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這位集邏輯與修辭、哲學與文學于一身的古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在其著作《理想國》一書中第七卷一開頭就提出了“洞穴喻”。他說的是:有一批人世代居住在一個洞穴之中,洞穴有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但里面的人們卻猶如囚徒一樣,他們的脖子和腳被鎖住,頭因固定而不能環(huán)顧四周而只能面向墻壁。在他們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燒,火和囚徒之間有一些人拿著器物在走動,火光將其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他們以為這些影子就是真實的存在。然而有一天,當一名囚徒掙脫了枷鎖,他走出洞口,被火光照得眩暈。他又看到陽光,感到一陣炫目。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之后,他終于明白了,之前在洞穴里看到的影像并非物體本身。他看到了真實的事物并且知道了它的真實性。他處于了真正的解放狀態(tài),開始憐憫他的囚徒同伴,于是他返回到洞穴之中告訴里面的人們真實的一切,卻被之前的同伴們認為是發(fā)了瘋并瞎了眼睛。在這里,不得不提到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向死而生,這給了柏拉圖以啟示,他開始明白了哲學與政治權力的糾結;無知與真理之間的鴻溝,這在柏拉圖的“洞穴喻”中充分體現,這也正與他所考慮的“穩(wěn)健”的政治秩序相關。下面,我將從三方面談談我對于柏拉圖“洞穴隱喻”的一些想法。
一、柏拉圖“洞穴喻”的意象闡釋和倫理內涵
在柏拉圖的“洞穴隱喻”中,有囚徒、幸運脫離的人、洞內、洞外、太陽等具體意象。首先,我們想要探求其中的隱喻,先要明白在這個“洞穴隱喻”中,各個事物所代表的含義,洞內和洞外分別比喻兩個領域,即世界的可感領域和可知領域??筛蓄I域變動不居的現象世界,可知領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圖聲稱囚徒與我們很相像,即是說他們代表了人類的狀態(tài)。而有幸脫離的囚徒在離開洞穴的過程則類似于通過教育而獲得真知的過程,其中太陽象征的“理念”,則是“善的理念”。是使一切存在得到照亮的最高價值本體。柏拉圖 認為,“理念”是超越于我們可以感覺的、變化著的現象世界的永恒不變的存在。其自身以同樣的形式和狀態(tài)永遠保持,理念即是本身存在。它超越了人的思維、想象而存在。然而,所有的“理念”并不是同等存在的。在“理念世界”中,“善的理念”又是一種特殊的最高存在。正如洞穴喻中因為看到太陽而明白自己之前看到的并不是真實世界的囚徒來說,“太陽”這個給予知識的對象以真理,給予知識的主體以認識能力的東西就是善的存在。在柏拉圖看來,善理念的出現如那射入混沌世界中的一束光,一切因此而澄明,有了區(qū)別。眼睛因此能夠看見萬物,萬物也因此有了可見性。如果說“理念”是現象世界存在的原因,那么“善的理念”就是理念世界存在的根據。柏拉圖在“洞穴喻”中是把受過教育的人與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作比較敘述。但在最后,他借蘇格拉底之口,說道:“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見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陽的能力。如果你把從地穴到上面看見東西的上升過程和靈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過程聯想起來,你就會領會對了我的這一解釋了…我覺得,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到的,而且是要花很大努力才能最后看見的東西乃是善的理念。那么,人如何從束縛我們生活在“洞穴”中的枷鎖,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之光?是我們需要繼續(xù)探討的一個深刻的問題。
二、人所感知的世界及真理是否真實并永恒存在
從“洞穴喻”中,我們可以知道,囚徒們實際上是生活在平面的二維世界的。就像活在一張紙上那樣,他們所認知的,都是三維世界經過這張紙的一個截面而已。他們所能看到的,了解的、感知的都只局限于二維世界里。他們沒有辦法感悟到三維世界的。而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就是三維世界。如果說二維世界是由三維世界的一個截面決定的。那么三維世界里的各種運動,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如果我們感知的也只是某一世界的截面,那我們現在所認為的三維世界的上面是不是還存在著一個我們無法感知的四維世界呢?那么,四維世界的上面呢?以此類推…那么世界上最真實的存在又是什么呢?談到這里,我突然聯想到《三體》這本科幻小說中的兩個理論:“射手假說”和“農場主假說”?!吧涫旨僬f”是講:有一名神槍手,在一個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個洞,設想這個靶子的平面上生活著一種二維智能生物。他們中的科學家在對自己的宇宙進行觀察后,發(fā)現了一個偉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會有一個洞?!彼麄儼堰@個神槍手一時興起的隨意行為,看成了自己宇宙里的鐵律。而另一個“農場主假說”則有一層令人不安的色彩:一個農場里有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十一點來給他們喂食?;痣u中的一名科學家觀察這個現象,一直觀察了近一年也沒有例外,于是他也發(fā)現了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會有食物降臨?!彼诟卸鞴?jié)早晨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十一點事物并沒有降臨,農場主進來把它們全部都捉去殺了。這實際上就是羅素的“火雞理論”。正如這其中的二維智能生物和火雞中的科學家來說,他們與柏拉圖“洞穴”中的囚徒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共同之處。如果說科學始于觀察,觀察提供科學知識能賴以確立的可靠基礎。但這種歸納實際上是受到人類認知的局限,其結論是從有限的觀察陳述中推導出來的。然而其結論并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有時甚至是非常可笑的。在“洞穴喻”中,囚徒使整個過程中的最底層、最末端。他們好像只是任人愚弄的對象。按柏拉圖的說法,他們是有思考的能力的。但悲哀的只是他們所認知的并不是真實的、最高的存在。在這一方面,我認為柏拉圖的“洞喻”指的正是人類從現象世界走向理念世界,從無知走向有知的理性。在揭示人類認識的嚴峻困境的同時,指出人類要隨著認識水平的提高對自身認識的可靠性做出反思。
三、“洞穴喻”中的“哲學王”的思想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認為正義是國家的根本原則。而國家的統(tǒng)治者只能由“真正完善的人”—“哲學王”來擔當。柏拉圖曾用一個航海家的比喻告訴他的聽眾,哲學家是船長一樣的人,沒有船長,船只在大海里面就沒有方向。船上的人隨時都可能喪失生命,在頃刻之間埋葬大海。哲學家面對的是永恒不變的理念世界。其心靈狀態(tài)是理性。在這里,柏拉圖繼承了“美德即知識”的哲學觀點。哲學家既然是最有知識,也同時具有最優(yōu)美的品質。不會利用智慧來為個人謀求利益。而是善于運用各種美德,通過教育手段,使全體人民都受到良好的品質教育。使整個國家都善。也正因為如此,柏拉圖認為“獨自占有知識,而讓自己的同伴處于無知狀態(tài)也是一種犯罪”。所以在“洞穴喻”中,那個跑出來看到太陽和真實世界的人又懷著拯救洞穴同伴的理想回到了洞穴之中。然而他們不僅不相信他,還恥笑他。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然而長期生活在謬誤中的人,很難去接受真理。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被審判的蘇格拉底,他體會到真理后返回教化人民。反而被貴族投票殺害一樣,因為他正如逃離洞穴的囚徒一樣。破壞了“洞穴中”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規(guī)則和認識。這也是柏拉圖“洞穴隱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柏拉圖是古希臘最有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先驅者。曾經聽過這么一種說法,如果你只能看一本書,那一定是《理想國》。這可能是一種略微夸張的說法,但在一定意義上也說明了柏拉圖這部著作的經典和偉大。而作為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第七章一開始就提到的“洞穴喻”,實際上是讓人認清自身的處境。它包含了理念論的所有內容,揭示了現象世界與理念世界的對立,提出了知識是對理念的的認識,而且在價值觀上也提出至善是永恒的價值追求。這是其哲學思考所包含的經典表述之一,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研究的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