline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first-class laboratories are not only an important support, but also one of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Double world-class” pro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building the first-class laboratories under the “Double world-class” background, and emphasizes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the first-class laboratorie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condition construction and team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goo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ouble world-class” project.
double world-class;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10.16791/j.cnki.sjg.2017.12.002
2017-08-01
張海峰(1969—),男,遼寧西豐,碩士,副研究員,資產與實驗室管理處處長,研究方向為資產與實驗室管理.
E-mail:zhf@mail.neu.edu.cn
G482
A
1002-4956(2017)12-0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