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安陽工學院文法學院,河南安陽455000)
20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今河南林州)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和農業(yè)灌溉用水問題,克服重重困難,修建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xiàn),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1]。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紅旗渠精神成為我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大動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上,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能否打贏這場農村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讓最后一批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小康社會,事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一如當年修建紅旗渠那樣,當前農村扶貧脫貧工作也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可謂任務極其艱巨。因此,把當前的精準扶貧工作與當年的紅旗渠建設密切聯(lián)系起來認識當代共產黨人的神圣使命,用紅旗渠精神鼓舞精準扶貧攻堅士氣,使之成為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的強大精神動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而確立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指出:“無產階級的最尖銳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個,那就是嚴肅的戰(zhàn)斗的科學態(tài)度。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盵2]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深刻論述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大意義:“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fā)展?!盵3]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一個辯證統(tǒng)一體,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紅旗渠的成功修建正是中國共產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取得的豐碩成果。沒有思想的解放,不可能有修建紅旗渠的創(chuàng)舉,沒有實事求是,紅旗渠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空談。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人間奇跡。
紅旗渠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人民很不富裕的20世紀60年代,以楊貴為代表的林縣縣委帶領全縣人民為解決飲水和灌溉困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民心工程。當時因為缺水,林縣農業(yè)生產只能是靠天吃飯。十年九旱的自然條件讓林縣人民承受著難以想象的貧困。要想擺脫貧困,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嚴重缺水的問題。林縣歷史上也曾經有過多次修建水利工程的嘗試[4],但都以失敗或成效不大而告終。林縣縣委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用水問題只有引來客水一條路子,否則,任何僅僅依托縣域內水源而建的小型水利工程都只能無疾而終。經多方考察,他們決定從山西省平順縣引漳河水入林。終于,歷經10年建設,一條被譽為世界奇觀的紅旗渠橫亙在太行山腰。如果當時的縣委領導班子固守成規(guī),是不可能成功修建這樣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水利工程的。同樣,當時的縣委領導班子如果不實事求是,不進行科學規(guī)劃和設計,紅旗渠也很可能會像林縣歷史上修建的那些水利工程一樣成為一條廢渠。所以,適應民生之需,為人民謀幸福是紅旗渠修建的根源性動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擼起袖子加油干,是紅旗渠修建成功的關鍵。
我國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還有一些地方沒有徹底擺脫貧困。黨和國家一直十分關心和重視扶貧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國范圍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式扶貧,我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qū)面貌顯著變化。但在目前,扶貧開發(fā)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對黨和國家的扶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精準扶貧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中對新時期扶貧工作新挑戰(zhàn)與新要求的積極應對和正確指引。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精準扶貧工作千頭萬緒,需要正確的思想路線的指引。精準扶貧就是“對癥下藥”,必須摒棄形式主義,不擺花架子,切實解決一家一戶的貧困問題。這就需要進一步弘揚紅旗渠精神,像當年林縣縣委、林縣人民那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取得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的最后勝利。
2017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要求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防止形式主義,扶真貧、真扶貧,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5]。如何才能做到精準?五十多年前,以楊貴為代表的林縣縣委做出了響亮的回答——找準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想敢干。五十多年后,我們依然需要這種精神指引我們找準“窮根”、明確靶向,扶真貧、真扶貧。把精準扶貧作為著力點,強調的不僅是扶貧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更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紅旗渠精神的本質所在。紅旗渠正是以楊貴為代表的林縣共產黨人本著民本情懷,抓住民生之需,帶領林縣干部群眾從貧困走向富裕的真實寫照和生動實踐。憑著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憑著堅定的“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理想信念,作為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硬是帶領全縣人民把諸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推動前進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不堅定,心中沒有群眾,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牢記黨的宗旨意識,踐行群眾路線,是一個合格共產黨人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對現(xiàn)在的精準扶貧工作來說,如果沒有為人民大眾謀幸福的宗旨意識和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就會在困難面前止步不前,其結果是扶貧成果難以鞏固,精準施策難以湊效。
20世紀60年代,我國正處于極其困難時期。受當?shù)貧夂驐l件制約,林縣全境嚴重缺水,全縣人民生活頓時陷入困境。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情況下,林縣縣委一班人滿懷造福人民的熱情和信念,帶領全縣人民日夜奮戰(zhàn)在修渠工地,攻難克艱,戰(zhàn)天斗地,逢山劈路,遇水架橋,歷時10年,終于讓林縣人民世世代代夢寐以求的盼水夙愿成為現(xiàn)實。這是一次民心的大凝聚,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大錘煉。它告訴我們,貧困不可怕,怕的就是沒有擺脫貧困的信心和動力。這對當前的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來說,兩者具有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需要發(fā)揚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思想,只要有理想、有信念,腳踏實地,開拓創(chuàng)新,就能打贏這場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這就需要我們以紅旗渠精神為參照,積極尋求解決貧困問題的途徑。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堅定的理想信念是紅旗渠能夠修成的根本前提[6]。當年林縣人民群眾,就是憑著這樣一種理想信念,靠著堅忍不拔的決心和勇氣,奮斗十年,實現(xiàn)了千百年來祖祖輩輩盼水、用水的夢想,過上了幸福生活。如今,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的沖鋒號角已經吹響,我們面臨的困難和當年修建紅旗渠時一樣多,因此,紅旗渠精神正是我們要打贏這場戰(zhàn)役所應秉持的強大的精神信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qū)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新時期扶貧工作要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確保2020年我國現(xiàn)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要實現(xiàn)真脫貧、脫真貧,離不開理想信念的支撐。沒有理想信念作引領,就不能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的高度去認識其歷史意義,扶貧工作就不容易匯聚各方面力量,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qū)的脫貧質量就會大打折扣。把紅旗渠精神融入扶貧工作,就是給脫貧工作注入了堅強的精神力量。用紅旗渠精神昭示的民本情懷加固貧困地區(qū)領導干部的道德修養(yǎng)之基,增強貧困地區(qū)領導干部脫貧工作的戰(zhàn)斗力和生命力,增強他們引領、指揮脫貧工作的凝聚力、向心力與感召力,這是紅旗渠精神在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新發(fā)展。
在第四個國家扶貧日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地區(qū)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貧困地區(qū)廣大干部群眾自強自立、苦干實干,全黨全社會用心用力幫扶,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推動脫貧攻堅取得顯著進展[8]。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正是紅旗渠精神的精髓。在那樣一種艱苦的歲月、艱難的環(huán)境之下,林縣人民能把紅旗渠修建起來,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在修建紅旗渠之初,林縣縣委向上級請示修建引水工程事宜,得到的答復是量力而行。當時,國家的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林縣的集體積累與其他地區(qū)相比又有很大差距,動工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條件并不完全具備。然而,在林縣縣委和楊貴書記的領導下,林縣人民充分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硬是在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果斷開工,于不可能之中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糧食不足,挖野菜當主食;石灰不足,開窯燒灰;炸藥不夠,自己來造;工具不足,各戶征集。在嚴寒的冬季,在酷暑的夏日,無論條件多么艱苦,林縣干部群眾修建紅旗渠的熱情從未中斷。紅旗渠工程浩大,任務艱巨,從設計到施工,都有著難以逾越的困難,林縣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國家伸手要,知難而進,不畏犧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xiàn)。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要重視發(fā)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行動起來,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yè)[8]。林縣干部群眾就是靠著這種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建成了一條生命之渠、希望之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五十多年前,在“仰頭壁立千仞,俯首萬丈深淵”的險惡環(huán)境下,林縣人民沒有被困難嚇倒,奇跡般地創(chuàng)造出了人工天河?,F(xiàn)在我們的精準扶貧工作,與五十年前紅旗渠建設期相比,各方面的條件都有了極大改善。黨和國家有堅強的扶貧決心,制定了一系列扶貧、脫貧政策,準備了充裕的扶貧物資,派駐了大批扶貧干部,2020年前實現(xiàn)全面脫貧的基礎已經具備,現(xiàn)在需要的是貧困地區(qū)干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在實現(xiàn)全面脫貧的道路上,盡管還有各種復雜的情況,還會遇到不少困難,但是只要我們有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堅強斗志,就可以戰(zhàn)勝一切困難。發(fā)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需要從事扶貧工作的領導干部把工作做細做實,同樣也需要貧困地區(qū)的群眾密切配合,“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紅旗渠精神有助于貧困地區(qū)實現(xiàn)精神脫貧[9]”,貧困地區(qū)的貧困群眾應該成為精準脫貧的主體。紅旗渠的修建得到了林縣人民的熱烈擁護,如今的扶貧工作做好了,群眾肯定也會拍手稱快。天下無難事,只要我們有了昂揚的斗志,再加上智慧的策略,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讓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中煥發(fā)出內生動力,2020年前全面實現(xiàn)脫貧、整體進入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實現(xiàn)。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牽掛貧困地區(qū)的群眾,就任黨的總書記之后不久就去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深情寄語當?shù)攸h員干部要原原本本把黨的政策落實好,大家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一定要想方設法盡快讓鄉(xiāng)親們過上好日子[10]。扶貧工作中,全體黨員干部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心系群眾,腳踏實地,全力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對精準扶貧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發(fā)揚紅旗渠精神,結合貧困地區(qū)現(xiàn)實,因地制宜,加快發(fā)展新經濟,培育發(fā)展新動能,打造發(fā)展新引擎。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感召力和號召力激勵著一代代人。紅旗渠精神運用于精準扶貧,會在從事扶貧攻堅工作的黨員干部和貧困地區(qū)的貧困群眾中產生不竭的動力,從而激勵人們奮力拼搏,爭取早日實現(xiàn)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的勝利。
[1]本報訊(記者平萍,陳茁,張建新,等).習近平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希望:在中原經濟區(q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鼓舞下奮發(fā)有為開創(chuàng)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新局面[N].河南日報,2011-03-08(1).
[2]毛澤東.反對黨八股[M]∥2版.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5-836.
[3]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M]∥2版.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4]陳麗娟.林州水利工程史觀照下的紅旗渠[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6(3):1-5.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xiàn)脫貧攻堅目標[N].人民日報,201-02-23(01).
[6]聶廣睿.紅旗渠精神唱響時代主旋律[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6(1):5-7.
[7]本報北京10月9日電.習近平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再接再厲扎實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N].人民日報,2017-10-10(01).
[8]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戰(zhàn)沖鋒號已經吹響全黨全國咬定目標苦干實干[OL].(2015-11-28)[2017-11-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8/c_1117292150.htm].
[9]郝淑靜.以“五大發(fā)展理念”引領紅旗渠精神的傳承與弘揚[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7(3):28-33.
[10]石家莊12月30日電.習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強調:把群眾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溫暖送到千家萬戶[OL].(2012-12-30)[2017-11-01].http://www.gov.cn/ldhd/2012-12/30/content_2302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