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要培養(yǎng)小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表現的優(yōu)質思維方式,除了讓學生掌握數學的基本計算方式之外,更需要注重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教育,其中發(fā)散性思維就是小學生必備的數學思維之一,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簡述之。
【關鍵詞】:發(fā)散性思維;小學數學;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淺顯的教學內容,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濃厚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訓練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數學思維方式,尤其是從思維的靈活性、思維廣度、思維聯想性等方面加強對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非常有利于全面實現對于學生智力開發(fā)和能力培養(yǎng)的雙重目標。
一、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小學階段學生們對知識的認知大多數時候都是比較死板的,數學就是枯燥計算,這是大多數學生對數學的第一印象,很多家長也容易走入認知的誤區(qū),單純的強迫小學生通過大量計算來開展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因此,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懈怠、反感、粗心等諸多消極性問題,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從提升學習的學習興趣入手。數學課堂上除了開門見山的直接教學外,教師可以從課程導入做做文章,通過情景導入、故事導入、游戲導入、“故弄玄虛”等小技巧來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除法知識學習是一個比較難的知識點,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我為學生展示了一個小游戲,講臺上我準備了一個大袋子,在一個袋子里我放置了紅黃綠三種顏色的彩球,每個小球我都給它依次編號,然后我把袋子交給了臺下的學生,我跟同學們講:“下面我們來進行限時競猜游戲,我背對大家,你們隨機從袋子里摸一個小球,只要告訴我號碼,我接著可以說出顏色,大家想不想試一下?”這個小游戲一下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同時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們也開始思索,這其中到底有什么規(guī)律。當我把小球依次擺在桌面上的時候,學生們恍然大悟,紅色小球上面的編號都是3的倍數,黃色小球是倍數加1,綠色小球是倍數加2。懂得這個道理之后,3的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學生們學習的都非常順利。這節(jié)課學完之后,我們又把小球的顏色上升到了5種,然后隨機挑選學生來答題,大家玩得不亦樂乎。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并不需要教師刻意去做什么,能夠自熱的引導著學生去思考和探究就是發(fā)散性思維的開始。
二、聯系教材難度升級開展發(fā)散性思維訓練
隨著新版教材的不斷改進,教材編排獨具匠心,教材配圖數量的增長,大大降低了知識學習的難度。此外,新教材在知識傳授方面非常具有層次性,滿足了學生們學習能力的不斷升級,除了基礎知識以外,教材中設置了非常多的“想一想”、“做一做”之類的欄目,這些細節(jié)的改變對于提升知識難度,滿足不同學習基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一題多變和一題多解在這些模塊里面體現的很好,不拘泥于既定是理論知識,聯系生活和學習來完善數學學習過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大有幫助。
例如“位置與方向”這節(jié)課,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只會上北下南紙上談兵,對于方向和生活的聯系與應用觀念不強,在新版教材中引入了學校地圖、動物園地圖、街景地圖等等幾種類型的地圖,全面滿足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這節(jié)課變成了一節(jié)綜合實踐課,首先,讓學生們口述從家到學校需要經過幾個路口,都是左拐、右拐,還是直行,然后讓學生們把上學路線通過地圖的方式呈現,每個學生需要上交的作業(yè)并不一樣,但是都是他們經過實踐之后完成的最好的答卷,這樣一個簡單的課程設計之后,學生們對于方位的概念更加明確。我們以本校地圖為模板設置了“找朋友”游戲,從班級出發(fā),一個學生用文字敘述,另一個同學在地圖上尋找他的朋友在哪里?從班級到圖書館、到校長室、到宣傳欄,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把數學與生活實踐相聯系,數學課堂其實并不枯燥,之所以會了無生趣是因為你沒有善于運用學生們的智慧去打造高效課堂。
三、學生本身思維的靈活性是發(fā)散性思維養(yǎng)成的關鍵
小學生本身的思維就是非常靈活的,因此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可以把學生們禁錮在標準化答題的過程中,而是要啟迪和引導學生學數學、用數學,在數學知識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提升他們認知世界的能力。我們常說數學服務于生活,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數學聯系生活實踐的角度出發(fā)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標準答案外,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tài)度更加難能可貴。
練習冊上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學校組織外出郊游活動,班上共有32位同學需要渡河,假設每只船上最多能坐8人,那他們需要幾只船?”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大部分同學首先想到了答案:(他們需要4只船)。顯然這個答案本身也沒有問題,可是批閱過程中我發(fā)現了一位同學的答案是(所以他們需要5只船)。他的解釋是:為了安全,不能(會)自己劃船,每只船上要有一位船夫。這樣每只船最多只能坐7位同學。他把數學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并不是嘩眾取寵的故意曲解,而是安全為先的求異思維,著實難能可貴。在他的影響下,還有學生想到了電梯問題,有一次在醫(yī)院兩個叔叔特別胖,電梯上雖然標著限乘12人,可電梯剛剛10人之后,再有人上就滴滴叫。所有這些都是學生們這樣善于觀察生活、聯系實踐展開發(fā)散性思維的萌芽。
總之,與數學接觸越多,我們可以發(fā)現數學從本質上講是嚴密且嚴謹的學科,這也是發(fā)散性思維的特性,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注重邏輯性和可行性,數學不是單純凌駕于生活以外的計算,而是服務于生活的科學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著他們善于運用數學去發(fā)現和解決問題,與學生共創(chuàng)和諧探究環(huán)境,引入辯論、競爭、合作等多元化教學方式,多樣化利用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帶領著學生們深入學習。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并非朝夕可成,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多樣化展開課程設計,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參考文獻:
[1]任慧慧. 發(fā)散性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 中華少年. 2017(13)
[2]曾福梅. 小學數學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方法[J]. 江西教育. 2016(24)
[3]張雙根. 淺談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 新課程(下). 2013(01)
[4]王曉東. 放飛思維 開拓思維——在解決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實踐[J]. 陜西教育. 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