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當前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現狀出發(fā),在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明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科學把握“以學生為主體”原則、多媒體的合理運用作為教唱環(huán)節(jié)的師生互動對策。
【關鍵詞】:小學;師生互動;音樂教學;問題與對策
2001 年 7 月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明確指出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應“面向全體學生”,在日常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明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各種形式的互動,引導學生去主動的感受音樂、體驗音樂。
一、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概念界定
互動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對互動的內涵不斷進行研究與探索,對互動概念的詮釋也是眾說紛紜。筆者首先探討了互動的內涵,進而闡述師生互動的內涵以及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內涵。
從師生互動的信息傳遞方式來看,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有以下三種形式:
1.雙向型。在這種互動方式中,師生之間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饋。在課堂上主要表現為師問生答或生問師答等的師生對話形式。
2.多向型。這種互動形式與雙向型互動不同的是,互動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有相互作用之外,學生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雙向流通。它強調信息的多向傳遞反饋。在課堂上的常見形式是:同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競賽等。
3.網狀型。在這種互動中,學生和教師構成一張緊密聯結的網,每位學生、每個老師都是這張網的一個結點。能夠牽一點而動全網,互動的輻射范圍非常廣。這種互動強調師生平等參與學習活動,信息全面開放,教師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源。這種互動的載體往往是大型的數學游戲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網上互動活動。
二、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現狀分析
通過對恩施思源實驗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1. 對學生音樂課的喜歡情況調查。在調查結果中,只有 39.48%的小學生喜歡上音樂課。音樂課是學校培養(yǎng)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音樂教師起著主導作用。當下,音樂教師正處于新課改的進程中,音樂教師要多關注新課標,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的教學設計進行合理的編排調整,多以互動的教學方法讓師生互動起來。
2. 對學生喜歡的音樂課堂氛圍調查。小學生固然喜歡音樂課堂活躍的氣氛。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年齡特點:7-12歲的孩子是活潑好動的,他們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感,教師要讓音樂課堂活躍起來,這樣能夠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欲望。但活躍的氛圍,教師要掌握好尺度,避免秩序混亂,互動在音樂課上起到相反的作用。要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下,真正感受音樂之美,享受藝術之樂。
3. 對學生喜歡的音樂教師上課方式調查。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傾向于游戲互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我國現在的教學時代,教師應該從一個知識的教授者轉變成一個服務者,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強調探究與合作”,倡導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平等合作。在音樂課堂中,教師應該重視以學生為主體互動學習,使整個課堂師生互動起來。
4. 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情況調查。在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過程當中,從目前的調查情況來看,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教師在日常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往往傾向于自顧自的講解。這種缺乏師生互動講解式教學,雖然在課堂的外在秩序上表現的比較良好,但是,教師關于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卻缺乏較為明確的認知。還有三成左右的教師會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展開音樂課堂的師生互動。這種基于雙向的師生互動方式在客觀上有助于音樂教師了解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反饋情況來進行下一步的教學調整。從整體上來看,在所調查的學校中,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中采用多種互動形式的音樂教師數量還比較少,這一點需要在今后的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方式中進行必要的扭轉與改善。
三、改善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對策
在整個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的過程當中,唱歌教學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師生互動的效果直接影響著音樂教學目標的達成。
1.明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一是設計發(fā)散性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通過設計發(fā)散性問題來增加師生互動的空間。例如,在教唱歌曲《動物說話》教學中,教師設計問題,歌詞中唱到了哪些小動物?這些小動物都說了什么話?讓學生帶著問題聆聽歌曲,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歌詞中,使學生能更快的進入音樂課堂學習狀態(tài)。在進行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可以適度引入一些流行元素來增加創(chuàng)編的趣味性[ 王躍.談高效的小學音樂教學課堂[J].新課程(中), 2016,(09):180.]。
二是巧妙設計導學環(huán)節(jié)。例如,在教唱歌曲《種玉米》教學中,教師以游戲方式進行課堂導入:教師敲擊節(jié)奏,引入新節(jié)奏型附點八分音符,在感受和理解音樂的過程中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程一萍.解析小學音樂節(jié)奏訓練中的教學體會[J]. 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1):66-67.]。教師用打擊樂器分別擊拍兩條節(jié)奏,讓學生在教材中找出是哪一個,判斷學生是否準確掌握附點八分音符。
2. 教師科學把握“以學生為主體”原則
一是充分考慮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在教唱的環(huán)節(jié)中充分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 例如,在教唱歌曲《老牛和小羊》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的形式進行課程導入。提問學生喜歡什么動物,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反應非常積極。教師拿出提前準備的教具:山羊和小牛的帽子,請學生表演,激發(fā)學生興趣,并以此引出課程難點:音的高低。這樣一系列的課堂情景設計,能讓學生積極的與教師互動,教學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嗓音特點及保護方法[ 胡建林.試論音樂教育專業(yè)開設“小學音樂課歌唱教學課”的必要性[J].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07):117-119.]。
二是要科學理解“以學生為主體”原則。一些教師經常談在音樂課堂上如何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而真正實行起來的時候,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音樂課就會取得較差的教學結果。要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入合作的狀態(tài)。這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掌握好整個課堂的秩序。由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年齡方面的特點在自我的管控方面會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需要小學音樂教師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 多媒體的合理運用
一是要適度使用多媒體。在教唱的時候,在多媒體的使用過程當中,要把握好一個度,在該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音樂課堂教學的時候就積極的使用多媒體。學習一首新歌曲,學生在唱譜階段,教師通過器樂伴奏或示范演唱的方式來給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的體驗。
二是要選擇適宜的教學媒體。聲音和圖像要使用在適當的地方,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適當使用多媒體,播放童趣的視頻,吸引學生注意。
三是音樂教師要具備必要的多媒體操作技能。在使用多媒體來輔助音樂課堂教學及師生互動的過程當中,在音頻的錄制,課件的制作等方面要不斷的精益求精,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自身所具有的輔助教學功能。
注釋:
[1]王躍.談高效的小學音樂教學課堂[J].新課程(中), 2016,(09):180.
[2]程一萍.解析小學音樂節(jié)奏訓練中的教學體會[J]. 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1):66-67.
[3]胡建林.試論音樂教育專業(yè)開設“小學音樂課歌唱教學課”的必要性[J].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07):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