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的紹興,青石巷里的荷花香滿十里,十七歲的魯迅還在三味書屋里讀線裝書。私塾先生們捻著胡須寫小楷,臨摹碑刻,三月的落花在書案上招蜂引蝶。讀完《三字經(jīng)》《千家文》,磨墨的書童們爬上樹梢看鬧市和石巷里的行人、茶客。
古代會稽的私塾,紅底青花的瓷器擺在案幾上,雕花的窗欞,純藍(lán)色的細(xì)瓷花瓶,鑲嵌玉石或描紅著綠的筆筒里插著孔雀翎、白羽和青竹筆。陽光透過潔白的素紙慢慢滲透到殘余的文字里,墨汁和油彩浸漬著衣襟。清香的朱墨、柔軟的竹帛有豆莢和稻花的色澤。老先生手把手地教書童們念誦古書,一筆一畫地描紅,橫折彎勾,點提撇捺,一尺見方的紙張上寫滿古舊的文字。書童們恭聽先生圈點口哼,畢恭畢敬,散學(xué)之后卻逼著老童生講故事,嘰嘰喳喳不能罷休。
船兒悠悠地晃著,水聲潺潺地響著。先生們和孩子們在私塾里、案幾上描紅、寫生。私塾里讀書的書童們,在春天的時候從油菜花叢中捉蝴蝶,在師傅的檢視下讀書寫字,背誦古文。他們喜歡紙風(fēng)箏、釣魚蝦,擁有細(xì)膩的情感和敏銳而又容易受傷的心。大紅的宅門、青色的屋瓦、黑色的墨線,書童們筆下的漢字骨節(jié)突出,秀氣而不失鋒芒。秋葉散落在庭院的水池里,古代的文字和稚嫩的筆法竟然擁有如此新鮮的生命力。但是十七歲的書童,還是水中的蓮子,有著清秀可人的筆跡。
私塾里的紅草箋,稻花叢中的烏篷船,十七歲的魯迅寒衣單薄。魯迅也許是在私塾外面的茶樓下聽評書吧,叫天子、何首烏、煮熟了的豆莢,熱騰騰的氣息,吸引著放鵝、牧牛、摘羅漢豆的孩子們,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孩子們嗅著香氣,嚼著青豆,偷偷地讀些筆記小說,學(xué)先生的樣子抹抹嘴,撲哧一笑。
吃一粒茴香豆,寫幾個繁體字,想一想先生的愛憎感情,你會理解他的偏激與嚴(yán)厲。少年的魯迅,懂得紹興黃酒里那種綿綿不絕的趣味,豆莢的香味,說書先生嬉笑怒罵,私塾師傅的刁鉆,民間藝人的憨厚與刻板。聽一折戲,看著臺上油彩濃妝的生旦凈丑,人情的冷暖麻木。喝一壇紹興酒,釣一只魚蝦,書童們眼中的水路,烏篷船總是有著嗚嗚嚕嚕的聲音。私塾里的孩子散學(xué)后呼朋引伴,折紙鳶,吃酸杏,這是童稚之心。十七歲的魯迅風(fēng)華正茂,激筆揮毫,有著赤子之心。他恰是少年意氣,單薄的衣衫,一葉輕舟,走遍東南幾百里水路。
給我一壇紹興十八年陳釀,敬給同學(xué)少年,一醉方休。
(作者劉衛(wèi)東,選自《視野》2012年第7期,有刪改)
讀后一思
1.請從詞語運用的角度,品析選文第三段畫波浪線的句子。
2.結(jié)合全文以及你對魯迅的了解,
說說第五段的畫線句子在全文有什么表達(dá)作用。
3.通讀全文,概括魯迅十七歲時的性格特點。
4.文章結(jié)尾“給我一壇紹興十八年陳釀,敬給同學(xué)少年,一醉方休”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結(jié)合語境作簡單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