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角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解讀。在社會主義屬性的基本前提下,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出發(fā),賦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下的新內涵。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倫理學
一、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前提
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前提就是要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屬性,只有體現(xiàn)出社會主義的屬性來,才真正能夠稱作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社會主義界定下的價值觀,它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一切價值理念,都應該而且必須具有社會主義屬性,應該全面涵蓋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建設的價值目標?!爸袊厣鐣髁x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苯庾x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限制在社會主義的范疇里,倘若離開社會主義屬性來解讀核心價值觀,那必然是錯誤的,毫無意義的。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解讀
(一)國家層面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全面體現(xiàn)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價值訴求。
1. 富強
古往今來,富強一直都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美好夙愿,更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價值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背景下,“富”就是消滅私有制,實現(xiàn)生產資料公有制,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就是發(fā)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話語權。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鄙鐣髁x國家的“富”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富”,社會主義國家的“富”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的,是沒有剝削沒有階級的“富”。我國現(xiàn)階段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在毫不動搖的堅持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同時,共同發(fā)展多種所有制經濟,才能真正做到社會主義的“富”,為社會主義的“強”奠定物質基礎。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guī)定和奮斗目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實現(xiàn)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所有地區(qū)同時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先富幫助后富,逐步地實現(xiàn)共同富裕。“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較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鄙鐣髁x的共同富裕不僅指的是經濟物質的富裕,還有精神的富裕,只有物質和精神統(tǒng)一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解放與發(fā)展生產力是實現(xiàn)“富強”的基礎。鄧小平強調,“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fā)展,這是主要的。”我們能清楚的知道,解放與發(fā)展生產力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更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重要途徑。在激烈競爭的國際社會中,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話語權的提升,必然伴隨著中國人民的自尊自強,我國是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為了人民,富強的最終目的歸根結底也是為了人民。
2.民主
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價值目標。在資本主義國家,民主表面上是一種平等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政治制度,本質卻是在金錢利益遮蔽下的虛偽民主。而在社會主義中國,民主的本質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民主的理解,一定要擺脫資本主義民主的圈套,認清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
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是緊密相連、不可分離的整體。列寧說過:“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離開了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根本無從談起,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也無法實現(xiàn)。同樣,真正的人民民主只有在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下才能成為現(xiàn)實,因此,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fā)展進步,為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有力的政治支撐。
3.文明
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價值目標。文明是一個社會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識,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既要包括中華文明的復興,也要包括社會中每個人的社會主義素養(yǎng)的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曾旗幟鮮明地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边@充分說明,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必須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經久不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越來越顯現(xiàn)出獨特的價值。在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建設文化強國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黨的十八大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與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充分表明,黨對文化自覺自信的高度認識,也告訴我們,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任務迫在眉睫,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勢在必行。
因此,整體上,我們要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中華文明國際影響力;個人上,不僅要注重個人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的提升,更應該強調個人社會主義素養(yǎng)的完善。
4.和諧
和諧既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與生態(tài)建設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就是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的和諧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全體公民利益一致上的和諧,是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之間的共同的和諧。這就和諧社會一定是建立在“富強、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價值目標基礎上的全面和諧。
中華文明中的“和”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和諧可以追溯到伏羲時代的“陰陽和諧”,再到孔子的“和為貴”、老子的“天人合一”等等,和諧是中華文明一脈相傳代代相承的美好價值理念??障肷鐣髁x者傅立葉在《全世界和諧》中把和諧作為社會主義追求的社會理想,馬克思、恩格斯更是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概念。足以見得,和諧是社會主義中國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解讀和諧,除了堅守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中的精華,更應該結合國際現(xiàn)狀和中國實際,著眼于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矛盾問題,在解決矛盾的基礎上實現(xiàn)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
(二)社會層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觀,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
1.自由
自由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痹凇顿Y本論》中馬克思又進一步說明,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這都充分表示,“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是共產主義理想的最高價值目標。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就是實現(xiàn)全人類解放的理論學說,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的社會主義就必然應該是實現(xiàn)人類解放和自由發(fā)展的社會。也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氛圍下,每個人才能有機會實現(xiàn)全面的發(fā)展。
現(xiàn)階段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決定了“自由”的實現(xiàn)還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而社會主義的性質,又決定了自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
2.平等
平等是社會主義社會最基礎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平等要求尊重與保障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權利,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
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作為一種更高級的社會階段,超越了封建社會的不平等,解放了人權,但私有制仍然存在,資本主義所謂的平等是資產階級的平等,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人平等。社會主義的平等既是權利上的平等權,也包括實質上的人人平等,這就要求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階級,達到一種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線的真實的平等。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xiàn),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 、“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既要反對等級特權,即任何組織和個人不能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實現(xiàn)社會關系上的平等;又要避免進入“平均主義”的誤區(qū),實現(xiàn)社會主義真正的平等。
3.公正
公正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首要的價值觀念。公正的本質要求是均衡與合理。社會主義對公正的定義則是“得其應得享其應享”。
馬克思恩格斯主張,公正應當成為工人階級最為重要的價值理念。社會公正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根本保證,只有生產力得到發(fā)展,才能更好地保障人們的生存權、受教育權、就業(yè)權與社會保障權,實現(xiàn)在政治權利上真正的公平。社會的制度調節(jié)是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有效手段,在社會制度的調解下注重效率與兼顧公平的有機統(tǒng)一,使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社會發(fā)展成果。
4.法治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社會主義法治是人民的法治,根本目的在于維護人民的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xiàn)法律保護下人民自由平等的發(fā)展。
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于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三)個人層面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精華,是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準則,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倫理道德的新發(fā)展。
1.愛國
愛國是每個國家對公民最基礎的道德要求,也是重要的政治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不僅指的是最基本的熱愛祖國,還應當賦予社會主義下新的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愛國首要的是熱愛祖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維系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鼓舞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力量源泉,也是激勵人們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要求社會主義的愛國還要愛社會主義制度、愛共產黨的領導、愛廣大勞動人民。沒有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指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廣大勞動人民的團結奮斗,就不會有現(xiàn)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正確的愛國,要增強鑒別力,自覺地抵制西方的腐朽思想,不要盲目地將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全盤接受,要清楚的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承認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和廣大勞動人民的重要作用。
2.敬業(yè)
敬業(yè)是公民職業(yè)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敬業(yè)是對公民職業(yè)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是職業(yè)道德的集中反映。它是動員、鼓舞與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無形力量,要求公民恪盡職守、無私奉獻、服務社會。
在當今社會,許多人都是在工作崗位上以敬業(yè)理念來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的。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社會、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敬業(yè)理念,它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也正是由于有了敬業(yè)理念,中華民族才得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長期處于優(yōu)勢地位。
3.誠信
誠信是評價一個人基礎的道德標準。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傳統(tǒng)倫理的基本準則,也是社會得以有序運行的倫理基礎。在中華文明不斷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以誠立業(yè)、以信取人、守信義、重承諾的道德傳統(tǒng)。同樣在現(xiàn)代社會,誠信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質。
在社會主義中國,誠信不僅是人和人之間交往時的誠實守信,也對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誠信尤為重要,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民群眾的承諾一定要實現(xiàn)。只有執(zhí)政黨樹立了在人民群眾中的誠信,才能贏得長期執(zhí)政的威信。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誠信缺失一直存在并且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只有共產黨人的帶頭踐行誠信美德,真誠地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及時改變這種誠信缺失的現(xiàn)狀,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談得上建立和諧社會。
4.友善
友善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友善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規(guī)范,也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內容。它強調公民之間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尊重、團結友愛,努力形成社會主義友善。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提倡仁愛、謙和、恭敬、和諧,主張人與人團結互助。這些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歷經千載的精神動力。在當今社會,友善具體表現(xiàn)在尊重他人。既要尊重他人正當?shù)奈镔|利益、他人的人格尊嚴,也要尊重他人的情感隱私以及他人的婚姻家庭,做到與人為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任何人離開了社會、離開了別人都是難以存在的。
個人在生活與工作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如果每個人都互相關心、互相尊重、團結互助,。
三、結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層面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整體,體現(xiàn)了國家、社會與個人在價值目標上的統(tǒng)一。如果沒有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便沒有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更談不上個人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反之,只有人人都能做到“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才能夠實現(xiàn)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進而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因此,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要清楚認識“三個倡導”之間的辯證關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劉少奇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韓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宋惠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解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6]韓震.“民主、公正、和諧”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J].紅旗文稿,2012(6).
[7]許耀桐.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2(3).
[8]吳文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華文化解讀[J].理論學刊,2016(3).
[9]彭龍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的三個視角[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