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廟作為儒家文化的物化代表,是儒家思想的載體,作為歷史遺物,它凝聚著數代王朝的興亡故事,作為傳道圣地,它千姿百態(tài)又高度統(tǒng)一,作為文化古跡,它又吸收新時代的精華。分析文廟建筑中的美學價值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國建筑文化,對比各地文廟建筑的差異有利于我們更加準確地認識儒家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價值。
【關鍵詞】文廟;美學;儒家思想;禮樂制度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成體系,一脈相承,在長期的帝制時期將農耕文明發(fā)展到了極限。儒家思想是經歷史洗禮的精神遺產,文廟建筑在漫長的時空流轉中集各時代精華于一體,是歷史的證明,物化的儒家寶庫,它融古今哲學和美學于一體,落落大方,雄姿英發(fā),隨地域的轉化而千姿百態(tài)。
1、文廟建筑符合現代美學中的一般規(guī)律
中西方美學都是在兩種不同文化體系中誕生出來的,雖然文化背景和哲學依據有所不同,但都有著普世的共通之處。文廟建筑不僅符合儒家思想中“美”的要求,也能體現出現代美學的一般規(guī)律。
第一,結構與裝飾的完美結合。結構與裝飾的統(tǒng)一是建筑協調美觀的重要因素,沒有裝飾的建筑充其量只是個構筑物,缺少文化內涵,文廟作為國家禮制性建筑,其裝飾系統(tǒng)完美,雍容大方。文廟的裝飾與建筑結構有機協調,體現在立面交接上,從臺基到柱子之間用柱礎裝飾,從柱子到屋頂用斗拱裝飾,將裝飾功能巧妙地發(fā)揮在結構的轉折過度之處,都用在了“節(jié)骨眼”上,以結構來裝飾建筑,使結構外露,既彰顯建筑力度之挺拔又凸顯結構之精巧,使得整個建筑有機協調,有渾然天成之感。
第二,文廟建筑用色大膽,對比鮮明,視覺沖擊力強。如大成門和大成殿用黃瓦,東西鄉(xiāng)賢名宦祠用綠瓦,東西兩廡用灰瓦,柱墻門窗用紅色,若在晴朗的天空下以藍天為背景,其對比之鮮明清晰而莊嚴。這種做法并非偶然,而是暗含著中國長期以來的器以載道的傳統(tǒng)。
第三,綜合運用雕刻藝術。在泮池,大成殿,尊經閣等建筑的石質圍欄上,一般會刻有圣跡圖,二十四孝圖、孟母三遷、聞雞起舞、手不釋卷等教育子弟的勸學故事浮雕,告誡學子要誠意正心,正心修身,篤志力學方能有所成就。浮雕技法多樣,靈活運用陰刻、陽刻效果,人物刻畫惟妙惟肖、簡潔通俗、老少皆宜,達到勸誡和教化的效果。
第四,符合建筑物形式美的一般規(guī)律。綜合運用連續(xù)、漸變、起伏、交錯等手法,使建筑物外在形式的聯系有機自然,連貫和諧,有節(jié)奏、有韻律,達到了多樣統(tǒng)一的美學效果,使得文廟建筑成為一件藝術品。
當然,不是所有形式美的建筑物都可以稱為藝術品的,即使達到了多樣統(tǒng)一,也是不能傳情的,而藝術作品最起碼的標志就是通過形象來喚起人們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鳴,要達到“觸景生情”或“寓情于景”的效果。梁思成先生說:“建筑的藝術,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和其他的藝術一樣,是經濟基礎的反映,是通過人的思想意識而表達出來的,并且是為它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又賦予建筑以民族性。它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它的形象往往會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反應” 。顯然,文廟建筑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品,它讓炎黃子孫睹物思文,魂歸華夏,共認文宗,同習禮樂,嘆我中華廟堂之美,禮樂之完備,衣冠之華麗,百官之富庶,文化之博大,更贊儒家思想經天緯地,濟世安民,道通中外,友誼四邦的豐功偉績。
總之,文廟融建筑美、藝術美、人文美于一體,它是活著的歷史,凝固的藝術。它和宮殿一樣雍容大度,顧盼有情,左右呼應,主次分明,井然有序,隨形就勢,善假天地之形質,彰自然材料之本性,仿天地造物之玄妙,道法自然,因地制宜,渾然天成。
2、文廟的功能和平面布局隨地域變化而變化
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文廟已成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一禮制性建筑在長期的帝國時期的社會功能應該是一致的,鮮有地域差異。解放以后,文廟便由皇家御用的官方建筑走向了民間,其社會功能表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地域文化豐富多樣,不同地區(qū)的文廟由此也體現出了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也都利用自身的特色表現出不同的運作模式。
2.1文廟在當代社會中的功能隨地域變化而變化
以華北地區(qū)為例,文廟的社會功能主要有三種,第一是完全融入進商業(yè)化的浪潮中,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利用文廟特有的文化價值來發(fā)展旅游業(yè),主要以盈利為目的,既所謂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第二種是仍在單純的繼承者祭孔和習禮修文的傳統(tǒng)功能,比如開辦國學講堂,道德講堂,開筆禮和成人禮等傳統(tǒng)活動,可供人們免費參觀,如鄭州文廟。第三種是充分利用文廟自身的地理優(yōu)勢和人文條件,將文廟功能現代化,綜合化,如將文廟當作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人文實踐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將歷史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起來,使文廟在當今社會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如濟南府學文廟。
依據地域經濟發(fā)展程度和人民整體文化程度的不同,文廟的社會功能呈現出以下規(guī)律;第一,經濟較發(fā)達的城市其文廟的修復工作較為充分,文化形態(tài)多樣化,社會功能多樣化。第二,經濟較為落后的偏遠地區(qū)在文物的經濟價值方面未做充分開發(fā),有些沒有納入社會經濟運轉的鏈條中來,文物修繕工作較為緩慢,如甘肅靜寧文廟。第三,東部地區(qū)如山東省的文廟較為純正地保留了祭祀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很少有娛樂嘈雜的氛圍,這也許和孔孟之鄉(xiāng)中的尊孔重教有關。第四,隨著地域的向西轉移,文廟民族融合的氛圍逐漸加強,娛樂性也越來越強,文廟莊重嚴肅的氛圍逐漸減弱,如烏魯木齊文廟。文廟的地區(qū)影響力也越來越弱,而文廟以外的建筑逐漸削弱甚至取代了文廟建筑群的主題,如西安文廟的碑林,靜寧文廟的高中校園。第五,州府級別文廟受到的重視顯然大于縣級文廟,修復重建也比縣級文廟更加充分專業(yè)。
2.2文廟建筑平面布局隨地域變化而變化
地方文廟主要分為州級和縣級兩種,州縣文廟等級不同,形制和規(guī)模自然有(下轉76頁)(上接74頁)所區(qū)別,另外,從縱向的歷史角度來講,地方文廟在長期的王朝更迭中不斷的變換著形制,再加上地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因此文廟建筑本身在同一歷史時期內難以完全一致,自身固有差異性。現存文廟大體上可分為四個歷史時期,明代建筑,清代建筑,民國建筑,改革開放后重建建筑,時間跨度大,各個時代都有所不同。“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因此各朝都坦然的標榜自己是禮教之邦,文明之國,上承周禮,下開百代,為華夏正宗。文廟屬于禮制性建筑,其變化亦和中國古禮變化一樣,各朝雖有所不同,但各朝都符合禮制規(guī)范,既有所變亦有所不變,既有所同亦有所不同,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本性,因此,各朝文廟建筑形制不同也不足為怪。
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得知:第一,州府級文廟一般為三進,縱向空間較深,縣級為二進,州級文廟中軸線上的建筑較之縣級多,且保存較為完善??h級文廟縱向中軸線上的建筑少,有些甚至沒有欞星門和泮池,建筑規(guī)模和單體建筑尺度遠不如州級文廟大。第二,中原地區(qū)的文廟符合禮制等級要求,而傳統(tǒng)意義上塞外地區(qū)如烏魯木齊文廟沒有嚴格遵循禮制要求,建筑形制也不同于中原地帶。第三,除烏魯木齊文廟外,其他文廟都是坐北向南,占子山午向,符合中國的南面文化。
結論:
文廟是時代的產物,文廟修復的興盛表明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高速發(fā)展的物質水平和相對緩滯的精神文明產生脫節(jié),出現了精神危機,建設精神文明已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文廟的審美觀念和地域特征的研究,使得人們更加清晰的了解建筑物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文化動因,從而更好的認識當代的時代特征和把握當代建筑發(fā)展方向,觀古以鑒今,彰往以察來。
參考文獻:
[1]孔祥林,孔喆.世界孔子廟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3]梁思成.梁思成談建筑[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
[4]劉袖瑕.甘肅省孔廟遺存狀況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9.
[5]周瓊媛、馬衛(wèi).習近平給孔夫子點贊[J].領導文萃,2014,06:011.
作者簡介:
劉媛存,男(1990--)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