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論知識是教學的原材料,而人性的培育則為教學的靈魂。一個忽視人性的課堂,就好比一位殘殺魂魄的劊子手。在思想政治教學當中進行人性滲透實為教學的原則。本文將從思想、政治、教學與人性、理論與實踐的博弈四個方面祥述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人性滲透。
【關(guān)鍵詞】:思想政治;教學與人性;理論與實踐;博弈
教學旨在教人,于思想鏡頭當中捕捉人性更無異于一場靈魂朝野里的潛心布道。俗話說的好,只有從思想上取得了高層次的認識,那么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就毋庸置疑了。載理論而揮汗于三尺講臺固為教師之本職,而談人性恰處書刊最尖端則為教師之本質(zhì)。提及思想政治教學,“人性”二字似乎顯得尤為重要。
一、談思想
思想,一般也稱“觀念”,其活動的結(jié)果,屬于理性認識。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一切根據(jù)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是錯誤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起阻礙作用。思想也是關(guān)系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體現(xiàn)。
由此定義可知,思想屬于觀念上層建筑,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科學理論知識熏陶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是潛移默化的,也可能是深遠持久的。談到這里,不自然地想到了高中思想政治課本必修三《文化生活》當中關(guān)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文化修養(yǎng)的關(guān)系: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yǎng)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yǎng);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yǎng)。個人認為,此觀點與本文要講的意思不謀而合。
談及一個人的思想,或說觀念,勢必會聯(lián)想到他的行為。在生物學意義上,大腦是身體各個器官的總樞紐,它控制著人類的各種心理活動和行為活動。而,周國平曾在《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當中談到,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這里的靈魂即為思想。大腦的神奇、思想的獨特似乎都在造就著人類的偉大。由此不免深究大腦與思想的關(guān)系。倘若單單一個由肉體所組成的大腦想要于人體之上扮演總樞紐的角色,莫過于空談。思想終究是位可怕的舵手。
深究其原,即可得知,思想觀念對人類的行為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指導(dǎo)作用。
作為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者,在傳授科學理論知識的同時,于潛移默化當中灌輸人性思想則為教師之本質(zhì)。
個人試舉身邊小例如下,曾在為學生講解必修一第五課當中企業(yè)的經(jīng)營與發(fā)展時,提到,企業(yè)要誠信經(jīng)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yè)形象。當時,有一部分學生就開始起哄:“當今社會,所有的誠信都是扯淡,掙錢才是王道?!?/p>
面對如此讓人汗顏的思想,個人身為教師實為羞愧。
在中國應(yīng)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往往在為學生的成績而抓耳撓腮,可一個腐朽思想骷髏之下干巴巴的數(shù)字,難道真有咀嚼的興致?此乃為人性的殘缺。
二、談?wù)?/p>
一般來說,這個詞多用來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然而社會學家也用來指包括各種利益機構(gòu)、學校、宗教機構(gòu)在內(nèi)的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
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是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xiàn)象非常復(fù)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
眾生通曉,政治也屬上層建筑之范疇,即為政治上層建筑,或稱制度上層建筑。
在政治的教學工作當中,個人作為教師或于多數(shù)同行有著大同小異的心態(tài),于三尺講臺諄諄教導(dǎo),將國體與政體為學生闡釋數(shù)次、在吐沫橫飛當中因為弟子迷惑于國際關(guān)系而懊惱、粉塵揮灑間力圖學子記住中國共產(chǎn)黨的至尊地位……
然費盡心機嚼碎文字強塞于孩子之口,卻在有意或無意間把教學的本質(zhì)擱淺于垂死之間隙。
縱瞰歷史,橫觀社會,曾在西裝革履間為國家政治生活運籌帷幄的前輩們,又有多少人栽入權(quán)勢和利益的魔穴,旦夕間地位名望碎落為盛世之巔最血腥的悔恨。
談理論而大避人性的教學模式,恐怕正是這些政治污垢黏粘歷史壁櫥最危險的根源。
三、教學與人性
上文試思想政治述教學當中由于人性教育的殘缺而引起的不雅事故。據(jù)此,我們深感教學與人性關(guān)系的微妙。
其實,理論式灌輸?shù)慕虒W模式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有其深厚的社會淵源。應(yīng)試教育自古為歷代帝王挑選賢士的籌碼,從隋朝的科舉考試到今天的升學測試,我們在為這種較為公正的方式歡呼的同時,也被這種囚徒式的選拔模式附加上扭曲的意識活動與思維方式。
在謀求分數(shù)的荊棘中擦抹鮮血,嘶吼出荊棘鳥的生命之歌,固然成為大中國千萬學子捍夢的賭注,也成為教師們描繪桃李滿天下的畫棒。
所有因分數(shù)而發(fā)出的仰天長嘯,撫平了無數(shù)知識分子的疤痕,也奏響了桃李園中勝利的節(jié)拍。但是,人生不只是成功這一步值得雀躍,浩蕩的生活長河里,每個人都需要劃出無數(shù)波痕,去鑄就才剛剛開始的旅途。漫漫人生之旅,輝煌的開篇只是初入端口的憑證,夯實每一步需要人性的約束,殘缺的靈魂終究會落魄成慘死路邊的孤魂野鬼。
因此,教學旨在教人,學習旨在學人。
在學習書本上有限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務(wù)必記住,內(nèi)涵與外延同等重要。
走出框架知識,大談此理論背后的人性沖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萌生做人的原則,播種人性,在點滴間鑄造完美人格。
教學不僅是豐富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更重要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理論知識充實的痞子豈不為人群中的魔獸?同樣,思想道德純粹的文盲,頂多也只是寄存于社會朝野中的乞丐。所以,需要教學,同時更需要談人性,有效權(quán)衡知識與思想,則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
談教學,更要講人性,在為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要學會播種人性,點燃人性火焰,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樹立正確的做人原則,也不枉在書本間掙扎一遭,引導(dǎo)學生鑄造完美人格,將知識與人性融為一體。
四、在理論與實踐中博弈
三尺講臺、45分鐘、一支粉筆、一本教案、滿口唾沫,闡釋理論,同時大談人性,多少給人一種遠離紅塵,隱于廟宇,偶爾心血來潮卻到處游走講經(jīng)的空腹道士的感覺。紙上談兵的事情難不倒任何一個敢于說教的智者,然立足實踐,照搬理論,卻終歸有偏移之勢。
唇齒間的東西,終為手足來服務(wù),也終須在手足間得到提升。
實踐是理論產(chǎn)生的源泉、實踐是理論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學知識、在實踐當中樹立人性似乎更值得我們來推崇。
將教學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在能夠觸得到地氣的踏實與穩(wěn)妥中來理解知識的本質(zhì),探究知識的內(nèi)核,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讓分數(shù)的提高成為一件輕松而幸福的事情,同時讓人性的確立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態(tài)勢。
因此,作為教學工作者,我們應(yīng)該敢于對照本宣科說不,帶領(lǐng)學生走出書本、走出課堂、推翻一本教案束縛、打散一支粉筆的魔障。
在理論與實踐當中博弈,在博弈中提升學生素養(yǎng),講理論、重實踐,談知識,樹人性。身為教師,既要有闡述知識的魅力,更要有擔當實踐導(dǎo)航的能力。
結(jié)語:個人身為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者,深知傳授知識與引導(dǎo)思想的重要性?,F(xiàn)代社會,利益的沖突與矛盾的紛爭,于安寧的太平盛世之下劃出無數(shù)道讓人寒心的血痕。這些都根源于利益誘惑下人性的殘缺,因此,我們有義務(wù)去教育學生認識到“人”字的書寫并不僅止于一撇一捺,這撇捺支起的架構(gòu)下正在上演著一幕幕天使與魔鬼的搏斗。
宣講知識,培養(yǎng)人性,于思想政治教學中進行人性滲透是每一位同行的職責。
參考文獻:
【1】思想與政治【OL】.baike.sougou.com.2013,7.
【2】鄧忠漢.教育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保山學院教學論文集(2009)【M】.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4.
【3】陳淑英.淺談?wù)Z文教學中的情感滲透【J】.文理導(dǎo)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3,(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