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俚語是一種很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通常被描述為非正式的、非標準的詞匯或短語(詞匯創(chuàng)新),它們往往起源于社會的亞文化。本文從社會語言學角度探討美國俚語的兩個方面即美國俚語產(chǎn)生的亞文化群體及美國俚語的特性。對美國俚語的分析有利于更明確地認識美國文化,從而更好地應用這些俚語以避免社交交際的誤解。
關鍵詞:美國俚語;社會語言學;文化群體
一、引言
布魯克對俚語的定義是“這些詞或短語,或它們的特殊含義經(jīng)常用在非正式場合,通常被認為不是標準英語的一部分,通常用于新奇或非常規(guī)。”(布魯克)。要了解真正的俚語就必須把俚語與標準英語、行話和方言等概念區(qū)分開來。標準英語是一種在學校教授的詞匯和用法,在嚴肅的寫作中使用。方言是指只通行于一定區(qū)域的一種語言,有其獨立的語言系統(tǒng)和文化。行話是黑社會的一種私人語言,是最早受到批評家譴責的非標準語言形式。美國俚語產(chǎn)生的迅速,也很容易被標準用法接受,同時被遺忘或拋棄的速度也很快。
二、美國俚語產(chǎn)生的亞文化群體
亞文化群體作為一個術語被定義為在社會中具有相同特征的個人。亞文化群體的自然語言是俚語,因此亞文化群體是美國俚語的主要來源。包括青少年群體、“垮掉的一代”、政客、犯罪集團是俚語的主要貢獻者。
(一)青少年群體
一般來說,美國青少年(包括中學生和大學生)都有很強的個性。青少年經(jīng)常用特有的詞匯來描述一些非常有趣的東西。他們把勤奮的學生稱為“worms”;把遲鈍的學生稱為“birdbrain”;把優(yōu)秀的學生稱為“curve killers”;那些因課程失敗或違反校規(guī)而被開除的學生,他們把男老師稱為“bears”;把學生的奉承行為稱為“apple-polishing”。新來的學生覺得他們有必要了解這些術語,以便在學校里與他人產(chǎn)生共鳴。
(二)“垮掉的一代”
二戰(zhàn)以后,出現(xiàn)了由年輕詩人、作家、吸毒者、學生等主導的亞文化群體。他們對現(xiàn)實和世俗充滿了強烈不滿和憤慨。一開始,他們試圖通過表現(xiàn)愛和個性來改變主流。面對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偏見,他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弱點,于是開始沉迷于毒品和奇裝異服,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他們被稱為“垮掉的一代”,許多俚語詞匯都是在這一時期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例如baby boomer指那些在二戰(zhàn)后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yuppie指都市里追求時尚生活的“唯美”男士;dink是“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縮寫,意為“雙薪水、無子女”的家庭。這些詞同時也反映了美國經(jīng)濟和社會的變化。
(三)政治團體
美國政府和他們有影響力的政客在政治斗爭中老掉牙的技巧,讓公眾對他們失去了信心?!癰oys in the backroom”意為“幕后智囊人物”,指的是那些政客們;1920s,“Badger game”指的“美人計”,現(xiàn)在用來指為個人政治上的利益而進行各種各樣的政治把戲?!癇ig lie”最初在希特勒的自傳中使用,后來在美國普及開來,現(xiàn)在指的是混淆是非的政治行為。此外還有許多與動物有關的俚語都是指某一政治群體,例如“Elephant”指“共和黨”;“Donkey指“民主黨”;“Dove”指“愛好和平的政治家”,這樣的詞匯常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出現(xiàn)。
如上所述,所有的亞文化群體都有他們最喜歡的語言—俚語,來描述他們的精神活動。
三、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美國俚語的特點
美國俚語有非常明顯的語言特征,美國俚語本身的獨特性——它的簡潔性、新穎性、不穩(wěn)定性這些都植根于美國社會。
(一)簡潔性
Flexner說:“簡潔可能不是美國俚語的靈魂,但它可能是主要特征。這可以通過劃掉單詞的結尾來實現(xiàn),比如 “vampire”-vamp ,anatic-fan等;或者用一個表達性的單音節(jié)或單音節(jié)的復合來替換一個較長的單詞或描述Simp (stupid person), veep (vice president)等都非常簡短,因此,它的簡潔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新穎性
福勒認為,年輕人在玩游戲的時候會用到俚語,在這個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些新詞,人們傾向于破壞或誤用舊的表達方式以尋求新奇。比如以下短語:live wire意為“活著的人”,smoke eater(吸煙)指“消防員”,flying coffin意為“飛機”。這些詞匯非常新穎和形象,如果我們沒有好的想象力,我們就不能好好利用它們。
(三)不穩(wěn)定性
俚語變化很快,新的令人興奮的事物對下一代人來說就是老的過時的。舊俚語要么過時,要么被標準語言接受,失去古怪的色彩。就像許多人不知道這些詞原本也是俚語:jeep、babysitter、cold war、auto、brunch、VIP,現(xiàn)在這些詞已經(jīng)成為標準用法。正如約翰·布羅菲所說:“美國詞匯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俚語生產(chǎn)得越來越豐富,被人們接受的速度越來越快,被人們拋棄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四、結論
美國俚語反映了美國人的生活和社會現(xiàn)狀,是屬于亞文化群體的一種特殊語言,是語言交流的代碼,社會階層的無形標簽。俚語是幽默生動的,它可以調(diào)節(jié)人際關系,促進溝通交流。俚語依賴于社會差異,如果低地位群體的規(guī)范和語言被精英群體完全吸收,俚語和相對應的文化就會一起消亡。新的社會差異和等級制度在不斷出現(xiàn),俚語肯定會在他們之間不可避免的文化分歧中占據(jù)一席之地。美國俚語的一些知識無疑會促進對美國文化的進一步理解,而這反過來又會幫助我們熟悉對俚語的使用。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白建普,1989年生,女翻譯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筆譯。
參考文獻
[1]Brook G. L. Varieties of English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2]王金杰. 釋析美國校園俚語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2.
[3]汪福祥,吳今配.現(xiàn)代英語俚語500例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