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打擾一下,請問……”
不用看,聽到這個洪亮的聲音,我就知道無處不在的“小記者”又來了。
今天哪位學霸又有驚人表現,明天哪個角落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他總能在第一時間跑到現場進行“跟蹤采訪”,校報上的新聞版塊幾乎被他一個“撰稿人”承包了。
他的文具盒里,總是比別人多一支筆——錄音筆。
毫無疑問,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記者,可他那“慘不忍睹”的學習成績,在每次考試過后都讓他尷尬地成為一條“負面新聞”。
“老師,我對學習真的沒興趣?!崩蠋熣宜勗挄r,他直言不諱,“我不管看到什么,都會出于本能地想挖掘新聞。對了,老師,您桌上的這束玫瑰花是誰送的?。俊?/p>
老師被他的“八卦問題”問得臉色泛紅……
不過讓我沒想到的是,我也成了他的“采訪對象”。平時,做了好事的同學在被他搭話時會感到榮幸,因為能上報紙了;做了錯事的同學都躲著他走,唯恐被“曝光”。我最近好像沒做什么啊,他怎么會找上我呢?
“別緊張,我這次不是采訪。只是我總看你拿著習題冊去找學霸研究,你們討論的時候我能在旁邊聽聽嗎?”
原來是學習的事,我松了口氣。我和學霸同意了,卻發(fā)現他的錄音筆還開著?!澳阃涥P掉了吧?”我問。
“不是的?!彼麚现X袋說,“你們討論得太快,我基礎差跟不上,又不好意思打斷你們,所以先錄下來。”
從這天開始,“小記者”似乎真的變了,以往捕捉新聞的勁頭現在被他轉移了一部分到學習上。上課時,他邊做筆記,邊錄音;課間,其他同學找老師討論問題時,他也像是發(fā)現了“熱點”一樣立刻“追蹤”過去。
沒多久,他的成績明顯提高了。老師感到驚訝:是什么契機讓他突然想通了呢?
班會上,“小記者”被大家請到臺上發(fā)言。他表情嚴肅地亮出那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其實是因為我在網上偶然看到了一起連環(huán)車禍的新聞,記者畫了一張示意圖,用大紅叉代表出事的位置,密密麻麻的,畫得到處都是。再看看我自己的成績單,也是好多大紅叉。聯想到一起,我感覺很難受,希望自己眼前的‘車禍’能少一些?!?/p>
臺下掌聲一片。第二天,“小記者”在校報上發(fā)表了他自己從思想到行為發(fā)生轉變的故事,最后總結道:敬畏新聞,時時通過別人的事情來反思、完善自己,這是記者必備的素養(yǎng),更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所在。我想,在不久的將來,他一定能當個好記者!
(圖/千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