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古族的呼麥藝術已是一項寶貴的世界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同時也是一種古老與現(xiàn)代結合的藝術形式,呼麥以其獨特的發(fā)聲方法和技巧展示了其特有的藝術魅力,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愛,也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和影響。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蒙古族的這種古老的呼麥藝術正面臨這生存和發(fā)展的種種困境,瀕臨失傳。
【關鍵詞】:蒙古族;呼麥;音樂審美;藝術價值;傳承
1、引言
在研究開展之前,筆者對學術界的代表性觀點和相關資料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和了解,通過前期工作的開展,為開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筆者也試著通過各種渠道和途徑去了解蒙古族呼麥藝術,反復聆聽了呼麥作品的代表性音頻。在此背景下,研究的開展將更加有效。
2、呼麥藝術的音樂審美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音樂審美就是借助于音樂,喚醒了人身上關于周圍世界和自身的崇高的、雄偉的、美好的東西的觀念。音樂審美的三個要點是聽、感、賞。首先要“聽”,它豐富音樂審美體驗。音樂的審美是要靠音響聲音去刺激聽覺神經(jīng)產(chǎn)生的,它區(qū)別于文字、繪畫,它們是通過看就可以產(chǎn)生審美反應;而音樂作品僅憑看是沒有審美意義的,只能通過唱奏出來,聽過之后才會有審美體驗,才可以產(chǎn)生美感,才能有學習的欲望。而這種欲望才是提高音樂審美素養(yǎng)最重要的原動力;其次,要以“感受”和“鑒賞”為核心,從而強化音樂審美體驗。感、賞主要指充分感知、感受音樂的語言和音樂的美,這是形成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核心。這種感受能力包括了對音樂外在的聲、形、色的感覺,同時也包括了對音樂流露出的情感。只有具備音樂審美的能力,才能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真諦。
3、地理因素與其發(fā)音的內在聯(lián)系
呼麥藝術從音樂審美的角度來看,到底有什么特點,體現(xiàn)何種價值呢。首先,呼麥藝術從音樂審美上來說,其音色與發(fā)音的別具一格是其美感的最主要來源,而這一美感又和它獨特的地理因素是分不開的。相傳古代先民在山中活動,瀑布飛流,山谷回響,數(shù)十里外都可聽到,便開始模仿,形成了呼麥;而草原上地勢遼闊,地形豐富,物種繁多,聲音也就多種多樣,高山河流、風雨雷電、鳥獸蟲蟻等萬事萬物都成為呼麥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如在《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等作品之中,風聲、雨聲等大自然的聲音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在《布谷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呼麥作品之中,呼麥可以模仿多種多樣的動物的發(fā)聲。經(jīng)過長達幾千年的發(fā)展和完善,這些聲音都在呼麥歌曲之中有著集中的展現(xiàn)。
世界上的音樂千奇百怪,但是已知的絕大部分音樂都是使用人體的聲帶發(fā)音,而呼麥藝術則是別具一格,它的發(fā)聲技巧與眾不同,具體而言,一名呼麥演唱者同時可以唱出兩個聲部,形成一種獨特的多聲部聲音狀態(tài)。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而言,呼麥藝術發(fā)聲形式極為不同,在某些情況下有聲帶的輕微振動,而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又不振動,而是僅僅通過演唱者腔體之內所囤積的氣量催動共鳴,人體的假聲帶也隨之震動,以此來發(fā)出特別的聲音。在演唱呼麥的過程中,演唱者也經(jīng)常會通過運用閉氣的技巧,從而使得體內的氣息猛烈的沖擊聲帶部分,發(fā)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呼麥除了發(fā)音獨特以外,其音色表現(xiàn)也十分搶眼。據(jù)筆者了解,草原之上真正流傳于牧民之中的呼麥藝術,其音色的豐富程度更為廣闊,低音聲部和高音聲部甚至可以達到六個八度之寬。需要格外指出的是,呼麥藝術的音色豐富,而且難以復制和模仿,其音色之中的每一種聲音都是絕無僅有的,是其他音樂所難以復制的,這也正是呼麥藝術音樂審美的一個獨到之處。
4、蒙古風俗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影響
呼麥藝術的音樂審美還表現(xiàn)為與蒙古風俗的緊密聯(lián)系,形成一種典型的文化聚集。一方面,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呼麥藝術作品之中包含有豐富的蒙古族風俗,如比較常見的草原、牛羊、雪山、歷史人物、游牧生活,這些場景多出現(xiàn)了歌詞之中,伴隨著歌詞而深入每一個聽者的腦海。另一方面,呼麥藝術作品之中廣泛的使用蒙古語言演唱,使用蒙古族樂器演奏,使得呼麥音樂作品的蒙古標簽顯著。因而每當提到呼麥藝術,我們自然而然的就和蒙古風俗建立起思維之上的聯(lián)系,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作品,而且對于呼麥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
5、結論
呼麥作為古老的蒙古族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有機結合,呼麥傳遞著來自草原上遙遠的音樂,我國北方的蒙古國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jīng)把呼麥藝術作為“國粹”。通過筆者在全文之中的分析,我們深刻的了解到了古老的呼麥藝術,知悉了呼麥的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狀。呼麥獨一無二的發(fā)聲模式;絕無僅有的音色表現(xiàn);與蒙古風俗緊密聯(lián)系,都是其所具有的獨特音樂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李龍珠. 簡析蒙古族呼麥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J]. 大眾文藝,2016,(05):159-160.
[2]劉飛. 以馬舞剖析蒙古族民間舞蹈語言的獨特性[D].北京舞蹈學院,2016.
[3]張坤. 設計學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D].河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