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馨
(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民事訴訟是當事人及時解決糾紛,維護其合法權益的重要途徑。因此需要排除影響訴訟程序順利進行的非法因素,然而部分當事人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鋌而走險,制造虛假訴訟,在民事訴訟制度逐漸成熟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負面現(xiàn)象。虛假訴訟是各方濫用訴訟權利的結果。如果不及時遏制,不僅會嚴重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益,還會造成大量的司法資源被不合理占用。無形之中增加了辦案人員的工作壓力,受害人也會對司法機關的公正性產(chǎn)生質疑,當其無法通過司法救濟渠道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時,容易引起惡性事件的發(fā)生。虛假訴訟的滋生將大大降低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然而想要將虛假訴訟一網(wǎng)打盡并不簡單,虛假訴訟往往是雙方當事人通力合作的結果,為了提高虛假訴訟的“可信性”,當事人將試圖偽造虛假事實和證據(jù),并且在惡意串通的情況下,虛假訴訟具有高度隱瞞性。辦案人員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案件的爭議焦點上,很難識破虛假訴訟的存在,案外人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甚至無法發(fā)現(xiàn)自身利益受到了損害,法院由于處于中立地位,一般不主動依職權調查證據(jù),一些法院對于調解率、結案率指標的過分追求也給虛假訴訟提供了可乘之機。此外,針對虛假訴訟我國當前法律中并沒有具體規(guī)定應該如何規(guī)制,當事人對虛假訴訟可能承擔的法律風險存有僥幸之心,盡管有風險,一些喜歡鉆法律空隙的人仍樂此不疲。由此看來,規(guī)制民事虛假訴訟行為具有不小的難度,鑒于立法方面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漸進,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司法資源,公檢法等司法部門需要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遏制民事虛假訴訟。
根據(jù)對多起涉及虛假訴訟的案例分析得出,依靠當事人和法院查處虛假訴訟具有“先天不足”,那么我們可以考慮從民事檢察監(jiān)督的角度加大打擊力度,為了讓法律監(jiān)督權在司法權力上有相當大的制衡,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監(jiān)督作用,必須賦予其一系列附屬權利,以確保其順利實現(xiàn)。民事檢察調查核實的權力是新民事訴訟的一個特色之處。通過全方位了解相關信息決定采取何種監(jiān)督手段,更好地行使對檢察院的法律監(jiān)督。可以說,如果充分利用調查和核查的力量,就可以起到加強民事虛假訴訟監(jiān)督和監(jiān)督的作用。作為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機關應當加強檢察監(jiān)督職能,合理運用偵查權,從而在打擊和防范民事虛假訴訟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何謂調查核實權,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本文借鑒了一下其他學者的觀點:民事檢察機關調查核實的權力是指人民檢察院的依照法律享有的,對于已經(jīng)生效的民事判決,損害國家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調解,以及與民事訴訟活動有關的其他必要信息,與各方和案外人進行調查并檢查實際情況。為提出檢察建議和行使抗議權提供依據(jù)的權力。新民事訴訟法第210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可以對當事人或者案外人進行調查核實,以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議法律監(jiān)督職責。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jiān)督管理規(guī)則(試行)”第三節(jié),對調查核實的范圍,情況,措施,程序等進行了規(guī)定。初步規(guī)制了檢察機關調查核查權的適用情況。
通過以上法條可以看出來,調查核實權的運行僅僅依靠原則性的規(guī)定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配套統(tǒng)一的操作規(guī)程,包括啟動程序、范圍和方式,以及對相關單位的配合義務和責任追究等問題都必須進行細化。此外,有觀點認為檢察機關的介入可能會干擾法院的審判獨立,或者是偏向于其中一方當事人的立場,從而不利于維護私權之間的訴訟平衡。以下將具體分析在規(guī)范虛假訴訟過程中民事檢察調查核實權所產(chǎn)生的爭議:
通過對一系列虛假訴訟案件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由檢察機關主動依職權調查核實虛假訴訟的情況并不樂觀,民事檢察調查核實權的程序應該如何啟動?立法上對此并未有涉及。在司法實踐中,有這樣兩種認識:第一,檢察機關依照其權限啟動民事檢察調查核實權;第二,調查和核查權的啟動應以當事人的申請為基礎,檢察機關通過履行職能予以補充。我認為這兩種觀點實際操作起來不夠全面,如果是民事虛假訴訟正在進行中,檢察機關一旦發(fā)現(xiàn)存在虛假訴訟的線索,理應依職權主動調查核實,從而及時監(jiān)督法院審判人員在審判過程中的行為,督促審判人員注意對特定案件加大排查力度,對各方提供的證據(jù)進行實質審查。
虛假訴訟中的雙方當事人往往是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有預謀有計劃的制造虛假事實和證據(jù),第三方很難察覺的到,即使獲悉自身利益遭受損失,在獲取相關證據(jù)時也缺少一定能力,在對虛假訴訟證據(jù)不充分或無證據(jù)證明的情況下,檢察機關的介入有利于扭轉受害人的不利地位,在調查收集相關證據(jù)方面顯得至關重要??梢钥闯?,民事起訴案件提起后,建議對涉及虛假訴訟的案件進行調查和核實。為了及時發(fā)現(xiàn)司法活動中的虛假訴訟,應當強調檢察機關找到虛假訴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對于加強檢察機關的主動性,一些觀點認為可能會影響審判活動的獨立性,這樣的擔心也是在情理之中,但是,行使調查和核查的權力肯定受到相應的限制。有選擇性的,不是整個訴訟涉及的全部事實和證據(jù)。雖然名為調查核實權,但根本落腳點仍然在于進行監(jiān)督,并非是要真正徹查案情事實。虛假的事實和證據(jù)更多情況下可以從形式上進行辨別,民事檢察監(jiān)督中的調查核實把重點放在審查有無錯誤、虛假的訴上,并不代表任何一方當事人的立場。
一般而言,民事虛假訴訟中的檢察機關監(jiān)督可以在訴訟開始后尚未結束前或訴訟案件結束之后進行。檢察機關依據(jù)當事人的申請或依職權進行監(jiān)督,主要方法是向法院抗訴和向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因此,我認為不管是訴中監(jiān)督還是訴后監(jiān)督,檢察機關都可以依職權在必要時啟動調查核實權。在檢察機關辦理虛假訴訟案件的過程中,仍然存在這樣一個有爭議的情況,即立案前的初查階段,檢察機關是否可以開始采取調查核實措施,這種做法的正當性受到了質疑,相關法律沒有明確說明檢察院是否有權在初步調查階段進行調查和核實。但如果在此階段檢察機關沒有調查核實權,將存在大量案件立案后因短時間內無法查清事實、缺少證據(jù),在三個月的辦案時限到達后不得不終結審查,這將會限制虛假訴訟的檢察監(jiān)督力度,結果,一些虛假的訴訟行為成為漏網(wǎng)之魚。因此,建議檢察院在民事訴訟監(jiān)督案件提起之前,可以在初審階段啟動調查核實權。
前文已提到虛假訴訟的隱蔽性是很強的,一般大多數(shù)此類案件要等到執(zhí)行階段后才被察覺并識別。法官在審判時容易忽略案件的“虛假性”,而檢察機關的介入調查總是會遇到一些阻礙,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有觀點認為對案外人提出異議的,檢察監(jiān)督不宜直接介入訴訟活動進行調查核實,應先行撤銷之訴,我認為,如果將第三方的撤銷作為檢察機關申請監(jiān)督的前程序,將使檢察機關在行使調查核實權力時更加被動。不利于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監(jiān)督程序,當有利害關系的案外人采取救濟途徑時,是提起三撤之訴還是直接將線索移送檢察機關,建議由其自由選擇,不作先后順序之分。
為了使民事檢察調查核實權在虛假訴訟的規(guī)制中更加合理有效的行使,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采取何種方式行使,調查核實的范圍如何界定,以及在大致確定了調查核實的范圍之后,具體可以調查哪些內容。
1.以調解書結案的虛假訴訟
檢察機關的調查核實權是否可以監(jiān)督以調解書結案的虛假訴訟,是一個難題。作為公權力機關,檢察院主要監(jiān)督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是否受到損害。如果遇到虛假調解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是否能將其看作是“嚴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有人認為這可能有擴大解釋的嫌疑。我認為,雖然有的虛假訴訟只是損害了第三人的利益,看似只關乎私益,公權力不便介入,但其實這類案件同樣損害了國家的司法秩序及司法權威,浪費了司法資源,無疑是在損害國家利益。因此,檢察院可以依法行使調查核實權,大膽監(jiān)督調解結案的虛假訴訟案件。
2.調查核實權對相關事實的調查
假訴訟中的涉訴事實必然是經(jīng)過“精心偽裝”的。所以檢察機關的調查核實工作必須要細致謹慎,應當著重分析當事人的陳述和相關證據(jù)的真?zhèn)?。如果雙方當事人是合謀的,為了使訴訟順利進行,那么通常原被告雙方對案件事實幾乎是沒有爭議的,此外,調解時會表現(xiàn)出積極的意愿,對證據(jù)真實性的調查直接指出了虛假訴訟的核心問題:真實性審查。檢察機關可以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合作,如公安機關、銀行、通信等。具體做法有:可以通過公安機關查詢涉案原、被告之間是否有親屬或朋友關系;或者,在調查核實借貸類的虛假訴訟案件時,可以通過銀行對涉案人員之間的存款、轉賬信息進行仔細篩查,分析借貸的真實性。
3.調查核實權對關涉人員的調查
除了調查和核實相關事實外,檢察院還應加大審查虛假訴訟主體的力度,包括當事人及其代理人,以及案外人,證人和法官。一般來說,調查和處理虛假訴訟的突破往往在于當事人之間的特殊關系。由于證人,外人和其他訴訟當事人在虛假訴訟中沒有直接的直接利益,或者他們獲得的利益并不多。因此,隨著調查工作的深入,很容易突破其思想防御。此外,虛假訴訟案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共同導演、配合實施的結果,這種情況下的虛假訴訟具有一定“專業(yè)性”,檢察機關對這一類案件的監(jiān)督難度極大。因此,檢察機關必要時應及時調查核實是否存在法官的違法犯罪行為。
檢察機關調查虛假訴訟案件時,突破點主要在于翻看卷宗和詢問相關人員。一旦發(fā)現(xiàn)相關線索,首先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其次調取法院審判卷宗,詳細審閱整個訴訟過程,分析在整個訴訟過程中是否存在違規(guī)違法情形,然后將需要核查的事項進行歸納,最后擬定出調查預案。檢察機關在調查核實過程中是否有調卷權和對法官的詢問權,存在很大分歧。《民事訴訟法》和《監(jiān)督規(guī)則》并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條也沒有具體規(guī)定可以向法官調查核實相關情況。所以有時民事檢察部門的工作可能得不到相關配合。實際上檢察機關到法院調卷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都是可以通過規(guī)范管理予以解決的。此外,從司法實踐經(jīng)驗來看,在監(jiān)督虛假訴訟案件的過程中檢察機關通過詢問法官了解相關案件實際情況是最直接和有效率的手段。但有觀點認為這樣做可能會給法官造成不必要的負擔。我認為,通過合理限制檢察院的偵查和核查權力,可以解決這種麻煩。
司法實踐中,任何一種規(guī)制虛假訴訟的方法都不可能做到萬無一失,隨時隨地都行之有效,如果調查核實權在運行時不能被合理有效地加以控制,權力就會擴張甚至濫用,公民的私權可能會遭到侵犯。檢察機關應當遵循“確有必要”原則,法院與雙方當事人之間形成穩(wěn)定的三角平衡結構,檢察機關則處于監(jiān)督地位,必須在一定的限度范圍之內行使調查核實權,與刑事偵查程序中的刑事偵查權相比,民事檢察監(jiān)督調查核實權行使的方式一般是非強制性的,如果超越必要限度,將調查權作為偵查權使用,這是對調查核實權性質上的誤解,調查不同于偵查,否則,檢察院參與民事訴訟的初衷會受到扭曲。
任何制度的運作都不可能完全順利,民事檢察機關調查核實權的運作也面臨一些困難。例如缺乏強制措施的保障,調查對象的范圍以及調查的力度和手段都十分有限等。要想充分打擊虛假訴訟行為,可以加強檢察機關與法院、公安等單位之間的合作交流,從檢察機關方面來說,規(guī)范檢察機關權力制約機制,加強內部制約,遏制檢察監(jiān)督腐敗現(xiàn)象,不僅要防止法官與當事人合謀虛假訴訟的情形,檢察人員自身也要加強民事檢察調查核實方面的理論研究,在實際辦案過程中不斷通過實踐探索如何合理運用該項權力。此外,要正確處理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與法院的關系,在監(jiān)督虛假訴訟的過程中相互理解,加強配合。
為提高調查效率,當事人向檢察院申請調查核實有關證據(jù)時,應盡可能全面提供證據(jù)線索,這也是合理分配訴訟資源的必要條件。部分對調查和核查的抵制來自被調查的單位或個人。在特殊情況下,檢察院可以自行查詢,閱讀或復制有關資料。此外,如果調查人員非法行使調查和核實權,當事人應有權進行申訴。希望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民事檢察機關調查核實權可以在虛假訴訟的監(jiān)管中發(fā)揮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