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學院人文學院,貴州 安順561000)
明代貴州衛(wèi)所調入之北方民族,彭勇曾列舉各地衛(wèi)所“達官”分布概況,其于滇黔衛(wèi)所,聊舉數例而已[1]。實際上,誠如李旭亮所言,即使在洪武時期,調遣入滇黔衛(wèi)所的北方武職,有達達人、回回人(或曰西番人)和女真人,是滇黔衛(wèi)所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在此,所要強調的是,不僅洪武時期調入滇黔衛(wèi)所的北方少數民族武職不在少數,永樂以后,仍有不少北方武職陸續(xù)安置于滇黔衛(wèi)所。本文即以萬歷《貴州通志》所載貴州前衛(wèi)莽哥卜花傳為例,討論明代前中期“女直人”(女真人)土官因向化明廷而進入“內地”①,進而調遣滇黔為流官的個例。
萬歷《貴州通志》載莽哥卜花傳云:
莽哥卜花,水三萬戶人,永樂初朝見授千戶,歷升都督同知。宣德四年,男撒滿答失里襲都督僉事,正統十年取赴京,奉旨改名李忠。景泰元年,三世孫縉調貴州都指揮使。弘治三年,四世孫勛降本衛(wèi)指揮使,歷升都指揮僉事。沿時榮襲。[1]
該傳所及之史,涉及建州衛(wèi)、毛憐衛(wèi)建置之初期與明廷之關系,莽哥卜花、撒滿答失里父子等,為毛憐衛(wèi)早期之部落土官。后撒滿答失里蒙明廷賜名李忠,子李縉調貴州都指揮僉事。此后,縉之子勛遂注籍貴州前衛(wèi),襲指揮使。今結合《明實錄》等相關記載,述其梗概。
莽哥卜花,《明太宗實錄》等又作猛哥不花、莽哥不花、孟哥不花等,女真人名以漢字記音,因此稍有參差。莽哥卜花于永樂九年(1411年)受明廷命為毛憐衛(wèi)指揮,奉職貢甚謹,曾從朱棣北征,卒年約在宣德三年(1428年)前后。
首先,掌毛憐衛(wèi)事。莽哥卜花自永樂九年(1411年)至宣德初年一直任毛憐衛(wèi)土官指揮。據《明太宗實錄》載,永樂九年(1411年)九月,明廷“命建州衛(wèi)指揮僉事猛哥不花等十八人為毛憐等衛(wèi)指揮使千百戶等官,賜之鈔幣,蓋從建州衛(wèi)都指揮李顯忠所舉也?!盵3]卷119,永樂九年九月辛酉李顯忠,原名釋家奴,建州衛(wèi)指揮使阿哈出之子,莽哥卜花之兄,襲父職為建州衛(wèi)指揮使,以永樂八年(1410年)從征阿魯臺有功升都指揮僉事,賜姓名李顯忠[3]卷107,永樂八年八月乙卯。
李顯忠之父阿哈出,原為“女直野人頭目”,永樂元年(1403年)十一月來朝。明廷設建州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以阿哈出為指揮使[3]卷25,永樂元年十一月辛丑。
毛憐衛(wèi)初設于永樂三年(1405年)十二月,因“毛憐等處野人頭目把兒遜等”朝明,因命設毛憐衛(wèi),以把兒遜等為指揮千百戶等官[3]卷49,永樂三年十二月甲戌。毛憐衛(wèi)初以把兒遜為指揮,永樂九年(1411年)以后則為莽哥卜花。考把兒遜,明田汝成《遼紀》載其為“海西夷人”,永樂四年內附,明廷置毛憐衛(wèi),以其為指揮使[4]。萬歷《貴州通志》載莽哥卜花為“水三萬戶人”,蓋即《遼紀》所謂“海西夷人”,又“永樂初朝見授千戶”,即永樂四年此次“毛憐等處野人”來朝,除把兒遜以外,也有莽哥不花在內,明廷授把兒遜指揮,而授莽哥不花為千戶。其后把兒遜亡故,李顯忠遂舉薦其弟莽哥不花為毛憐衛(wèi)指揮使。李顯忠以建州衛(wèi)都指揮而舉毛憐等衛(wèi)指揮千百戶十數人,亦見二者間的某種關系②。
其次,謹奉職貢。莽哥不花及其所領毛憐衛(wèi),于明朝廷一直謹奉職貢。據《明太宗實錄》載,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月,“毛憐衛(wèi)指揮使猛哥不花等來朝,貢馬”[3]卷144,永樂十一年十月己巳,十四年(1416年)正月,“毛憐衛(wèi)指揮使猛哥不花等率其部屬……來朝”[3]卷172,永樂十四年正月癸丑,十五年(1417年)二月,“毛憐衛(wèi)指揮使猛哥不花……等來朝,貢馬”[3]卷185,永樂十五年二月戊午,十九年(1421年)十月,“毛憐衛(wèi)指揮猛哥不花等來朝,貢駝馬”[3]卷242,永樂十九年十月丙申,洪熙元年(1425年)十二月,“毛憐衛(wèi)土官、都督僉事莽哥不花……等來朝貢馬及方物”[5]卷12,洪熙元年十二月癸未,宣德二年(1426年)二月,“毛憐等衛(wèi)掌衛(wèi)事、都督同知猛哥不花……等進馬及銀器”[5]卷25,宣德二年二月丁亥。
以上載莽哥卜花朝明史事似有間隔,實則不然。如永樂十六年(1418年)正月,猛哥不花不僅“來朝”,還以其屬“每有調發(fā)能效勤勞”之故奏請明廷“量升”其屬之職[3]卷196,永樂十六年正月己未;永樂十八年(1420年)閏正月,毛憐衛(wèi)又請本衛(wèi)千百戶升除指揮等職,明廷“以無功不許”[3]卷221,永樂十八年閏正月甲戌。在莽哥不花治下,毛憐衛(wèi)幾乎連年朝明,間有不載者,往往也并非該年未曾來朝,或系朝貢以外另有他事,故兼載于他事之中,或一時朝貢者眾,籠統言之而未詳舉藩屬或部落之名。
再次,調發(fā)從征。前引永樂十六年(1418年)莽哥卜花向明廷奏言:本衛(wèi)千百戶“每有調發(fā)能效勤勞”,蓋其時明廷備御開平,有調發(fā)毛憐衛(wèi)部眾御虜者[3]卷190,永樂十五年六月己丑。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fā),親征阿魯臺部。四月,“毛憐衛(wèi)指揮猛哥不花等率子弟部屬從征者俱至,賜弓矢裘馬等物”[3]卷248,永樂二十年四月庚寅。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朱棣再次組織北伐,三月,“毛憐衛(wèi)指揮猛哥不花遣指揮僉事王吉率所部從征”[3]卷269,永樂二十二年三月壬辰,九月,“升毛憐衛(wèi)指揮使孟哥不花為右軍都督府僉事,賜鈔幣遣還,嘉其從征迤北之勞也”[6]卷4,永樂二十二年九月戊寅,所部指揮同知王吉等亦還京,還本部落[6]卷4,永樂二十二年九月辛巳。
宣德元年(1426年)九月,莽哥卜花由都督僉事升同知,《明宣宗實錄》載:
升掌毛憐衛(wèi)右軍都督僉事猛哥不花為中軍都督同知,仍掌毛憐衛(wèi)。猛哥不花初以土酋歸順,因立毛憐衛(wèi),命為指揮,統其眾,事太宗、仁宗咸盡勤誠,累官至都督僉事。至是,上嘉之,故有是命。[5]卷21,宣德元年九月丁巳
毛憐衛(wèi)指揮使猛哥不花自受命以來,謹奉職貢,每有調發(fā)從征,或遣部屬,或親膺其事,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升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又于宣德元年(1426年)升中軍都督同知,雖名號崇顯,然所掌仍毛憐衛(wèi)事。
莽哥卜花宣德元年(1426年),仍掌毛憐衛(wèi)事,四年(1429年),來朝“貢駝馬及方物”時已改其子撒滿答失里[5]卷51,宣德四年二月甲午。殆莽哥卜花由行在返毛憐衛(wèi)部后不久即亡故,時當在宣德三年(1428年)左右。與莽哥卜花前后亡故者尚有其兄李顯忠,此從宣德四年(1429年)三月明宣宗所賜李滿住的敕諭中可窺大概,當時:
建州衛(wèi)都指揮僉事李滿住遣人奏請入朝充侍衛(wèi),賜敕諭之曰:昔我皇祖臨御,爾父顯忠及爾叔猛哥不花多效勤誠。及朕嗣位,爾亦克嗣先志,用攄忠悃,故特授爾都指揮僉事。今欲入侍,尤見誠心,但部曲之眾須有統屬,姑留撫下,未可輕來。[5]卷52,宣德四年三月丁未
由敕諭可見,李顯忠、莽哥卜花原為兄弟,皆建州女真首領阿哈出之子。宣德元年(1426年)正月,明廷稱李顯忠子李滿住為“建州衛(wèi)舍人”[5]卷13,宣德元年正月己未,至宣德四年(1429年)三月,已改作“建州衛(wèi)都指揮僉事”[5]卷52,宣德四年三月丁未。該敕諭同時提及“爾父”“爾叔”舊事,也間接表明李顯忠、莽哥不花大約于宣德二、三年間先后亡故。
撒滿答失里為莽哥卜花之子,據《明英宗實錄》云:
撒滿答失里,女直人。祖阿哈出,永樂中賜姓名李誠善,父莽哥卜花累官至都督同知,繼掌毛憐等衛(wèi)。[7]卷30,正統二年五月壬寅
撒滿答失里于宣德四年(1429年)襲父職都督僉事,十年(1435年)升都督同知。正統七年(1442年),升右都督,仍掌衛(wèi)事。十年,乞居京師,賜名李忠,離其部落,由女真土官轉變?yōu)閮鹊芈毠佟?/p>
首先,沿襲父職,繼掌毛憐。宣德四年(1429年)二月,莽哥卜花子撒滿答失里來朝,貢駝馬及方物[5]卷51,宣德四年二月甲午,次月,明廷賜宴,稱之為“毛憐衛(wèi)故都督子”[5]卷52,宣德四年三月庚戌,旋命之“襲為都督僉事,仍掌毛憐衛(wèi)”[5]卷52,宣德四年三月壬子。莽哥卜花新故,子撒滿答失里代表毛憐衛(wèi)朝貢,其身份例得明廷承認。撒滿答失里外,莽哥卜花子又有名“官保奴”者,在撒滿答失里襲都督僉事的次年,也即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毛憐衛(wèi)朝貢明廷者即“故都督莽哥不花子官保奴”[5]卷64,五年三月壬子。
其次,勤修職貢,頻繁朝明。撒滿答失里之履歷,屢見于《明宣宗實錄》、《明英宗實錄》者,以其朝貢明廷為最夥。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撒滿答失里以“毛憐等衛(wèi)女直土官、都督僉事”身份“來朝貢駝馬及方物”[5]卷76,宣德六年二月庚子,年底又“遣女直指揮僉事歹羊加等來朝貢馬”[5]卷85,六年十二月甲辰,八年(1433年)六月,“毛憐等衛(wèi)都督僉事撒滿答失里等十五人來朝”[5]卷103,八年六月癸未,九年(1434年)四月,“毛憐衛(wèi)都督僉事撒滿答失里……等來朝貢馬”[5]卷110,九年四月辛亥,十年(1435年)四月,“毛憐等衛(wèi)都督僉事撒滿答失里來朝貢馬及方物”[7]卷4,宣德十年四月丙午,五月,“升毛憐衛(wèi)都督僉事撒滿答失里為都督同知……以招諭遠夷功也”[7]卷5,宣德十年五月辛巳。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四月,“毛憐等衛(wèi)都督同知李撒滿答失里等來朝”[7]卷29,正統二年四月壬午,七年(1442年)正月,“毛憐衛(wèi)都督李撒滿答失里等……來朝貢馬及貂鼠皮”[7]卷88,正統七年正月己巳,三月,“升毛憐衛(wèi)都督同知李撒滿答失里為右都督,仍掌衛(wèi)事,以其守職來朝故也”[7]卷90,正統七年三月丁丑,十年(1445年)正月,“毛憐等衛(wèi)女直都督撒滿答失里等來朝貢馬及方物”[7]卷125,正統十年正月庚寅。
再次,“居京自效”,獲名李忠。“居京自效”是撒滿答失里夙愿,早在正統二年(1437年)五月撒滿答失里即奏請明廷許其居京自效,明廷“以其世居塞外,部屬相安,仍令撫綏其眾以捍邊圉”[7]卷30,正統二年五月壬寅,至正統十年(1445年)方成夙愿,該年三月,撒滿答失里實現地方土官向朝廷命官的身份轉變。李撒滿答失里奏,“愿居京自效”,得到明廷許可,并“賜名曰忠”[7]卷127,正統十年三月癸未。撒滿答失里居京師,身份也相應轉變?yōu)槌⒚俣级嚼钪遥辉偈窃珣z衛(wèi)土官,故其考核黜陟亦如之。十三年(1448年)六月,“都督李忠”與“鎮(zhèn)遠侯顧興祖”一樣,皆以“不朝參被劾”,被“停俸一年”[7]卷167,正統十三年六月壬午。
最后,扈從北狩,失陷敵營。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親征瓦剌,右都督李忠“扈從”③,旋因“土木之變”失陷敵營。
右都督李忠于正統十四年(1449年)“扈從”北征,次年,也即景泰元年閏正月,明廷“命中軍都督府帶俸右都督李忠子縉襲為指揮使”[7]卷188,景泰元年閏正月癸酉。可見,李忠“扈從”,隨之在土木之變中失陷。其子李縉襲指揮使,因為都督、都指揮等為流官武職,而指揮使及以下職級方為世襲武職,也說明李縉不再被視為毛憐衛(wèi)土官之屬。
李縉土官之裔的身份雖然已經轉變,但其與遼東建州諸衛(wèi)的天然親緣聯系仍在,遇有事變,仍為明廷防范的對象。李縉襲職指揮使后,同年調任貴州都指揮僉事,即在此背景下發(fā)生?!睹饔⒆趯嶄洝份d:
(景泰元年五月戊午)召鎮(zhèn)守遼東太監(jiān)易信還京,升羽林前衛(wèi)指揮使李縉為貴州都指揮僉事。時建州衛(wèi)都督李滿住潛通胡虜,都督剌塔散兵剽掠,少保兼兵部尚書于謙以信、縉皆其親黨,恐泄事機,請密為區(qū)處,故有是命。[7]卷192,景泰元年五月戊午
萬歷《貴州通志》載景泰元年李縉調貴州都指揮使,實為貴州都指揮僉事。李縉初調貴州都司,仍于原羽林前衛(wèi)帶俸,至景泰三年(1452年)十月,方最終“調錦衣衛(wèi)帶俸署都指揮僉事李鑒、羽林前衛(wèi)帶俸都指揮僉事李縉于貴州都司”,“鑒任司事,縉帶俸聽調”[7]卷222,景泰三年十月癸丑。李縉故后,子李勛襲職指揮使,弘治四年(1491年),“命貴州都司都指揮使李縉之子勛代原職貴州前衛(wèi)指揮使”[8]卷48,弘治四年二月癸丑,注籍貴州前衛(wèi),終明之世,皆為該衛(wèi)指揮使。
從莽哥卜花到撒滿答失里,與李顯忠到李滿住,其經歷約相仿佛,皆系建州女真首領阿哈出之后,然大體以李顯忠一支所在建州衛(wèi)為主導,毛憐衛(wèi)莽哥卜花附從之。建州三衛(wèi)及毛憐衛(wèi),前賢孟森及今人徐健竹、蔣秀松等皆有深入研究④,然莽哥卜花之裔“流落”貴州的履歷,似未引起注意。從莽哥卜花到撒滿答失里再到李縉,經歷了由毛憐部落到京師再到貴州的發(fā)展軌跡,該軌跡實由內外兩方面的原因促成,看似個案,卻具有某種必要性。
首先,莽哥卜花等在主觀上有“向化”明廷之意愿,一直在向明廷靠攏。在永樂、宣德間的相當一段時間里,毛憐衛(wèi)依建州衛(wèi)而與明廷發(fā)生關系,在修職貢、奉征調等方面,更能示好于明廷,以此周旋于建州衛(wèi)、朝鮮和明廷之間,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空間。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第四次、五次北征阿魯臺部,毛憐衛(wèi)指揮猛哥不花等或“率子弟部屬從征”[3]卷248,永樂二十年四月庚寅,或遣部屬“率所部從征”[3]卷269,永樂二十二年三月壬辰。其他時候,明廷“每有調發(fā)”,該部亦“能效勤勞”[3]卷196,永樂十六年正月己未。
宣德元年,莽哥卜花由右軍都督僉事升中軍都督同知,雖仍掌毛憐衛(wèi),但要求“家屬留京師”,“奏請給俸”,明廷出于“系其心”的目的,“如京官例給之”[5]卷27,宣德二年四月己巳。莽哥卜花留家屬于京師,似以之為質,實亦一種保護自身的方式。
后撒滿答失里襲職,又有留居京師之請。正統二年(1440年)五月,明廷“命都督同知李撒滿答失里仍掌毛憐等衛(wèi)事”,其起因即在于撒滿答失里來朝,“自陳世受國恩,欲居京自效”,明廷雖未答應其請求,但對其忠誠表示嘉獎,“錫賚有加”[7]卷30,正統二年五月壬寅。正統十年(1445年)三月,撒滿答失里再以“愿居京自效”請之明廷,終獲答應,并“賜名曰忠”[7]卷127,正統十年三月癸未。李忠留居京師,勢必不能繼續(xù)“撫綏其眾以捍邊圉”[7]卷30,正統二年五月壬寅,放棄地方土官的權限而甘受朝廷流官的約束,是其父子二輩一貫歸向朝廷的體現和結果。
其次,毛憐衛(wèi)依附建州衛(wèi)而存在,莽哥卜花、撒滿答失里等皆住建州衛(wèi),常常并不能在實質上掌控毛憐衛(wèi)。這一點,從指揮阿里占藏毛憐衛(wèi)衛(wèi)印一事可見端倪。《明英宗實錄》載:
(正統三年六月)建州衛(wèi)掌衛(wèi)事都指揮李滿住遣指揮趙歹因哈奏……故叔猛哥不花任都督同知,曾掌毛憐衛(wèi)事,其衛(wèi)印被指揮阿里占藏不與。今猛哥不花男撒滿答失里襲職,仍掌衛(wèi)事,乞給與印信,以便朝貢奏事,阿里印信不許行用。事下行在禮部、兵部議:渾河水草便利,不近邊城,可令居住。阿里見住毛憐衛(wèi),部下人眾,宜與印信,撒滿答失里住建州衛(wèi),與毛憐衛(wèi)隔遠,又無部下,難與印信。其朝貢奏事,宜令李滿住給與印信文書為便。從之。[7]卷43,正統三年六月戊辰
毛憐衛(wèi)印原本當由莽哥卜花掌握,后撒滿答失里襲職,仍掌衛(wèi)事,當由撒滿答失里掌印。但是,毛憐衛(wèi)實際上被指揮阿里所控制,衛(wèi)印亦在其手中。對此,明朝廷只能承認既成事實,認可阿里對毛憐衛(wèi)的實際控制權,而以撒滿答失里“寄住”建州衛(wèi)為由,要求其朝貢奏事由李滿住給予印信文書。后來,毛憐衛(wèi)指揮阿里卒,印亦失去,“掌衛(wèi)事都督同知李撒滿答失里來朝”,再次要求更頒衛(wèi)印,明廷方給之毛憐衛(wèi)印[7]卷88,正統七年正月庚辰。此事表明,掌毛憐衛(wèi)事的莽哥卜花、撒滿答失里看似名號尊崇,實際上依附于建州衛(wèi)的李顯忠、李滿住一支,并不能實際控制毛憐部落,并且,莽哥卜花、撒滿答失里長期“寄住”建州衛(wèi)。因此,莽哥卜花父子更趨向于留居京師。后留居京師的撒滿答失里被賜名李忠,并在土木之變中失陷,子李縉襲職。因明廷對李滿住的疑忌,考慮李忠、李縉父子與李滿住的關系,遂將李縉調貴州都司。
總之,建州女真首領阿哈出的后人中,莽哥不花一支由原毛憐衛(wèi)土官,到留居京師,再到調遣貴州都司,定貴州前衛(wèi),既是其主動向化明廷的自然結果,也由建州衛(wèi)、毛憐衛(wèi)自身的內在關系所決定。長期處于“寄住”形態(tài)的莽哥不花一脈,最終由羈縻土官而成為朝廷主流體制中的一員。
注釋:
①這里的“內地”是相對于明代女真人活動的地域而言,泛指山海關內之整個明朝疆域。
②這里指“寄住”關系,詳情參見張雅婧《明代“寄住毛憐衛(wèi)”女真考述》一文,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5期第31-35頁。
③據《明英宗實錄》卷180記載:“(正統十四年七月)上命郕王祁鈺居守,駙馬都尉焦敬輔之。太師英國公張輔,太保成國公朱勇,鎮(zhèn)遠侯顧興祖……右都督李忠……翰林學士曹鼐等俱扈從”。
④參見孟森的專著《清朝前紀》(中華書局2008年版),徐健竹的論文《論建州左衛(wèi)的建立與變遷》(載《社會科學輯刊》1983年第1期第92~100頁、《明代東開原毛憐衛(wèi)考》(載《明史研究論叢》1983年第347~362頁)以及蔣秀松的《論文明代建州女真興起原因略探》(載《東北史地》2008年第5期第68~70頁)、《毛憐衛(wèi)的變遷》(載《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第1期第99~107頁)、《明代的野人女真》(載《黑河學刊》1986年第4期第46~48頁)及其專著《清代前史》(沈陽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