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詮釋學的發(fā)展和作者、文本、讀者息息相關。隨著詮釋學的發(fā)展,“作者”逐漸轉(zhuǎn)入幕后,“文本”開始展現(xiàn)它的重要性??梢姛o論時代如何發(fā)展,文本在時代中都占著十分重要地位。本文從詮釋學的角度來探討文本的重要性,并分別從幾個重要的文學家的理論出發(fā)研究文本的發(fā)展和變化。最后放眼當代,研究文本的改革和詮釋學實踐性的發(fā)展。
【關鍵詞】:作者;文本;超文本;詮釋學
一、天下霸主獨展魅力:“作者中心論”
(一)施萊爾馬赫的“作者中心論”
最初,詮釋學就是一種方法和工具,幫助解釋圣經(jīng)和法律。在神學中,神不是直接把旨意傳達給人類,而是安排一名使者——赫爾墨斯來轉(zhuǎn)達。在這個過程中,神的意愿被翻譯、解釋,然后被人們接受。如果把神的話語看作是一個文本,那么神就是作者。赫爾墨斯并非要告訴人們文本的意義,而是上帝的旨意。所以此刻的文本只是一個中介,透過文本,人們才能知曉上帝真正的意愿。我們可以把這個看成是最早的“作者中心論”。
隨后,“作者中心論”在施萊爾馬赫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他在這段歷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原本只解釋圣經(jīng)和律法的詮釋學在他的帶領下延伸到各種經(jīng)典古籍作品中,遂后稱之為“普通詮釋學”。 施萊爾馬赫的作者中心,是從研究《圣經(jīng)》開始的。他發(fā)現(xiàn)用兩種不同的解釋方法,即教義和語義來解釋《圣經(jīng)》會產(chǎn)生矛盾。由此及彼,他認為對文本和作者的理解也不能同日而語,理解文本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就像研究《圣經(jīng)》一樣。
其次,施萊爾馬赫認為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就是透過作品,重構(gòu)作者的內(nèi)心。施萊爾馬赫發(fā)現(xiàn),語言除了本意,言外之意是存在的,作品意義具有多義性,那么確定的文字直接表達作者的意圖,不確定的部分需要再現(xiàn)作者心理狀態(tài)來確定。所以,作者才是文學研究最重要的那個。
(二)狄爾泰與他的作者
威廉?狄爾泰的出現(xiàn),使詮釋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不僅確立了精神科學,而且還把詮釋學放在了認識論的高度。作為和自然科學相對應的精神科學,更注重人類精神的歷史發(fā)展。狄爾泰認為詮釋學更是一切精神科學的基礎和核心。精神作為“表達”方式的存在,是某些精神物質(zhì)的表達。由此可知,這種表達方式,狄爾泰更想研究作者的精神實質(zhì)。
另一方面,他繼承了施萊爾馬赫,但是更重視“體驗”,他認為任何事情都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才可以獲得,對作者和文本的理解也不例外。閱讀文本時,摒棄自己的人生體驗,讓自己處于中空狀態(tài),用你所感悟的作者經(jīng)驗去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狄爾泰所說的“體驗”來自于作者,不是文本和讀者。
二、翻身作主一統(tǒng)江山:“文本中心論”
(一)伽達默爾走出“作者”重圍
解釋是因為它本來的存在讓主體不得不去理解一些客體。我們使用這個概念是因為它本身就在那兒。他的存在哲學,把詮釋學上升為現(xiàn)象學哲學,稱為“現(xiàn)象學詮釋學”。海德格爾認為,“現(xiàn)象學”也是讓人從言語中看到事物如其所是那樣展示自身的深意?!按嗽凇辈攀亲钪匾?,所以詮釋學的中心不再是通過文本重構(gòu)作者意愿和思想,而是轉(zhuǎn)向文本,回歸語言。
伽達默爾順應海德格爾的號召,認為詮釋學從本質(zhì)上來就是理解文本。從時間間距的概念中,伽達默爾認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間表現(xiàn)出一種張力,解釋的對象就在這個間距之間,所以詮釋學就是處于“中間地帶”,則文本自身所帶來的感情和意義最重要。從理解的歷史性中可以知道,對藝術(shù)作品的理解要建立在當下歷史環(huán)境中,讓詮釋學境遇來解釋其意義。
施萊爾馬赫曾經(jīng)說過詮釋者要比作者更好地去理解作品,把握作者的心理狀態(tài)??少み_默爾表明理解不是簡單地復制,而是更好地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都在不斷地更新自己。因為歷史是變化的,所以文本也不依賴于任何解釋意義本身??梢?,在文學批評中,文本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重要。其次,文本地位的上升也體現(xiàn)在伽達默爾再次找回的“應用”功能上。此功能被運用到詮釋學中,并表達藝術(shù)作品的重要性。
伽達默爾的詮釋學也許并沒有直接把文本看作解釋的中心,他也并不是第一個從作者走向文本的,但他給詮釋學打開了一個豁口,讓更多的領域享受詮釋學的成果,突破“作者”重圍,引領“文本”新方向。
(二)利科爾決定文本的地位
保羅?利科爾繼承和發(fā)展了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詮釋學,發(fā)展了一種現(xiàn)象學的詮釋學的綜合詮釋學。在他這里,“文本中心論”坐穩(wěn)江山。在利科爾的本文解釋理論中,他認為文本可以取代話語。其一,話語存在于談話之間,談話產(chǎn)生的表情、環(huán)境只是暫時的。其二,文本是話語的固定,是一種恒久的形式,所以為我們的理解帶來了無限的意義可能性。
在利科爾的詮釋學理論中,文本的意義和作者的意義不是一回事。正如伽達默爾的“時間間距”概念一樣,文本和作者之間是有一個“間距”的,則作者寫下文字的情感和文本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情感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如《圣經(jīng)》,某些部分文字直接表達了上帝的旨意,而有些地方則會模棱兩可,意義含糊,詮釋者則會運用語義學來解釋其中深沉含義。研討文本,才能讓《圣經(jīng)》深入人中。
利科爾對于“文本中心論”又提了“占有”這個概念,原指把異化了的東西重新占為己有,文本會把自身的經(jīng)驗轉(zhuǎn)送給讀者,對自我進行反思,揭示出隱藏的自我。比如閱讀關于“二戰(zhàn)”的文本,讀者會不自覺地進入到它所描述地二戰(zhàn)場面,隨后你所了解的戰(zhàn)爭都是這個文本帶給你的經(jīng)驗。文本豐富了你的生活和經(jīng)驗。
三、文本之治:超越文本的“超文本”
文本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在改頭換面。它越來越不遵循傳統(tǒng),想要彰顯自身現(xiàn)代性風格。其中多媒體就是它最大的助理。通過網(wǎng)絡、影視等多種媒介對文字的收集和處理,這些信息和文本已經(jīng)變得五花八門,甚至可以聯(lián)系到世界其他文本。這種非線性、非中心的零碎化文本,就是“超文本”。
比如我們微信朋友圈里發(fā)表的言語、各大瀏覽器中的娛樂八卦、甚至包括游戲、廣告等。超文本的出現(xiàn),也許正在改變我們的思維和閱讀方式。比如最近很火的電視劇《錦繡未央》的小說原著抄襲事件里出現(xiàn)了“計算機自動寫作軟件”,就是利用超文本的原理來運行的。設定情節(jié)模式,自動尋找文字,形成文本。
面對日新月異的網(wǎng)絡時代,文本都已不再因循守舊,和網(wǎng)絡建立起了龐大的“超文本”,那么詮釋學也一定在不斷地強大著自己。既然超文本比起傳統(tǒng)文本來說更多元,更加變化多端,那么理解和解釋也要不斷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更新自己。比如近幾年流行的網(wǎng)絡用語,“同學”可以說成“童鞋”,用諧音來表達文字的俏皮;“我也是醉了”來說明我對這個處境的無話可說,并不是真的醉了,凡種等等。等等。這些都是詮釋學在當代社會的實際應用,表明它海納百川,一直在自己的人文科學領域中不斷前行。
總的來說,西方文學理論中的三個階段和詮釋學的發(fā)展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輔相成,使傳統(tǒng)得到延續(xù),歷史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M]. 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2](德)威廉·狄爾泰.歷史中的意義[M]. 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2.
[3] 林清.論保羅·利科爾的文本理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
[4]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5] 洪漢鼎.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jīng)典文選[C].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6] 潘德榮,彭啟福.當代詮釋學中的間距概念[J].哲學研究, 1994,(8).
[7]利科爾.解釋學與人文科學[M].陶遠華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8]王逢振.《網(wǎng)絡幽靈》[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9]何道寬.《從紙媒閱讀到超文本閱讀》[J], http://www. donews. Com.
[10] 南帆.《電子時代的文學命運》[J].《天涯》, 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