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玲玲
摘要: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是相輔相成的,當語言學習到一定程度,如果對目的地國家文化的學習沒有到位的話,會極大影響交流溝通,使得語言學習事倍功半。本文作者通過具體案例來解讀文化語言學習缺一不可,相互依附,相互促進。
關(guān)鍵詞:英語語言學習;英國禮儀文化
當語言學習到一定程度,不同的人會遇上不同的瓶頸期。這些瓶頸有些來源于自身詞匯增長的放慢,有些來源于語法理解的不足,還有一些就來源于對目的地國語言文化了解的缺失。如果前兩種瓶頸還可以通過埋頭苦讀而得以解決,最后一種則不得不從多方面,各種渠道來進行梳理,這一瓶頸的沖破往往會帶來語言學習質(zhì)的飛躍。禮儀文化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所具有的特殊行為、態(tài)度和興趣。
案例一:
曾有一位入境導游向筆者抱怨接待英國團隊的不易和困難。最難的一點就是,客人們明明當面對她交口稱贊,用了“good”“l(fā)ovely”,“excellent”這樣的表達,但是回頭,就給出了一堆的投訴信。弄得我們這位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的資深導游一頭霧水,到底是哪里的服務(wù)出了差錯。在搞不清具體原因的情況下,她最后的結(jié)論就是英國團客人太虛偽了。那么,到底是英國客人虛偽還是服務(wù)的確可以有再提升的空間呢?這里就是我們說的文化差異,其實英國客人們只是根據(jù)他們的文化習慣做出了他們的反饋。
英國禮儀中有一條規(guī)則就是凡事不要大驚小怪,一驚一乍的人在英國文化中是不受歡迎的。英國人一般不會在公共場所發(fā)出很響的聲音去影響他人,也不會因為你是高級公務(wù)人員在給予特殊照顧。對于有人有意無意大聲喧嘩、說笑或打鬧,他們會表現(xiàn)出憤怒和不滿。所以當他們認為接受到了不好的服務(wù),比方說酒店員工沒有及時對他們的要求做出反應(yīng),比方說理發(fā)師將他們的頭發(fā)剪壞了,比方說餐館的食物糟糕透頂,英國人選擇不說。他們當面不會做出任何的抱怨,甚至于當服務(wù)員們向他們詢問服務(wù)是否到位時,他們還會說出太棒了之類的話語。因為英國人認為:你服務(wù)的好不好,你自己不知道嗎?而我作為有教養(yǎng)的人,是不會當面進行投訴的,特別是言語的投訴,誰知道你是不是正好經(jīng)歷了糟心的事情。英國人不習慣進行當面的斥責和投訴。他們會在表情上做出一些反應(yīng),如挑眉,咬牙等。他們在當時當下絕對不抱怨,然而他們會保留將受到不優(yōu)質(zhì)服務(wù)這個事情進行書面投訴或者寫給當?shù)貓蠹堖M行揭露的權(quán)利。
在以上情況下,英國人認為說:“Im sure theyre doing their best, dear”比起說“I demand to see the manager”要得體有禮的多。
案例二:
關(guān)于英國的禮儀,還有一則非常有趣的漫畫。這幅畫描述的是一位落水的人,當發(fā)出不同的求救信號時,英國人的反應(yīng)。漫畫的第一幅是落水人大喊“HELP”,而身邊的一位英國紳士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第二幅則是落水人啰啰嗦嗦的說“Excuse me. Sir, Im terribly sorry to bother you, but I wonder if you would mind helping me a moment, as long as its no trouble, of course”,這時,這位紳士積極地就把身邊的救生圈拋出去了。這則漫畫也反應(yīng)了英國禮儀的一個非常注重的方面:禮貌。漫畫當然是夸張了,但是也反應(yīng)出英國文化的這個重要特點。
如果說第一個案例從一方面反映了英國人到中國,接待方需要注意的,而第二個案例,則是不光是在本地外事交往時需要注意的,在去往英國做客時,更需要注意的。中國文化中,就有禮多人不怪的說法。而在英國,多用禮貌用語也總會得到最大的便利。作為外國人來說,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得體的致歉,要學會說“Sorry”,這個在英國土著的詞匯中相當重要的單詞。類似的還有“please”“thank you”這些單詞。在英語文化中,sorry 的使用可以為你打開一個通道,被原諒一個過錯,平復雙方的緊張情緒,擦凈一個污漬,然后大家開心地在一起,而不會感到沮喪。please則意味著愉悅開心和謙遜禮貌。Thank這個單詞本身就是來源于古英語,和think同源。因此,有禮貌就等于有思想有教養(yǎng)。這一點,和中國的文化異曲同工。
也因此,“after you”“allow me”聽起來比“what you really think”要順耳許多了。
由上述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學習英語,其實不光是學習它的發(fā)音,它的單詞,它的語法。更多的是如何得體地使用這門語言。而要能恰當?shù)厥褂眠@門語言,了解它的文化禮儀不可缺少。這并不是崇洋媚外,只是說為了更好地完成文化交流。特別是當去往對方的國家時,能夠快速地入鄉(xiāng)隨俗,總是能讓你生活處事更加便捷。
英國和中國一樣,是有著悠久歷史的一個國家。因此,曾經(jīng)的日不落帝國人民對他們的歷史和國家總是有著無比的自豪感。他們欣喜于是有著“騎士和巫師”的神秘國度,也自豪于是工業(yè)革命、電腦、人權(quán)、國會和朋克的發(fā)源地,同樣也習慣于生活在一個左向駕駛和女王統(tǒng)治的國家。所以在英國,向人發(fā)問:“why do you have a royal family”是挺不禮貌的事情。
這些文化知識對于英國人來說是植根于他們生活的常識,而對學習英語的外國人來說,則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學習部分?,F(xiàn)在還有很大一部分中國大學的英語課堂還局限于對于英語單詞、句型、語法的強調(diào)和學習,四六級仍舊是大學英語課堂的重中之重,三級、B級更是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無法逾越的門檻。筆者認為,語言學習并不單單是詞匯量的增長和語法知識的嫻熟。能夠快速得體的使用一門外語才是多數(shù)人學習外語的基本目的。
而對于英國禮儀文化的學習,也能使我們視野更加開闊。以上兩個案例中,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英國諸多文化習俗與禁忌和中國文化有同有異。各國的文化習俗都是一個或相近幾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中發(fā)展和傳承下來,是一種文化體態(tài)的象征和體現(xiàn)。英國的禮儀文化有別于東方文化,也有別于其他一些西方國家,是其獨有的。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在承認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基礎(chǔ)上吸收其他國家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文化禮儀是實現(xiàn)和諧人際交往的前提和保障。人與人關(guān)系的和諧建立在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之上,在跨文化交際中更是如此,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和保障。在語言學習中,將文化禮儀學習加入進來,探尋文化的互通性,發(fā)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觀念,達成相互的認同,會促進語言的學習。提高對其他文化的適應(yīng)力,也幫助我們預測對方的交際行為,做好相應(yīng)的心理準備,從而提高語言交際效率。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李力群.英國禮儀文化特點與成因淺析.大眾文藝,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