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科技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電影作為一種影響廣泛的傳播手段,發(fā)展迅猛。大批外國電影引進到中國,不僅需要電影本身的質(zhì)量,更離不開有效的傳播途徑。電影《遺愿清單》上映以來,與其有關(guān)的討論研究一直不減。這不僅因為它表達的深刻主題以及特殊的鏡頭展示,其英文字幕翻譯也頗具特色,成功抓住了受眾的需求。因此本文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fā),以具體翻譯技巧為基礎(chǔ)分析電影《遺愿清單》的字幕翻譯特色。
【關(guān)鍵詞】:遺愿清單;字幕翻譯;目的論
一、翻譯目的論簡介
翻譯目的論產(chǎn)生于20世紀(jì)70年代的德國,由漢斯威密爾(Hans Vermeer)創(chuàng)立。漢斯威明提出,翻譯是一種人類的行為,而任何行為都具有目的性。因此,翻譯可以稱作是在目的語情境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生產(chǎn)的語篇。在這個層面上,翻譯的目的論并沒有將譯文與原文的對等或者“完美”放在第一位,也并沒有以信、達、雅等作為評判標(biāo)準(zhǔn)。從概念上,我們可以得出目的論強調(diào)的是在分析原文、原文作者和目標(biāo)讀者等基礎(chǔ)上,以譯文的功能為目的,選擇最佳的處理辦法,并且隨著翻譯目的的變化而變化。目前,翻譯的目的論已被成功地運用到翻譯的各個領(lǐng)域。尤其是在電影字幕翻譯中,更能突出目的論的作用。由于電影傳播性強,受眾廣泛,能夠同時滿足人們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的多種感受,因此字幕翻譯具有很大的難度。
另一方面,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也反映了字幕翻譯的不同傾向,在很多情況下,譯者都要舍棄字面本身的意思,而挖掘文字背后蘊含的文化轉(zhuǎn)向,在特定的語境和文化背景下來傳達導(dǎo)演的意圖。在此過程中,譯者要面臨多種選擇,所以說翻譯的過程也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從材料的選取到詞匯的運用,每一個階段都涉及了對多種選擇的確定。而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各種因素恰恰就是翻譯的目的。這些因素往往與語言本身并無太大聯(lián)系,如前文所提到,大多數(shù)都是與受眾、文化、社會等其他一些非語言因素有關(guān)。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一個電影可能會包含著多種字幕譯本,各種譯本之間在表達電影主題等宏觀方面雖然并無太大的差別,但是在具體的語段對話、旁白等細(xì)節(jié)部分可發(fā)現(xiàn)一些差別,而這些差別對于不同的受眾來說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會影響電影的傳播。
二、《遺愿清單》電影簡介
《遺愿清單》是由羅伯.萊納執(zhí)導(dǎo)的一部美國喜劇電影,影片講述了一位80歲的汽車修理技師卡特(Carter)和擁有一所醫(yī)院的愛德華(Edward),他們第一次在醫(yī)院相遇,但同時都被診斷為晚期肺癌。由反感到結(jié)識友誼,他們兩個有很多共同點。兩個原本并無緣的人,卻因疾病共處一室,在對抗病魔的日子里,共同忍受化療所帶來的痛苦,每個人都在向死亡一步步靠近。卡特列了一個遺愿清單,寫下他想做的一些事情。然而,這一切被愛德華看到了,他決定幫卡特實現(xiàn)他的遺愿。于是,在愛德華的幫助下,他們周游了世界,在余下的日子里度過了各自豐盛和歡樂的人生,他們用最后的期限探尋生命的意義,一個個完成了遺愿清單上的所有計劃。他們最后相繼離開人世,而兩個人的骨灰盒都被葬于神山,見證了世上奇跡的東西。雖然該影片是一個關(guān)于生與死的故事,但是里面也不乏很多幽默的成分。譯者在翻譯的時候能夠充分把握這一點,照顧受眾的感受,采用多種翻譯技巧來達到這一目的,如歸化、直譯、加注、雙關(guān)等方法。
三、《遺愿清單》字幕翻譯特色
(一)直譯運用恰到好處
直譯就是在譯入語語法能力所允許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地貼近原文內(nèi)容與形式的翻譯方法。直譯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語的味道,準(zhǔn)確傳遞說話者的情感態(tài)度等。在該影片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看似翻譯太過直白,仿佛沒有充分翻譯出來,但是仔細(xì)品味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是最好的處理方法。
例如,當(dāng)愛德華剛剛被推進病房的時候,他一直在大聲抱怨,不愿意去注射博來霉素,并且極力反抗,稱醫(yī)生為\"Shit-for-Brains\"。在一般情況下,這個短語的意思是“笨蛋”、“愚蠢的人”等??梢赃@樣理解:因為大腦有屎,就仿佛好像阻礙了思維,致使反應(yīng)遲鈍。在這里,譯者并沒有采用比喻意義,而是直接翻譯成“那個大腦有屎的醫(yī)生”。這其中的韻味讓觀眾去考慮,不僅僅能夠讓觀眾深刻地了解這個詞語,并且能夠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愛德華當(dāng)時憤怒的心情,其中也不乏幽默感。如果僅僅被翻譯成“笨蛋”的話,就丟失了這些字面意思之外的效果。另外,當(dāng)卡特向他妻子表達自己要出去旅行意愿的時候,他的妻子態(tài)度強硬地表示反對,因為她覺得在癌癥晚期還想著出去非常不可思議。從病房走出來的時候,她對愛德華說了一句\"My husband is not for sale\",字幕直接翻譯成了“我的丈夫不賣”。這里直譯就運用的恰到好處,表達了維吉尼亞誓死不讓卡特出去的決心,同時也表達了她對愛德華的憎恨。這里,維吉尼亞把丈夫比喻成了商品,傳達的意思、態(tài)度非常明了。并且在中國,我們也經(jīng)常有這種用法。
(二)歸化翻譯凸顯中國特色
所謂歸化,即打破原語表達的限制,采用更加貼近讀者的譯文,從而使讀者對于原語文本的陌生感降到最低點。歸化翻譯的運用,能使譯文夠在表達上更加符合譯入語的言語規(guī)范,讀起來地道自然。在電影字幕翻譯中,則更能符合觀眾的口味,滿足觀眾的期許,對于觀眾捕捉電影內(nèi)涵有重要意義。
電影中,愛德華說他愛結(jié)婚,已經(jīng)結(jié)婚了四次,但是他也愛單身。面對這樣的情況,他說了一句\"Hard to do them both at the same time\",被翻譯成“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啊”。這句話中國人都熟悉,出自《孟子》,寓意好的東西不要擁有太多,不然就體現(xiàn)不出其價值所在,提醒人們在面對取舍時應(yīng)該如何抉擇。一句典故,就把愛德華的矛盾心理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同時也賦予觀眾一種親切感??ㄌ睾蛺鄣氯A在玩撲克牌的時候,卡特總能贏下愛德華。面對卡特高超的牌技,愛德華不禁驚訝問道“What are you, the devil?”這里的\"devil\"一詞較難處理,原意指“魔鬼”、“家伙”或“惡棍”,但是都無法與卡特高超的牌技聯(lián)系起來。這時候譯者巧妙地將其翻譯為“賭神”。而《賭神》曾是一部中國電影,家喻戶曉?!吧瘛币捕嘤脕硇稳菽硞€方面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因此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卡特牌技高超,這樣觀眾便能夠清晰理解對話中內(nèi)涵。還有一處翻譯頗有味道,當(dāng)愛德華暗示卡特讓他回家的時候,卡特不愿讓他插手,說道\"Why don't you worry about your life, and let me worry about mine\",譯者將其轉(zhuǎn)化為一句中國古語“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英語句式比較工整,而翻譯成人人都能理解的古代格言之后,也很對稱,并且更易理解。在漢語中,關(guān)于“多管閑事”的句子有很多表達,但是譯者選取這一句,跟當(dāng)時二人所處環(huán)境有關(guān),外面即將有暴風(fēng)雪來臨,由此可見譯者的良苦用心。
(三)幽默表達彰顯人物風(fēng)格
幽默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有著特有的明確目的,在目的實現(xiàn)過程中,譯者一方面要對譯文讀者的認(rèn)知語境進行順應(yīng),另一方面要對譯文語言要素進行順應(yīng)。由于跨文化交際中差異的客觀存在,譯者只要能從翻譯目的出發(fā),順應(yīng)具體的交際環(huán)境和交際對象,有意識地選擇文本和翻譯策略,做出靈活動態(tài)的順應(yīng)性翻譯,從而順利地完成交際任務(wù),就可以算是成功的翻譯。在該電影中,兩人的對話詼諧幽默,不時就營造出一種輕松搞笑的氛圍。這個時候如果譯者能夠把握其中所蘊含的幽默成分,并且用適當(dāng)?shù)闹形膶⑵浞g出來,那么就能夠?qū)⑵渲械捻嵨秱鬟f出來,便于觀眾更好地理解。該影片中有很多這樣的表達,不僅對調(diào)節(jié)電影的基調(diào)有重要作用,而且還能更好地符合說話人的身份。如:
Phil, give them the spiel. 小凡,上去侃暈他們。(愛德華)
How much money do you have? 你丫究竟有多少錢?(卡特)
Love the smell of chemo in the morning. 早晨的化療多么芬芳。(愛德華)
Rise and shine. 太陽曬屁股了。(托馬斯)
We're gonna be dead in five minutes. 說不定五分鐘后我們就死翹翹了。(愛德華)
生病前的愛德華傲慢無禮,脾氣暴躁,無論對人還是對事,總是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他幽默隨和,對工作伙伴稱自己“變態(tài)”只是一笑了之,并機智地進行反詰和調(diào)侃。對于愛德華助手的質(zhì)疑:“你為什么在這兒?”他脫口而出:“爭取活下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能夠照顧到愛德華的這些特點,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相比于愛德華,卡特則顯得更加睿智冷靜,并且善于分析,他40多年來勤勤懇懇,對待愛情和事業(yè)都很專一。因此,語言表達很貼切。
(四)雙關(guān)語的妙用
在字幕翻譯中,如果能將英語中蘊含的雙關(guān)語翻譯出來很不容易,因為英漢兩種語言中很難找到一一對應(yīng)的雙關(guān)表達,有時候可以去尋找對等,結(jié)果往往不是過于生硬,就是矯揉造作。因此,好的雙關(guān)語翻譯不僅生動傳神,對表達主題也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在電影《遺愿清單》中,一些雙關(guān)語的翻譯恰到好處。如當(dāng)卡特和愛德華飆車的時候,卡特對愛德華說了一句\"dangling\"便加速前進。其中的dangle耐人尋味。dangle 表示“懸蕩”“追隨”“搖晃”等意思。從英文字面來看的確難以判斷其表達的意圖。但是譯者將其翻譯為“蕩起來”,從而轉(zhuǎn)化為中文的一語雙關(guān)。中文“蕩”一方面與英文中的“搖晃”等意義類似,但同時,中文的“蕩”還有“行為不受約束”、“放蕩”之意。這樣一來,就做到了基本對應(yīng)。從他們二者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們飆車確實很自由自在,不受約束。
(五)加注法
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如果不深入研究,很難理解其中的內(nèi)涵。一方面,一些英語詞匯在漢語中難以找到其對應(yīng)的表達;另一方面,考慮到觀眾的知識程度不同,難以斷定觀眾是否能夠充分理解。在這個時候,采用加注法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包括補充背景材料、闡釋文化內(nèi)涵、介紹起源等信息,這樣可便于觀眾更好地理解。
卡特在秀飆車技能時,隨口對愛德華說了一句\"I'll show you Evel goddamn Knievel.\" 翻譯為“讓你見識一下埃維爾.克尼維爾的功夫(著名的摩托車飛人)”。此處,譯者將該姓名譯出來之后,在括號中補充說明他其實是一位摩托車高手,這樣觀眾就能夠明白卡特為什么會突然提及這個人。如果不加以說明,觀眾必然會一頭霧水,影響理解。這是關(guān)于背景材料的注釋,從觀眾知識量的角度來考慮的。另一方面,對于對話中談到的\"before we kicked the bucket\",翻譯為“在我們‘豬腳踢懸梁’之前(死的諧稱)”。這句話就是涉及到了典故,需要考慮內(nèi)在的文化因素。如果直接翻譯為“去世”,則無法表達出其中所蘊含的委婉之意。作者進一步解釋了這句習(xí)語到底是什么意思,通過標(biāo)注,能夠讓觀眾一目了然。除此之外,觀眾也能借此機會學(xué)習(xí)相應(yīng)的表達。加注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種方法,不僅僅是電影翻譯,而且廣泛運用于電視劇、書籍、報刊等其他傳播媒體中。加注法也是一種以受眾為目的的翻譯策略,有利于充分表達原語的意思。
結(jié)語:
電影字幕的翻譯不僅僅是從一種語言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那么簡單,其中蘊含著諸多文化因素需要我們?nèi)タ紤]。電影字幕翻譯的落腳點是受眾,因此只有從觀眾這一角度出發(fā)才能建立良好的文化聯(lián)系,消除語言障礙。在目的論的指導(dǎo)下,采用歸化、直譯等翻譯方法,以受眾為主體,才能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進而贏得觀眾的肯定,推動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電影《遺愿清單》諸多的翻譯技巧的恰當(dāng)運用,充分照顧觀眾的感受,這正是它取得成功,飽受贊譽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姜倩, 何剛強. 翻譯概論.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4.
張清宏. 翻譯目的論與影視字幕翻譯. 西安歐亞學(xué)院學(xué)報, 2009.
范祥濤,劉全福. 論翻譯選擇的目的性. 中國翻譯, 2002.
劉潔瑩. 順應(yīng)論視角下電影字幕幽默翻譯研究. 蘭州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