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銅鼓對于布依族人民來說,不僅是作為樂器和文物來保存,更主要的是它蘊含著神秘而深邃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展示了布依族同胞燦爛的民族民間歷史文化,同時也是研究布依族民族史、民族科技、民族藝術(shù)、民族風俗、民族宗教等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物。
【關(guān)鍵詞】:布依族;銅鼓;起源;風俗習慣;服飾
布依族是貴州的原住民族,是舊石器時代水城人、穿洞人、貓貓洞人以及飛虎山新石器時代古人類的后裔,經(jīng)過夜郎時代與濮人、越人融合而突出地繼承濮人和越人的文化特征,形成單一的民族濮越(布依)人。布依族是較早使用銅鼓的民族之一。銅鼓既是布依族的傳統(tǒng)樂器,也是令人景仰崇拜的神器禮器,它與布依族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
我國是銅鼓的故鄉(xiāng),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銅鼓,也是現(xiàn)今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銅鼓最多的國家。分布在貴州、云南、四川、廣東、廣西的壯、侗、水、布依、苗、瑤、彝、仡佬等少數(shù)民族都有使用銅鼓的悠久歷史。古代時期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把銅鼓當作權(quán)力和財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稱王”之說[1]。銅鼓盛行于布依族的社會生活,在民族文化中,銅鼓作為樂器、神器和重器,人們對它頂禮膜拜。雖然銅鼓產(chǎn)生于青銅時代,但延續(xù)時間甚長,它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于一身,融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于一體,兩千多年綿延不絕?,F(xiàn)今,布依族仍在使用。因此,規(guī)模宏大,制作精美的銅鼓,在研究布依族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弘揚布依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布依族銅鼓的起源
銅鼓的起源據(jù)考證目前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銅鼓是由稱為“鐓于”的樂器演變來的。因為銅鼓和鐓于有許多共同的地方,比如都是一頭有面,中空無底,用銅鑄成等等。但是近年來出土的材料證明銅鼓和鐓于在春秋時期都同時存在,沒有早晚之分,所以這種說法不確切。第二種說法認為銅鼓是由“皮鼓”演變來的。根據(jù)清人李調(diào)元所著的《南越筆記》記載,當中就說到南方地區(qū)多雨潮濕,皮鼓容易受損,就改鑄成銅鼓。這種看法,有邏輯的推理,也有根據(jù)氣侯因素加以猜想,但是缺乏實物依據(jù),也很難成立。第三種說法認為銅鼓起源于“銅釜”。1964年,云南省祥云縣大被那村發(fā)現(xiàn)一座木槨銅棺墓,隨葬品有一具原始銅鼓和一件銅釜,如果把銅釜倒放,兩者十分相像。后來,1974年馮漢驥先生在一文中提出“從早期銅鼓的形制來看,它似乎是一種實用器(銅釜)發(fā)展而來?!盵2]除了在祥云縣出土過的一件之外,楚雄市萬家壩、曲靖市珠街八塔臺等地古墓中都出土過與原始銅鼓相似的“銅釜”。這種銅釜是由相同形狀的陶釜演變來的。陶釜則產(chǎn)生于新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仍然繼續(xù)流行。于是銅鼓起源發(fā)展的順序大致是陶釜——銅釜——銅鼓。
布依族最早使用銅鼓且有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東漢、魏晉時期?!逗鬂h書“馬援傳” 》寫道: 馬援“好騎,善別名馬,于交趾得駱越銅鼓,乃鑄成馬氏……。”[3]這是我國古代文獻對銅鼓的最早記錄。到晉代有“俚僚鑄銅為鼓”的文字記載,并說:“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可見布依族是鑄造和使用銅鼓的民族,而且以銅鼓作為權(quán)力的象征。還有記載“自嶺以南二十余郡,并鑄銅為大鼓。初成,懸于庭中,置酒以招同類……”。[4]以后歷代都有關(guān)于布依族使用銅鼓的記載,隋代有“俚僚貴銅鼓,嶺南二十五郡處處有之”的記載。唐代諸謝的“聚擊銅鼓”,宋代“夷僚疾病,擊銅鼓、沙鑼以祀鬼神”。明代,現(xiàn)興義縣的布依族還繼續(xù)鑄造銅鼓。到清代,文獻記載布依族使用銅鼓的范圍就更大了:“喪葬……擊銅鼓”,“歲時,擊銅鼓為歡”,有的地區(qū)“婚姻……會聚擊銅鼓”,居喪“擊銅鼓,鄰村聞鼓聲畢至”。[5] 直到今天,許多布依族村寨仍保留有使用銅鼓的習俗,基本上所有的布依族村寨都有一面銅鼓。
二、布依族銅鼓的使用及作用
布依族稱銅鼓為“連”或“那連”。 銅鼓通常用銅鑄成,呈圓墩形,分為面、胸、腰、足、耳5個部分。20世紀50年代以前,幾乎每一個布依族村寨都有銅鼓,通常是雌雄成對,大多是由祖先傳下來,屬于村寨或者家族公有。每當舉辦隆重的節(jié)慶時,都要敲擊銅鼓助樂,而當舉行喪葬、祭祀時,則要由寨老或族長敲擊,旁人不能觸動,一般不能隨便敲擊。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只要銅鼓一響,人們就會產(chǎn)生一種驚奇的心態(tài),不知發(fā)生了什么大事,所以必須在節(jié)慶或喪葬、祭祀時才能敲擊。布依族敲銅鼓的方法是用棕繩拴住銅鼓的兩個板耳,懸于梁上,然后用鼓錘敲擊鼓面,有的還配以皮鼓。銅鼓還是布依族銅鼓舞的主要伴奏樂器。布依族銅鼓不論有多少調(diào),多少詞,多少曲,其基本音調(diào)有五個,相似于漢字的嘎、哏、國、銀、共。布依族銅鼓平時保存在有一定聲望的人家里,把銅鼓當神看待,兩耳系上紅綢以表示壓邪,平時供奉于室內(nèi),不讓“見天”。逢重大節(jié)日,祭祖活動或喪葬使用時才拿出來。例如過年、“送寧”、“砍嘎”或送喪等場合。 布依族把春節(jié)稱為“嫩信節(jié)”,每逢過“嫩信節(jié)”必敲銅鼓。把珍藏的銅鼓請出來,稱為“請銅鼓”。有的是在臘月三十“請”,有的到正月初一才“請”。銅鼓請出來后,先由寨老敲“祭神調(diào)”,共敲9節(jié),意思是恭請?zhí)焐?、人間,龍宮3界之神。與此同時,各家各戶敲銅鼓、放鞭炮、吹牛角,焚香、化紙、進行祭禮。祭禮完畢,全寨的人匯集在一起,大家圍著銅鼓,踩著鼓點跳舞。
布依族過年和祭喪時都要使用銅鼓。在北盤江流域有著這樣的傳說:從前,布依族老人死后都不能上天成仙,只能到地府里去。天上的太白金星托夢給布依族的始祖布杰,讓他向天神討一面銅鼓,老人死后敲擊銅鼓就可上天成仙。于是布杰進了天庭,天神給了他一面銅鼓,由此便可以引渡亡靈升入天堂,安享清福。因此,每逢過年或喪葬時,布依族人就要敲響銅鼓,過年擊鼓是邀請?zhí)焐铣上傻淖孀诤筒冀茴^領(lǐng)下來過年,喪葬擊鼓則是讓老人死后升天成仙。當然這只是帶著神話色彩的傳說,事實上,布依族在喪葬時使用銅鼓,是為了熱鬧及顯示本民族富有。
布依族銅鼓除了用于過年娛樂和喪葬外,還有以下兩方面作用:其一,聞聲四集。銅鼓由于音高很大, 擊鼓可以聚眾議事,可以作為戰(zhàn)爭中作戰(zhàn)的號角。據(jù)裴淵《廣州記》記載:“住在今兩廣地區(qū)的俚僚人,在打仗時是敲擊銅鼓召集部眾的,到隋代,情況還是如此?!盵6]《隋書·地理志》說:俚人“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云”。在古代布依族(俚僚族)看來,鼓既是信號,也是命令,聞之而動,不可稍怠。其二,作為銅鼓占有者身份地位的標志。由于戰(zhàn)爭和祭祀都由部落、氏族公社的頭人主持,銅鼓就逐漸上升為禮器,成了銅鼓占有者身份地位的標志?!端鍟さ乩碇尽酚涊d“有鼓者,叫都老,群情推服?!?(都老——布依語意思是頭人)。
三、布依族的銅鼓文化及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
1. 銅鼓與布依族風俗習慣
銅鼓是布依族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是布依族古代娛樂及喪禮樂器。逢年過節(jié)敲銅鼓,增加了節(jié)日的熱烈氣氛,在殺牛祭祖或送喪時敲銅鼓,則是把銅鼓作為祭典中的重器。由于銅鼓音樂深沉、雄渾,傳播悠遠,傳說能向天神、地神、龍神通風報信。不僅在歌唱、舞蹈、慶典的時候使用銅鼓,甚至驅(qū)邪、治病、娛樂等也要使用銅鼓。遠古奏樂以祭亡靈、祀鬼神的遺俗,在布依族地區(qū)十分盛行。人們對自然界生老病死、天災(zāi)人禍等現(xiàn)象無法解釋,只好遐想出銅鼓的種種神奇“魔力”來祭祀神靈、消災(zāi)避邪。這些說明了布依族對銅鼓的熱愛和崇拜,而這種富于神秘色彩的社會現(xiàn)象,反映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銅鼓與音樂、舞蹈等藝術(shù)形式服從于宗教活動,成為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布依族銅鼓不僅在宗教祭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也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銅鼓與各種藝術(shù)形式、民族風俗習慣的交互融合,促進了民族民間藝術(shù)和風俗習慣的豐富和發(fā)展。
2.銅鼓與布依族音樂舞蹈
布依族的銅鼓十二調(diào),現(xiàn)已列為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銅鼓十二調(diào),指的是用銅鼓演奏的十二段樂曲,是布依族民間藝術(shù)中最具神秘性和傳奇色彩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之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是由“喜鵲調(diào)”、“散花調(diào)”、“祭鼓調(diào)”、“祭祖調(diào)”、“三六九調(diào)”等等組成,是在慶典、祭祖、祭祀等儀式中表達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樂。
布依族還有許多跟銅鼓有關(guān)的舞蹈,如《銅鼓舞》、《銅鼓刷把舞》等等。布依族銅鼓舞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年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靈。鼓點和舞蹈節(jié)奏較慢,動作粗獷,氣氛莊嚴肅穆,從舞蹈中看得出請祖先下凡、敬祖先喝酒,送祖先回天庭或超度亡靈上天的一系列程序的描述;第二類是喜慶的舞蹈,氣氛較為活潑有趣,舞姿較快歡樂,舞蹈描寫布依族青年男女戀愛的全過程,舞蹈情緒熱烈歡快,鼓點較為跳躍,時重時輕,時緊時慢,貼切地表現(xiàn)了男女青年的青春活力;第三類是反映戰(zhàn)爭的舞蹈,為了抵御外族的侵犯,只要有外侮,寨老就猛擊銅鼓,召集族人拿起刀叉共同御敵,激勵族人勇敢殺敵,族人聽到鼓聲,個個勇猛向前,毫無畏懼。這種舞蹈,均由男子表演,舞姿雄偉優(yōu)美,令人震撼。
3.銅鼓與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銅鼓有豐富的紋飾,銅鼓上的各種圖紋近千種,這些紋飾表現(xiàn)了布依族依山傍水的環(huán)境風貌,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色彩和時代特征。銅鼓上的這些紋飾,在布依族服飾禮儀中可以得到解釋。銅鼓上的圖紋,太陽紋、云雷紋、水波紋、角形紋等等,與布依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關(guān)系密切,太陽紋源于火崇拜,水波紋與水崇拜有關(guān),云雷紋來源于天、雷崇拜,齒形紋與山崇拜有關(guān)等等。這些圖紋與布依族的原始崇拜有關(guān),描繪了人們信仰、崇拜、欣賞的事物,反映了人們古老的審美情趣和對自然的樸素認識。布依族服飾的圖案主要以蠟染藝術(shù)為主,而布依族民間存在著蠟染藝術(shù)紋樣源于銅鼓紋樣之說。蠟染藝術(shù)大量地保存了銅鼓文化的深層內(nèi)容,因此使我們看到了蠟染藝術(shù)與銅鼓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每逢布依族的盛大節(jié)日慶典,都要穿著傳統(tǒng)的蠟染服裝進行慶祝祭祀。例如青年男女互贈蠟染作為信物,表示相互的信任和愛慕;在婚喪嫁娶時,人們都要穿著傳統(tǒng)的民族服裝進行各種儀式或禮儀等。這些都跟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有關(guān),使人們看到了服飾禮儀的銅鼓文化意義。
四、結(jié)語
每一件銅鼓都是當?shù)夭家雷宓乃囆g(shù)珍品,但同時也是當?shù)夭家雷迦诵闹械纳衿?,具有多種功能和作用。千百年來,銅鼓已成為布依族人心中神的化身。布依族是鑄造和使用銅鼓最早的民族之一,但卻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和歷史主要蘊含于服飾、建筑、歌舞、神話、傳說以及婚喪嫁娶、節(jié)慶祭祀、信仰崇拜等生活細節(jié)和道德主張中,而在布依族的婚喪嫁娶、節(jié)慶祭祀、信仰崇拜中,銅鼓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布依族銅鼓的鑄造、演奏、使用方式、傳承古訓(xùn)等反映著布依族獨特的價值觀、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蘊含和體現(xiàn)了其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銅鼓文化在布依族文化中占有獨特地位,是布依族的一種文化象征。然而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帶來的布依村寨社會結(jié)構(gòu)和布依村民生活方式的變化,不斷地消解著布依銅鼓的文化生態(tài),使得布依銅鼓文化這一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將有消失的危險。
參考文獻:
[1]羅世敏.大明山的記憶·駱越古國歷史文化研究[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1.
[2]馮漢驥.云南晉寧出土銅鼓研究[J].文物,1974(1):21-22.
[3]劉浦江.《后漢書》札記三則[J].史學(xué)月刊,1988(5):13-15.
[4]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68-69.
[5]華西.布依族的東源及其古代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J]民族研究,1960(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