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亮
如今,“男孩藍、女孩粉”讓很多歐美家長吐槽為孩子選擇新年禮物難以跳出生產(chǎn)商的“角色設定”。然而回溯歷史,歐洲從中世紀到18世紀,絕對是盛行“男粉女藍”的一段另類歲月。
在藝術史的數(shù)個世紀里,藍色顏料來源稀少,制作復雜,據(jù)傳只有在阿富汗一座山脈中的天青石中可以獲取。當這種深藍色顏料的制作方法傳到威尼斯后,很快變成中世紀歐洲最為追捧的顏色,價格堪比黃金。因此只有在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宗教人物或者能為提供最豐厚傭金的雇主(教堂)工作時,才可使用藍色。這使藍色成為圣母瑪利亞的專屬色彩,她的藝術形象十有八九是以身披藍色斗篷或外衣呈現(xiàn)。那時的女性都以身著藍色衣服、佩戴藍色飾品為榮。
反觀粉色,它既是玫瑰的顏色又是一個紅色的“亞種”,在中世紀的社會顏色定義中被賦予熱情、勇氣、有男子氣概等多重意義。這種粉紅還常被和鮮血、勝利及蓬勃生命力聯(lián)系起來,無論怎樣都是朝氣少年或者陽剛猛男的色彩。在中世紀騎士的襪子、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緊身褲等,都經(jīng)??梢钥吹椒凵?/p>
現(xiàn)在,人們或許有些難以想象一個“男粉女藍”的世界。然而自然界的色彩經(jīng)過人類想象和加工,就再難保持中性,往往產(chǎn)生出人意料的結果。在古希臘時期,藍色則是徹底的“男色”。史料顯示,那絕對是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古希臘人特別青睞孕婦誕下男嬰,因為生育男孩可以給家庭增添勞力、獲取物質材料,而女孩被視為一家的負擔,更要在舉行婚禮時為其籌備巨額嫁妝。一個家庭產(chǎn)下男孩就是“上帝賜予的禮物”,父母要用天空的顏色——藍色來為他穿衣裝扮。而那個時期的女性并沒有屬于她們的固定顏色。
男粉女藍統(tǒng)領時尚數(shù)百年后,終在18世紀被法國的蓬帕杜侯爵夫人打破。這位引發(fā)巨大爭議的夫人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婦、社交名媛。她憑借自己的姿色和鐵腕,極大影響到路易十五的統(tǒng)治和法國藝術走向。一邊是她幕后干政,將法國推向戰(zhàn)爭,引來千古罵名;一邊她也憑借自己對美的見解在法蘭西王室藝術留下濃重一筆。紀錄片《寵妃秘史》稱,從她19歲穿著粉紅長裙以吸引國王眼球開始,她對藝術的天然敏感和擅長色彩搭配使她成為時尚的引領者。她主導了包括凡爾賽宮等在內多個宮殿的裝飾設計,將洛可可這一漂亮、雅致、輕浮又羅曼蒂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方式吹遍全歐洲。她為王室女性推行的淡粉色服飾,包括禮服、床飾以及當時絕無僅有的粉色瓷器等變成第一流行,這個經(jīng)典的粉紅因此被稱作蓬帕杜玫瑰粉。自此,粉紅成為代表女性嬌麗、柔美及脆弱的專有代言色彩。
一戰(zhàn)期間,法國士兵首次穿上“天藍”色軍裝,除了為和他國士兵軍服區(qū)別,也有研究表明藍色目標比其他顏色更難以擊中。男人藍,女人粉的思想逐漸占領性別審美制高點。
美國馬里蘭大學史學家博萊迪在《粉和藍,在美國將女孩和男孩區(qū)別開來》一書中指出,在上世紀40年代前曾短暫出現(xiàn)過為6歲前孩子統(tǒng)一使用白色衣物,以方便洗滌漂白的情形。但在二戰(zhàn)后,美國制造業(yè)和零售業(yè)為促進消費,將男藍女粉分別做到了極致。比如買腳踏車,若是買一輛藍色的,只能由男孩子騎。家中女孩要騎車,就得再給她們買一輛粉色的。更不用說奶瓶、玩偶、床單、衣服和玩具等。有的家庭,連吃飯的刀叉和桌墊都要藍粉分清楚。心理經(jīng)濟學家指出,刻意的藍、粉區(qū)別讓消費者總是購買雙份,商家才是受“顏色經(jīng)濟”席卷的市場中真正的贏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