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朔源:漢·劉珍《東觀漢紀·光武帝紀》:“帝聞之,下詔讓吳漢副將劉禹曰:城降,嬰兒老母,口以萬數(shù),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謂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孫,故嘗更職,何忍行此!”
文本解讀:光武帝劉秀聽到這個事情后,下詔譴責吳漢的副將劉禹說“‘城池已經(jīng)投降了,里面有不下數(shù)萬人的小孩兒和老婦人,一旦縱容兵士放火,定會傷及他們,這樣做只會讓聽到的人覺得心酸。正如自己家里有一把破掃帚,我們也十分珍視它,仿佛它價值千金,劉禹是劉家宗室子孫,所以曾經(jīng)改變過職位,現(xiàn)在怎么忍心做這樣的行為!
敝帚自珍: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掃帚當成寶貝。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很珍惜。
名家運用:喪失節(jié)制,就是如此恐怖的魔杖。還有工作的絲,友情的絲,陋習的絲,嗜好的絲……或松或緊地包繞著我們,令我們在習慣的窠臼當中難以自拔。逢到這種時候,我們常常表現(xiàn)得很無奈很無助,甚至還有一點點敝帚自珍的狡辯。常??梢月牭接腥苏f,我也知道自己的毛病,也不是不想改,可就是改不掉。
你明知你的繭,是你自己吐出的絲凝成的,你掙扎在繭中,你想突圍而出。你遇到了困難,這是一種必然。但你卻為自己找了種種的借口,你向你的絲退卻了。
繭破裂的時候,是痛苦的。繭是我們親手營造的小世界。繭的空間雖是狹窄的,也是相對安全的。甚至一些不良的嗜好,當我們沉浸其中的時候,感受到的也是習慣成自然的熟絡(luò)。打破了繭的蠶,被鮮冷的空氣,閃亮的陽光,新銳的聲音,陌生的場景……刺激著,擾動著,緊張的挑戰(zhàn)接踵而來。
這種時刻的不安,極易誘發(fā)退縮。但它是正常和難以避免的,是有益和富于建設(shè)性的。你會在這種變化當中,感受到生命充滿爆發(fā)的張力,你知道你活著痛著并且成長著。有很多人終身困頓在他們自己的繭里。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當生命結(jié)束的時候,他們也許會恍然發(fā)覺,世界只是一個繭,而自己未曾真正地生活過?!吺缑簟缎Q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
學生運用示例:法國科學家約翰·法伯進行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他在一個花盆的邊緣擺放了一些毛毛蟲,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圈,于此同時在離花盆幾英寸以外的地方放了一些它們最愛吃的松針。由于毛毛蟲天生就有跟隨者的習性,因此它們一只跟著一只,盲目地跟隨著前面的毛毛蟲,繞著花盆一圈圈爬行。這群毛毛蟲就這樣一小時、一天、兩天地兜著圈子,連續(xù)幾天后,終于精疲力竭,饑餓而死。
人類也有同樣的做法,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定勢現(xiàn)象,與其相反的則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敝帚自珍”只能導致“故步自封”,打破常規(guī),敢于創(chuàng)新,不要懼怕失敗,對一個人、一個企業(yè)乃至一個國家都至關(guān)重要,不創(chuàng)新,就永遠落后。
法伯在自己的實驗總結(jié)里寫的話,也是我最后要說的:在那么多毛毛蟲中,哪怕只有一只與眾不同,它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