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序正義作為社會制度首要價值的正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xiàn)實體正義的必要條件和必需保障。隱性采訪作為輿論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但是因為其隱蔽性等特點,也引發(fā)了諸多爭議。本文嘗試通過展示隱性采訪在程序層面的悖論,反觀程序正義視閾下的隱性采訪。
【關鍵詞】: 程序正義;隱性采訪;輿論監(jiān)督;規(guī)范
一、隱性采訪概述
隱性采訪,也稱為“暗訪”,是指不公開記者身份或公開記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實采訪意圖,在被采訪對象未察覺或不明真相的情況下,采用偷拍、偷錄的方式進行采訪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新聞采訪形式。[1]關于隱性采訪的正義及其面臨的困境,都來自于“隱”,相比于常規(guī)的公開采訪,隱性采訪中記者隱去了記者身份或真實采訪動機。隱性采訪中對白己的記者身份(或采訪動機)故意不道明或刻意隱瞞,采訪是在被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發(fā)生和推進的,采訪未事先征得被采訪對象的同意。無論是西方的“水門事件”,還是中國的各種揭黑報道,隱性采訪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近年來新聞官司不斷,被告席上的記者越來越多,這其中又多為隱性采訪造成的。[2]因此,對于隱性采訪的審視,成為學界和業(yè)界共同關注的議題。
現(xiàn)有的對于隱性采訪的研究主要是:
(一)從道德層面反思隱性采訪的合理性
隱性采訪具有隱瞞身份、隱瞞目的、隱瞞手段等現(xiàn)實特征,以虛假的身份和欺騙的手法去偷拍偷錄新聞,極易催生道德風險乃至引致道德責難,學界和業(yè)界都認識到隱性采訪等手段往往違反社會公認的道德原則—誠實原則,形成對新聞職業(yè)形象乃至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侵蝕和沖擊。[3]密蘇里新聞學院所編寫的《新聞寫作教程》中提到:“有些不需要用隱性采訪的,如果做了,除非你說明自己的身份;否則你實質上是在別人未知的情況下刺探他們的生活情況,這樣做是不道德的?!盵4]
(二)從法律規(guī)范層面反思隱性采訪的合法性
出于“隱”,隱性采訪引發(fā)的法律官司主要涉及隱私權、名譽權、誹謗權等方面。對于隱性采訪涉及的法律問題,成為法學、新聞學共同關注話題。如浙江大學孔慧婷碩士學位論文《隱性采訪的合法性辨析》從公民的憲法權利出發(fā),認為隱性采訪是公民權利的體現(xiàn),潘銳在2015年第4期《新聞世界》中刊文《二維視野下的隱性采訪》,從批評建議權層面論證隱性采訪的合法性。針對實踐中隱性采訪對于公民名譽權、隱私權的侵害,也讓學者反思隱性采訪合法性的邊界。高榮林在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上海政法學院學報刊文《隱性采訪之合理性與合法性解讀》中,通過對英美隱性采訪侵犯隱私權的案例,指出,在美國,隱性采訪的合法與否必須個案認定,并且在新聞自由與隱私保護之間達至平衡。
(三)基于新聞實踐經(jīng)驗,探索隱性采訪操作的規(guī)范化。
在學界對隱性采訪展開討論的同時,業(yè)界作為隱性采訪實踐集中地,更是直接感受著隱性采訪的困境。2016年4月,朝陽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王越在《新聞傳播》刊文《論電視新聞記者如何在隱性采訪中把握好“度”》,結合電視新聞實踐,反思了隱性采訪的困境,指出,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時必須要把握好采訪的“度”,不能違背道德的要求,更不能為了達到嘩眾取寵的效果觸犯法律的底線。[5]
二、程序正義視閾下隱性采訪的困境
現(xiàn)有的對于隱性采訪的研究與討論不可謂不多,但是目前的研究,更多是從道德層面論述,就法律層面的研究來說,比較缺少程序正義方面的審視。在此,主要提出程序視閾下隱性采訪的困境:
(一)輿論監(jiān)督權與記者采訪權體現(xiàn)在隱性采訪中的悖論
隱性采訪之所以受到熱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隱性采訪對實現(xiàn)輿論監(jiān)督效果的保障。記者在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實現(xiàn)采訪權的前提下,通過隱去自己的身份和采訪目的,更接近采訪對象,通過這種手段,達到了很好的輿論監(jiān)督的效果。由于同級媒體監(jiān)督同級政府中遇到的現(xiàn)實阻礙,以及新聞事件后可能涉及到的其他一些復雜利益,記者的采訪權往往得不到有效實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隱性采訪成了爭取采訪權,實現(xiàn)輿論監(jiān)督的有效手段。長久以來,人們肯定輿論監(jiān)督推進民主進程和社會正義的功效,認為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重在實效,要對被監(jiān)督的對象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對社會生活起到實際的干預作用,也因此滋生出重實體、輕程序的積弊。隱性采訪這一采訪方式雖極具爭議,但仍在業(yè)內(nèi)大行其道,這一現(xiàn)象的成因正是基于暗訪手段的運用容易揭發(fā)社會黑暗面,取得較好的監(jiān)督效果。
(二)隱私權與公眾知情權的博弈
隱性采訪最終實現(xiàn)了記者的采訪權,采訪權作為新聞媒體展開輿論監(jiān)督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并不是法律賦予的剛性權力,歸根到底是社會性權利,但是由于新聞媒體掌握的話語權分配,報道可能引發(fā)的社會反響,伴隨著輿論自身的強力,在事件的推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媒體的采訪權其實是出于公眾知情權,隱性采訪無疑是為了公眾知情權的實現(xiàn),但是隱去采訪的真實目的,隱藏了記者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種欺騙,同時容易造成公民隱私的暴露。由于被采訪對象的謊言、欺騙,媒體以謊言、欺騙的手段去獲得“真相”,以不正義應對不正義,無疑也是與程序正義相違背的?!妒澜缧侣剤蟆返母`聽丑聞就是侵犯公民隱私權的例證。隱私一旦公開,又會引起受害人的精神、財產(chǎn)損失。從結果來看,也是有違正義要求的。
(三)名譽權與媒體批評建議權在隱性采訪中的沖突
根據(jù)既有的實踐,隱性采訪一般都是針對當下社會問題、矛盾焦點展開的。在抖動的鏡頭拍攝、不清晰的畫面展示背后,總是包含著原本見不得人的利益糾葛。媒體在使用隱性采訪手段后,總會不可避免地引起道德、情感評價,這無疑會對被曝光人的名譽造成影響,在隱性采訪引發(fā)的采訪對象名譽權糾紛,又是不容無視的困境。曝光的程度、方式,也都應該與曝光行為的危害性相平衡,這種合理性的要求也是隱性采訪程序正義的應有之義。隱性采訪對程序合理性的違背,也是受眾對于媒體信任缺失的重要原因。
《中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職業(yè)道德準則》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尊重采訪對象的聲明和要求。采訪時應主動出示工作證件或單位介紹信”。2009年11月27日新修訂出版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在第三條第1款再次重中“要通過合法途徑和方式獲取新聞素材”,并增加“新聞采訪要出示有效的新聞記者證”這一程序性的內(nèi)容規(guī)定。以上規(guī)定是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循的程序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記者作為輿論監(jiān)督主體同樣必須遵循和執(zhí)行,而當下隱性采訪中采用隱瞞記者主體身份的做法與以上規(guī)定形成沖突,從程序合理性上看不具各正當性,因此被稱為一種充滿道德風險的采訪方式。
我國當下輿論監(jiān)督程序正義實踐現(xiàn)狀并不容樂觀,由于程序和實體不可分割的關系,往往由于監(jiān)督程序不正義而直接導致監(jiān)督實體正義的異化,造成媒體公信力下降。隱性采訪作為輿論監(jiān)督的非常規(guī)化手段,更是飽受爭議,比如“茶水發(fā)炎事件”“南都記者臥底高考事件”等,由于不規(guī)范的操作,最終將矛盾指向了媒體自身。在媒體實踐中,只有從程序正義視閾下保證隱性采訪的規(guī)范操作,才能規(guī)避相關的道德、法律詰難,走出困境。明確道德權衡的程序規(guī)則,完善輿論監(jiān)督的法治化,是尋求隱性采訪正當性的必由之路,也是從程序正義視閾下完善輿論監(jiān)督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李萍.淺析隱性采訪中的媒體自律原則[J].新聞三昧,2008(6):55
[2]潘銳.新聞與法[J].新聞世界,2015(4):179
[3]周云倩.程序正義視閾下的輿論監(jiān)督[D].華中師范大學,2011:41
[4]密蘇里新聞學院寫作組.新聞寫作教程[M].北京:新華出版社 1986:464-465、468
[5]王越.論電視新聞記者如何在隱性采訪中把握好“度”[J].新聞傳播,201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