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敘事歌曲(Ballade)兼具敘事性、抒情性和戲劇性的特征,是的德奧藝術歌曲(lied)中的一個重要的題材,它的發(fā)展深受德國民間的敘事謠曲傳統(tǒng)的影響并與德奧民間文學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同時又受到18世紀德國文學領域的大發(fā)展尤其是狂飆運動的影響,后來又由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發(fā)揚光大,本文對德奧敘事歌曲的發(fā)展做一些初探,意在理清德奧敘事歌的發(fā)展脈絡。
【關鍵詞】:敘事歌;民間文學;詩歌;戲劇
敘事歌這種音樂體裁按照西方音樂學中慣用的表達方式一般用“Ballade”這個詞來進行表述,此詞源出希臘語“Ballizein”,為“跳舞”之意,后來演變?yōu)槔≌Z“Ballare”,其仍舊保持原來的意思,因為古希臘的音樂、舞蹈和和詩歌是三位一體的,故這個詞和“ball”,還有“Ballet”等詞應該出自同一個詞根,但是隨著后來的不斷發(fā)展它的意義又有了新的所指,14世紀以前意思為載歌載舞的意思。14世紀至浪漫主義前期,主要是指源于以中世紀的詩歌為歌詞的歌曲;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到了十八世紀中晚期,隨著德國“狂飆運動”的興起,歌詞的內(nèi)容逐漸演變?yōu)槊裰{和民間傳說,此時歌曲和舞蹈已經(jīng)漸漸分開,故敘事曲不再指代舞蹈性的內(nèi)容。按照赫爾德(Johann Gottfied Herder.1744-1803)的說法,在18世紀晚期文學中,“Ballade”一詞常被用作描述民間敘事詩,“需要強調(diào)的是,狂飆突起時期的敘事謠曲與古典文學時期的敘事謠曲有很大的不同,那時,敘事謠曲被看作是純粹的民間文學形式,因而突出他的民間性和大眾性。在古典文學時期,敘事謠曲更多地被看作是高雅文學的一種形式,強調(diào)他的典雅性和樸實性”[1]369。因此敘事謠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體到個人的創(chuàng)作中,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亦有所不同,而到了浪漫主義中后期,隨著器樂作品體裁的多樣化,在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下,歌曲中的音樂和歌詞逐漸分開,浪漫主義作曲家更希望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多融入一些文學性的表達,由此,敘事曲逐漸演變成了純器樂的作品。
(一)不同種類敘事作品辨異
循著敘事風格作品的發(fā)展脈絡,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涵蓋的內(nèi)容有所不同,同時它又和文學中的戲劇、詩歌、和民間傳說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由此根據(jù)敘事作品的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可以劃分為敘事詩、敘事歌、敘事曲三類形式,第一類是帶有一定敘事性(Narrative)的純文學作品-即敘事詩,如歌德的《漁夫》(Der Fischer);第二類是帶有敘事歌詞的聲樂作品,有獨唱形式的敘事歌,如楚姆施泰格(Johann Rudolf Zumsteeg)的《科爾瑪》(Colma),舒伯特的《魔王》(Erk?nig)等,也有合唱形式的作品,如沃爾夫(H.Wolf)的作品《烈火騎士》,這是一首由獨唱曲改編而成的樂隊合唱曲;第三類是指器樂作品,如肖邦的四首敘事曲作品,關于肖邦創(chuàng)作Ballade這一體裁形式的緣起不得而知,但是“作曲家意在指涉世紀英國或者德意志的敘事歌(當然不是中世紀的敘事歌),而且作曲家很可能想要喚起與一種詩歌和音樂的理想化的民間敘事風格的聯(lián)系”[2]233。除了肖邦之外,李斯特、勃拉姆斯、格列格也都把敘事曲的體裁應用于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還有一些作曲家對于敘事曲的創(chuàng)作并不囿于鋼琴作品,中國作曲家劉文金先生也曾創(chuàng)作了民族器樂作品《豫北敘事曲》。由此可以看出敘事歌是介于敘事詩和敘事曲之間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既不是純文學的,也不是純音樂的,而是兩者之間相互交融的產(chǎn)物。
(二)德國早期文學和英國文學的影響
早在公元9世紀,德意志地區(qū)就產(chǎn)生了一部英雄史詩-《希爾德布蘭特之歌》,故事發(fā)生于公元4-5世紀,講述了由于匈奴人的入侵的大背景下導致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過程中發(fā)生的一段愛恨情仇的的故事,這是德國現(xiàn)存唯一一部用古高地德語創(chuàng)作的英雄史詩,同時它也被看作是德國文學史的開端之作,之后又產(chǎn)生了諸如史詩性的著作《尼伯龍人之歌》、《古德倫之歌》等民間史詩,而這兩部作品的前者也成為后來瓦格納“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創(chuàng)作的源泉,這些民間的故事和史詩都為后來的德國文學家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765年,英國托馬斯.珀西主教編輯了包含了大量敘事歌和流行歌曲的冊子《英詩輯古》,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英國敘事歌曲,雖然這本書成于17世紀,但里面收錄的某些詩歌可以上溯至12世紀,而之后的蘇格蘭人詹姆斯.麥克弗森出版了一系列假托三世紀一位神秘的蓋爾詩人莪相(Ossian)作品的譯本,“雖然莪相及其韻詩主要是麥克森自己想象的產(chǎn)物,但是麥克森還是很快在英國和德意志被擁戴為一位新近被發(fā)現(xiàn)的天賦英才------是又一位荷馬或莎士比亞”。[3]125英國文學的動向直接影響到了德國文壇,其中重要的便是文學家赫爾德,他受到珀西的啟發(fā),顯示出對于民間謠曲的偏好,他曾經(jīng)在1773年的兩篇文章《論莪相和古代民族的歌體詩的通信摘要》和《莎士比亞》兩篇文章中闡述了自己在詩學領域內(nèi)的新觀點,在前一篇文章中顯示出他對于莪相和古代民族歌體詩的崇敬之情,他認為真正的文學產(chǎn)生在文明之前,他提倡突破舊有詩歌格律和形式的束縛以適應新的時代需要,尤其推崇“自然”的詩風,他認為詩歌最寶貴的靈魂存在與大眾之中,赫爾德所提倡的文學觀點體現(xiàn)了民族的原始特性和大眾的質(zhì)樸精神,他認為“德國文學的革新必須從德國人民生活中、民間文學中去求得自己的靈感”[4]111。“赫爾德早年論著中提出的對天才、民間詩歌以及詩歌作為感情的直接表達等思想,啟發(fā)了歌德、席勒等一批作家”[5]190,
三、德國18世紀的戲劇創(chuàng)作對敘事歌曲的影響
17-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導致了德國文學領域里的一場思想上的風暴——“狂飆運動”,這是一場向舊有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發(fā)起猛攻的文學運動,在表現(xiàn)形式上更強調(diào)人內(nèi)心情感的宣泄,敢于接觸社會最現(xiàn)實的矛盾,揭露社會現(xiàn)實的丑惡現(xiàn)象,大膽的表露作家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內(nèi)的表現(xiàn)為熱衷于戲劇的創(chuàng)作?!翱耧j運動”的正式開始的標志便是赫爾德1770年與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相識, “(歌德)為德國的戲劇和小說開辟了新的時代,而且他還以其優(yōu)秀的詩篇為德國詩歌開辟了新的時代;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同他的戲劇和小說創(chuàng)作一樣,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6]247。
這場文學領域內(nèi)的運動對于德國敘事體裁的作品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誕生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敘事佳作,通譜體歌曲《魔王》,這首歌曲文本同樣就是出自歌德的一部戲劇作品即歌唱劇《漁婦》,這首歌曲曾被貝多芬譜曲,但是舒伯特的譜曲似乎更勝一籌,舒伯特在十八歲的時候即完成了這部偉大的作品,因其氣勢磅礴的戲劇張力、豐滿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生動的音樂表現(xiàn)而成為德奧敘事歌曲中的名作,幾乎代表了德奧敘事歌曲的最高藝術成就,另一首敘事歌曲《紡車旁的葛麗卿》也出自歌德著作,是其戲劇《浮士德》中的詩句,描繪了葛麗卿在紡車旁思念浮士德的時候吟出的一篇詩句, 這首作品也因舒伯特的譜曲而成為經(jīng)典之作。
18世紀文學領域?qū)τ跀⑹赂枨挠绊懗烁璧碌奈膶W創(chuàng)作之外,還有席勒、舒巴特等文豪的創(chuàng)作,席勒的《手套》(Der Handschuh)(后被舒曼譜曲)、《潛水者》(Der Taucher)(舒伯特有兩個版本,分別為D77和D111)和舒巴特的《鱒魚》(Die Forelle)都成為德奧敘事體裁歌曲中的精品。
結語:德奧敘事歌曲(Ballade)的起源于歐洲世俗文化,后來受到英國文學的影響,以赫爾德為代表的文學家發(fā)起了對于這一體裁的追捧,之后以歌德和席勒為代表的文學家對于敘事體裁的詩歌和包含敘事詩歌的戲劇創(chuàng)作為音樂家提供了豐富的文學素材,因此,德奧敘事歌曲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一方面離不開德奧深厚的音樂文化傳統(tǒng)和以舒伯特為代表的德奧作曲家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和德奧深厚的民間文學傳統(tǒng)以及18世紀德奧文學的蓬勃發(fā)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6]范大燦. 德國文學史第二卷[M]. 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譯林出版社. 2006
[2][3](美)列昂.普蘭廷加.劉丹霓譯.浪漫音樂[M]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6
[4]余匡復.德國文學史.(修訂增補版)[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3
[5] 衛(wèi)茂平主編 .德語文學詞典[M].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