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魯之地就憑借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政治環(huán)境成為公認的文化中心,而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乃至今日,齊魯仍然享有文化之都、禮儀之鄉(xiāng)的美譽。齊魯文化中心地位是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學術文化傳承、經濟實力強大、政治地理形勢是最為重要的原因。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秦山時期齊魯文化的歷史地位進行分析,旨在推動齊魯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秦漢時期;齊魯文化;歷史地位
齊魯之地主要是包括當今山東及蘇北,而這一區(qū)域正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化發(fā)源地之一,孕育了多種不同文化。魯地是儒學發(fā)源地,其儒家文化的發(fā)展水平由此遠遠高于其他地區(qū),而齊地文化龐雜,涵蓋了濱海方士之學、黃老道家學派、陰陽家、縱橫家等都能在此地找到痕跡。齊魯文化在先秦時期漸漸融匯,在保留其源流特色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新的地域文化,在秦漢時期后,政治大統一背景為齊魯文化提供了較大發(fā)展空間,而法家學說、陰陽五行說、儒學相繼成為統治者統治國家的一種依據,促使齊魯文化逐漸成為一種帶有官方色彩的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對秦山時期齊魯文化的歷史地位進行分析,以期為國家建設精神文明社會奠定有力基礎。
一、秦漢時期齊魯文化的歷史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齊魯文化得到進一步綜合發(fā)展。早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吞并魯國,是黃河下游地區(qū)政治格局呈現出統一的狀態(tài),而百家爭鳴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學術文化界地區(qū)之間的文化交流,為齊、魯兩地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在這一背景下,齊、魯兩地文化逐漸走向融合,并逐漸朝著一體化方向發(fā)展,這種一體化主要是表現在思想領域,孟子對齊學的批判吸收、鄒衍陰陽五行說對魯學的滲透以及管子學派和荀子對齊學、魯學的揉合,均是齊魯兩地文化走向統一的重要標志?!豆茏印?、《荀子》的出現,說明齊魯兩大學派走向統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向。在秦朝與漢初,齊學曾盛極一時,黃老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盛行,并且成為當權者較為崇尚的一門學術,而這一歷史時期齊學與魯學的有機融合,更是為在此之后董仲舒以陰陽五行說構筑新的儒學體系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為漢代儒學內部的齊學與魯學以及今古文經學之爭埋下了伏線,最終形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局面。在此之后,齊魯文化經過東漢今古文經學的學術之爭,齊魯雙方在發(fā)展過程中產生較大矛盾,同時又相互批判、相互滲透,直至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會通古、今文經學,最終促使齊魯文化有機融合,完成了兩種文化一體化。齊魯文化作為一種混合型文化,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將齊文化和魯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同時還將其他文化中的精髓兼收并蓄,廣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長處,最終形成了一種具有完備自我調節(jié)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強的文化,在我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尤其是漢武帝之后,以經學治世的政治導向更是將齊魯文化的重要性凸顯出來,而齊魯文化也隨之獲得了政治、文化兩方面的支配地位,并在政治統一的背景下逐漸成為一種官方文化,尤其是武帝以來以士大夫為中堅力量的士大夫政治逐漸形成。治學傳經成為參與國家政治的途徑,下至平民上至豪民宗室,都積極治經入仕參與國家政治,改變自身現狀。而齊魯做為儒學的發(fā)源地,在其文化傳統上就具有本源的上優(yōu)勢,到了漢代更是擔負其經學傳播的重任,大批的名士學者都來自齊魯地區(qū),求學者皆自遠方至。
二、齊魯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與維系
秦漢時期,當權者以齊魯為禮儀之邦,而齊魯文化也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被廣泛接受。在大一統專政體制的時代背景下,秦漢時期的重要城市、都城并不全都是處于齊魯之地,然而齊魯文化中心這一重要地位卻始終影響著秦漢經濟、政治等的發(fā)展。在時代發(fā)展過程中如何維系好這一文化中心的地位,成為當代人們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目前,學者普遍認為以下幾方面是維系齊魯文化中心地位的主要因素:第一,戰(zhàn)國文化格局的自然延續(xù),早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吞并魯國,而這也成為齊、魯兩地相互融合的一個契機,為齊魯文化互相批判、互相融合造良好條件;第二,齊魯為漢代諸多學術流派的發(fā)源地,隨著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局勢的到來,各類學術流派應時而生,而這些文化流派大部分發(fā)源于齊魯之地,豐富了齊魯之地的文化底蘊;第三,齊魯之地人才輩出,眾所周知,孔子出身于魯國,其儒家思想被廣泛接受,為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第四,齊魯好學之風盛行,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學術流派分布眾多,這也成為齊魯之地人才眾多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五,經濟實力強大。齊魯地區(qū)良好的地理形勢、發(fā)達的經濟貿易均為齊魯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促使齊魯之地成為來朝歷代當權者關注的重點地區(qū)之一。起初,齊魯之地經濟發(fā)達并沒有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然而通過分析史料,卻發(fā)現這一因素是促成齊魯文化中心地位的重要條件。齊魯擁有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山林川澤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之源,鹽鐵桑麻之利為人們開辟了致富之路,再加之人民的智慧和勤勞,這些因素使得齊魯農工商得到全面發(fā)展,而這種經濟優(yōu)勢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便已經確立,對秦漢時期的經濟格局造成嚴重影響。
三、齊魯文化的重要作用及影響
在秦統一六國后,雖然是以法家思想作為政治上主要思想,但是陰陽五行學說在秦朝同樣占據著重要位置。至西漢初年,齊系文化的黃老之學成為國家管理的主要思想,在當時政治群體中好黃老之學者眾多,并且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無為政治,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間,便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在此之后,漢代根據“霸王道雜之”,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漢家制度”,而這均是來自于齊魯文化,可見齊魯文化對漢代政治影響深遠。齊魯霸王之道,在漢代當權或者廣泛接受的同時,被兼容并蓄,逐漸形成了“漢家制度”,并且直接影響到了適用于封建統治者的治國思想、治國方略等。如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到了漢武帝的廣泛支持,而以儒術取士也成為中國思想史、政治史上一場大的變革。作為儒學的繼承者,董仲舒不僅繼承了儒家思想,還結合了陰陽五行進一步發(fā)展儒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齊魯文化統一。至東漢末年,齊魯地區(qū)又出現了兩位著名的大經學家,即何休、鄭玄,會通古、今文經學,最終促使齊魯文化有機融合,完成了兩種文化一體化。
結論:
綜上所述,齊魯文化在先秦時期具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在秦漢時期齊魯文化仍然保持著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齊魯地區(qū)在政治文化領域中同樣占據著重要位置。在秦漢時期,齊魯文化的重要地位并不依靠政治權威,而是憑借齊魯文化自身獨特的學術積淀以及人才獲取優(yōu)勢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進秦漢時期的興盛繁榮,推動經濟發(fā)展。因此在今后發(fā)展過程中,應對齊魯文化進行傳承與發(fā)展,為構建和諧精神文明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盧云.漢晉文化地理[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孟祥才、王克奇.齊魯文化通史(秦漢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雷虹霽.秦漢歷史地理與文化分區(q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4]王子今.秦漢區(qū)域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盧云.區(qū)域控制與歷史發(fā)展——論秦漢時期的政治中心、文化重心及其相互關系[J].《福建論壇》,1987年,4期:19-24.
[6]盧云.秦漢時代濱海地區(qū)的方士文化[J].復旦學報,1988年,6(期):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