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竹清
【摘 要】“臺詞是劇本中人物所說的話語,是劇作者用以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xiàn)主題的主要手段,也是劇本構(gòu)成的基本成分?!毙≌f由某個敘述者或隱或顯地敘述故事,敘述者不僅介紹故事,組織情節(jié),還可以進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劇本是代言體的文學體裁,戲劇通過當事人的言語與行為展示故事,以物象的直觀性展示情節(jié)。在劇本中,人物語言是唯一可以用來敘述故事的手段。離開了人物語言,情節(jié)的發(fā)展,形象的塑造都將落空?!按浴本褪莿∽骷覄?chuàng)作的劇中人物的語言,或者說是在代表劇中人說話。
【關鍵詞】戲?。粍”?;臺詞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0-0014-02
在戲劇這門綜合藝術中,語言是最主要的表現(xiàn)手段。劇本的臺詞是一種特殊的、很難掌握的文學語言。
一、臺詞的動作性特征
戲劇語言的動作性在于它能夠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具體來說,人物語言要能顯示人心理活動及其變化,因為心理活動具有行動的意向,也具有行動的意義。人物語言特別是雙方的交流要能引起劇中人的反應,并最終形成行動,甚至改變?nèi)伺c人之間的關系。戲劇是行動的藝術,它必須在有限的演出時間內(nèi)迅速地展開人物的行動。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沖突通過行動來實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節(jié)在行動中得以發(fā)展.這一切都要通過語言加以表現(xiàn),所以,語言就必須具有動作性,也就是說,語言要表現(xiàn)出人物為達到目的所采取的行動。
馬丁·艾斯林說:“在戲劇里,我們所關心的不僅是一個人物所說的話(他們話里的純粹語義學的意義),還有這個人物說這些話干什么?!睉騽〉恼Z言不是客觀的敘述,它帶有人物的主觀色彩和心理內(nèi)涵,顯露出人物的意志、動機、心態(tài)、情感等作為潛在的力量是指向行動的。
如果人物語言不具備動作性,哪怕寫得再哲理再華美,也于劇情的發(fā)展無補,反而會使劇情停滯下來,影響整部作品的節(jié)奏。因為不具備動作性的語言無法推動情節(jié),也無法展現(xiàn)人物性格。如果舞臺上的人物說的不是自己的話,而是復述作者的意圖,那么人物就成為作者闡釋自己的觀點的傳聲筒,這樣的語言,阿契爾稱之為“作者的語言”,這種語言是非戲劇、非人物的,它不具有驅(qū)動力和感染力。
《原野》第二幕,仇虎與焦氏拉家常的一段戲充滿了動作性。
仇虎 (忙改口)嗯,熱鬧!熱鬧!
焦母 (仿佛忽然想起)哦,這么說,你是想長住在這兒?
仇虎 嗯,侍奉您老人家到西天。(惡毒地)您什么時候歸天,我什么時候走。
焦母 (呆了半天)好孝順!我前生修來的。
焦氏年邁眼瞎,孫子尚小,兒子軟弱窩囊,面對在怒火中躁動的復仇猛虎,焦氏無力招架。
在仇虎捏尖嗓音反復哼唱《女鬼告狀》時,焦氏受盡了逼迫煎熬。兩人的語言都表現(xiàn)出各自為達到目的準備采取的行動,觀眾從中感覺到了人物勢在必發(fā)的動作。經(jīng)過了試探、嚇唬、利誘,焦氏終于揮起鐵杖,要與仇虎拼命了,這段對話透露出的人物內(nèi)心搏斗的劇烈性令觀眾緊張得透不過氣來。
二、臺詞的性格化特征
人物語言對個性的揭示,不光在于表現(xiàn)時代、環(huán)境和身份,還在于揭示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變化。人物語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各個不同,不能混淆。如果戲劇中雙方的對話不具備性格化的特征,那對話雙方的個性就不明晰,兩者的位置甚至可以互換,人物就失去了自己的光彩。
臺詞要出自人物自身獨特的生活背景,反映出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使現(xiàn)眾聞其聲知其人,人物語言各具特色,不能混淆。如《茶館》剛開場時,唐鐵嘴和茶館老板王利發(fā)有一段對話。
唐鐵嘴(慘笑) 王掌拒,捧捧唐鐵嘴吧!送給我碗茶喝,我就先給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ú蝗莘终f拉過王利發(fā)的手來)今年是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您貴庚是……
王利發(fā) (奪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給你一碗茶喝,你就甭賣那套生意口啦!用不著相面,咱們既在江湖內(nèi),都是苦命人?。ㄓ晒衽_內(nèi)走出,讓唐鐵嘴坐下)坐下!我告訴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煙,就永遠交不了好運!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靈驗!
在上面這段對話中,劇中人物一開口就顯露出自己的本相:唐鐵嘴作為一個油嘴滑舌的江湖術士,日子困窘,死乞白賴地討生活;而王利發(fā)則是個精明能干、頗有城府的生意人,在生意場上一向八面玲瓏。老舍話劇讓人物一開腔就顯出鮮活的面貌,個性分明,利于觀眾對人物一目了然,順利進入劇情。
臺詞的性格化還要求劇作家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的發(fā)展,根據(jù)戲劇情境的變化,理清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寫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人物唯一可能說出的話。通過勾勒出人物豐富微妙的思想狀態(tài)與心理活動,使舞臺上什么人說什么話,什么場合說什么場合的話。劇作家熟悉生活、熟悉筆下的人物,在寫作時就能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感情波動,揣摩人物表達心理活動的語言方式與特點。
《雷雨》第二幕,魯侍萍與周樸園在周公館重逢,兩人在用詞、語氣上都因出身、地位、經(jīng)歷、個性不同而各具特色。當周樸園從侍萍的外貌以及關窗的舉止感到似曾相識時.他覺得奇怪,于是從漫不經(jīng)心變得認真起來,為了打消疑慮,周樸園轉(zhuǎn)彎抹角地詢問二十多年前發(fā)生在無錫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侍萍在下意識中回到了當年的身份和境況中。
魯侍萍 這個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個,她手里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聽人說她生前是不規(guī)矩的。
周樸園 (苦痛)哦!
魯侍萍 她是個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聽說她跟那時周公館的少爺有點不清白,生了兩個兒子。生了第二個,才過三天,忽然周少爺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館,剛生的孩子她抱在懷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樸園 (汗涔涔地)哦。
魯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無錫周公館梅媽的女兒,她叫侍萍。
周樸園 (抬起頭來)你姓什么?
魯侍萍 我姓魯,老爺。
魯侍萍 這個人現(xiàn)在還活著。
三、臺詞的詩意性特征
藝術往往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形式,戲劇最早便是用詩的形式來寫的,所以古希臘稱悲劇為“詩”,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其實就是一部論古希臘悲劇的美學著作,甚至到黑格爾,在他的《美學》第三章分析戲劇藝術時,仍然以“詩的體式”為標題??梢?,戲劇與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我國古代有很多用韻方面的專門書籍,比如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傳統(tǒng)戲曲也相應產(chǎn)生大量優(yōu)美的唱詞唱段。古典戲曲中的人物語言分賓白和唱詞,賓白用于日常的對話,而唱詞多是抒發(fā)人物的感情,展開故事情節(jié)。唱詞最重要的功能即在表現(xiàn)人的心理活動,抒發(fā)人物的內(nèi)心感受。抒情性體現(xiàn)在大量具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對白上,近代的戲劇用散文寫成,同樣體現(xiàn)出強烈的抒情性。抒情性的戲劇語言多是充滿詩意和激情,表現(xiàn)出充沛的人物感情,對白優(yōu)美而生動。
臺詞的詩意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語言經(jīng)過劇作家加工提煉,比日常口語具有更強的節(jié)奏感,甚至帶有音樂般的韻律; 二是凝聚豐富的感情因素,富于感染力;三是力求用最簡潔、最濃縮的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與深遠的意境,使戲劇語言像詩一般凝煉,煥發(fā)出令人陶醉的抒情美。
如曹禺改編的巴金的《家》的結(jié)尾。
瑞玨 (忽然)明軒,你記得我第一天的夜晚,杜鵑在湖邊上叫么?
覺新 (泫然)記得,那時候是春天剛剛起首。
瑞玨 (夢一般地迷惘)嗯,春天剛剛起首。
覺新 (絕望襲進他的心,凝視著她,沉痛地)現(xiàn)在是冬天了。
瑞玨 (聲音低弱而沉重)不過冬天也有盡了的時候。(逐漸閉上眼)
短短一段抒情性的對話,將覺新、瑞玨兩人的性格和內(nèi)心生動地揭示出來。覺新軟弱而悲觀,被生活重負壓彎了腰;瑞玨內(nèi)心充滿柔媚真摯的愛情,雖受盡折磨和苦難.臨終前仍渴望著人生幸福,那種濃重的傷痛、悵惘之情彌漫在舞臺氛圍中。莎士比亞《皆大歡喜》第三幕第二場與第四幕寫男女主人公談情說愛,有一些段落膾炙人口。
莎劇中人物很多耐人尋味的應答非常巧妙,巧妙到讓人“意識不到下面的話說什么”。 在《皆大歡喜》的另一處,羅瑟琳問奧蘭多,如果他得到了她“打算保留多久?”奧蘭多回答得簡潔、巧妙,又有詩意:“永久再加上一天?!?/p>
四、臺詞的口語化特征
口語化是戲劇既要看又要聽的接受方式?jīng)Q定的,戲劇語言的表達具有瞬間即逝的“一過性”特征,要使觀眾清楚明了地看懂劇情,理解人物,接受劇作者對生活的解釋臺詞就必須通俗易懂,具有口語化的特點??谡Z化使臺詞富于生活氣息、親切自然。民間語言如成語、諺語、歇后語,乃至俚語的適當運用,有助于臺詞的口語化。戲劇要用俗語傳達高深的思想,這樣的俗語是經(jīng)過精心提煉的簡潔生動的語言。老舍先生的《茶館》第二幕寫相面的唐鐵嘴來到已經(jīng)改良的大茶館,準備租一間公寓繼續(xù)自己的營生。
唐鐵嘴 聽說后面改了公寓,租給我一間屋子,好不好?
王利發(fā) 唐先生,你那點嗜好,在我這兒恐怕……
唐鐵嘴 我已經(jīng)不吃大煙了!
王利發(fā) 真的?你可真要發(fā)財了!
唐鐵嘴 我改抽“白面兒”啦。(指墻上的香煙廣告)你看,哈德門煙是又長又松,(掏出煙來表演)一頓就空出一大塊,正好放“白面兒”。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個強國侍侯著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小嗎?
這段通俗易懂又精煉生動的語言,把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瓜分,唐鐵嘴的愚昧麻木、以辱為榮、自鳴得意,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來。這段對話如相聲抖包袱一般層層抖開,產(chǎn)生了意外的喜劇效果。每句話前后呼應,貫通緊密,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讓人忍俊不禁??陬^語言在具體對象和特殊情境中往往比語詞本身含有更多的東西,戲劇舞臺上朗朗上口的話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臺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要求和體現(xiàn),比如古希臘的戲劇多是用詩一樣的語言來展現(xiàn)磅礴的史詩劇氣勢,抒發(fā)人物對命運的反抗之情和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文藝復興時期,以莎士比亞富有激情和詩意的戲劇語言為代表,舞臺上的對話更多地呈現(xiàn)出人文主義思考的光芒。契訶夫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里則充滿了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語言,歡樂和憂傷、期盼和失望使人物的語言飽浸著韻味。到了表現(xiàn)主義戲劇中,簡單的電報式的對白出現(xiàn)了,而到了20世紀的荒誕派,戲劇語言上的條條框框的束縛被徹底打破,人物語言完全是囈語式的,看不到任何具體實在的意義,戲劇語言不再履行傳統(tǒng)語言的功能,而成為一種象征和符號。
參考文獻:
[1]曹禺.雷雨[A].曹禺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英)馬丁·艾斯林.戲劇剖析[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3]李漁.閑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4.
[4]曹禺.原野[A].曹禺劇作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489.
[5](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哈姆雷特.悲劇卷(上)[Ml.朱生豪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281.
[6]曹禺.家[Ml.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