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證研究長期以來作為教育技術學研究體系中的主要方法,奠定了教育技術學方法論基礎,促進了教育技術學學科理論體系的發(fā)展。雖然教育技術具有非常強的實踐價值取向,但由于缺乏周密的方法論研究,導致了教育技術實踐的教條主義傾向。近年來,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對這一神圣信念提出了挑戰(zhàn),同時質(zhì)的研究得到廣泛應用,由此造成質(zhì)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兩者對峙的局面。但質(zhì)的也好量的也好,都是有一定條件制約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分別介紹實證研究、質(zhì)的研究的意義與局限的基礎上,主張“質(zhì)”、“量”結合,并探討了今后教育技術學研究可能的途徑。
【關鍵詞】: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方法論;
一、質(zhì)的研究方法和實證主義
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是隨時代變遷而變化的。近年來,研究者采用質(zhì)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的論文數(shù)量逐年增加,同時以實證研究方法為基礎的心理學研究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并正在受到理論心理學者的猛烈批判(高峰強,2001)。這樣一種現(xiàn)狀在客觀上造成定量研究與質(zhì)的研究雙峰對峙的格局。在假說驗證中采用質(zhì)的研究對定量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補充,在驗證假說中,有時僅靠定量研究獲取的數(shù)據(jù)并不充分,這時若再利用質(zhì)的研究獲取數(shù)據(jù),就可以豐富驗證數(shù)據(jù)。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質(zhì)的研究法才會使研究更具意義。同樣,在因果推論研究中,個體各自的記述也會成為概率描述的補充,兩者成為相輔相成的互補關系。盡管對于研究者來說,兩者并行使用可能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是它會對驗證假說提供強有力的證據(jù)。可以認為,量的數(shù)據(jù)和質(zhì)的數(shù)據(jù)相互補充的方法,今后會得到更多研究者的采用。
二、后現(xiàn)代中的理論與方法論
建立一個假說,根據(jù)實驗對此進行實證或予以否定,借此積蓄、擴充科學知識,這是作為科學研究者自明的工作。但是社會建構主義者卻并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由因果關系代表的所謂的科學知識,到頭來只不過是世界觀的一種,或是建構世界的一種方式而已。這里不存在哪種方法的好壞之分,只是各自建構世界的方式不同而已?!比绻澩@一觀點并采用這一立場的話,我們可以認為,迄今為止的科學理論及其方法論都只不過是建構世界的方法不同而已。在諸說林立的世界建構方式中,究竟哪一種會得到使用者的廣泛支持,這完全是由使用者的價值取向決定的。將上述觀點做如下概括:—是所謂科學的方法,是一種建構世界的方式。二是在存在為數(shù)眾多的世界建構方式時,其有用性決定支持的多寡。三是假說驗證在傾訴其有用性時,可能會變成賦予表現(xiàn)力的修飾。
三、教育技術學的“建構世界”
Johnson曾對非實驗的量的研究進行過分類,把研究目的分為“記述、預測、說明(模式化)”三類并將其作為縱軸,而把研究方式分為“過去的、橫向的、縱向的”的時間順序并將其作為橫軸,兩者相乘的結果得到9個種類。其中“基于模式化對現(xiàn)象的說明”這一模式被認為具有很高的價值。(向俊,2001)然而僅靠因果關系的推定和模式化,在教育實踐一線會得到支持嗎?根據(jù)筆者兩年多的實踐經(jīng)驗,得出的結論是—這種理論的說教并沒有直觀通俗的說法更容易得到支持。比如說,生存能力、培養(yǎng)自主性、學會學習等等。
這些帶有濃重說教色彩的理論常常受到人們的冷遇,甚至就.連理論自身的存在也鮮為人知。因此經(jīng)驗告訴我們,只有開展“對教育實踐起直接指導作用的理論研究”,才能贏得廣大一線教師的支持。其實,對于學?;蚰硞€學習共同體來說,因果關系并不重要。相反,若指出“今后該怎么做?”卻是一線教師迫切需要的。比如說,即使明白了“阻礙素質(zhì)教育的原因”,但實際上這一原因過于復雜(有學校的、家庭的、教育結構的、考試制度的等等),作為教師還是解決不了這一問題。就是說,因為這一因果理論不適用,所以教師們就會認為它“沒有價值”。多少年來,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實驗驗證假說作為方法論核心的。究其原因就是想通過采用因果律來建構教育技術學世界,這即使是在該領域特有的研究方法—“開發(fā)研究”中也是如此。如開發(fā)某種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學習課件時,人們勢必會產(chǎn)生驗證其效果的這一需求。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通常就用實驗對比的方式來驗證教育工具和學習課件所產(chǎn)生的客觀效果。
但是從后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這只不過是為了對其有用性賦予表現(xiàn)力,或?qū)ζ淇陀^的效果進行的一種修飾,希望得到他人認可而做出的努力罷了。為什么呢?因為格根早在1998年就曾指出,“所有的假說,在適當?shù)臈l件下都是可以進行實證的?!比绻J為假說驗證是一種修飾,而且不論何種假說都可以驗證的話,那么使用者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夾雜著某種價值判斷(意圖)。比如,作為新開發(fā)的多媒體課件,決不會甘心“差異不顯著”、“沒有效果”之類的說法,而通常會報告“具有效果”或“差異顯著”的結論。于是乎,閱讀報告結果的讀者也不得不以這種價值判斷(意圖)為前提來閱讀論文。讀者如何來甄別真?zhèn)危乙詾殛P鍵要看其研究所使用的“表現(xiàn)力—實驗研究”,即從實驗設計到實驗實施過程是否努力保持研究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盡管客觀性本身是不可能的。
四、教育技術學方法論對學科建設的影響
在我國或在國外,長期以來雖然教育技術工作者、教師都在利用斯金納)的程序?qū)W習原理開發(fā)CIA、CAL;利用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開發(fā)問題解決學習活動;利用西蒙等開發(fā)的口語報告分析法研究教學效果和改良教育工具;利用皮亞杰、羅杰斯、加涅、布盧姆(B.5.Bloom)、加德納等人的理論與技術進行教學設計,但卻視這些學者與自己為不同領域的人,而視教育媒體,即計算機、電視、多媒體、因特網(wǎng)等的應用研究才是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研究對象和目標,由此過分夸大了媒體與技術的作用,視這些硬件和技術為教育技術學學科的全部,以媒體應用研究作為該學科的主要內(nèi)容,從而極大地限制了教育技術學學科的發(fā)展。事實上,從后現(xiàn)代觀點所強調(diào)的研究方法論多樣化視角來看,教育媒體的應用研究只不過是教育技術學研究中的一部分而已。就目前的應用情況來看,今天學校教育中導入的因特網(wǎng),與以往的衛(wèi)星傳送教育電視節(jié)目、校園閉路電視教育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因此,并不是說因特網(wǎng)導入校園就解決了所有問題,教育技術學學科的主要問題不僅僅是媒體的運用研究,恰恰相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才是當前乃至今后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重點。在后現(xiàn)代視野下,這些不同領域的學者及其研究成果、方法論完全是可以相互和平共處的。這就是教育技術學的方法論對學科建設的影響。同樣,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也存在著上述同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赤崛侃司(2001)(日).教育工學研究的框架和特征[J].網(wǎng)絡時代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內(nèi)容與方法,教育技術論壇2001論文集,華南師大.
[2]Ggren,K.J.1998(日)杉萬俊夫等譯.另一個社會心理學[M].中西屋書店,日本京都.
[3]高峰強.現(xiàn)代心理學范式的困境與出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向彼千春2001(日)實戲論文的應有樣態(tài)·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實踐論文的分析[M].教育工學研究的體系化的綜合研究(文部科學省科研經(jīng)費,代表者崗本敏雄)報告書,日本東京.
[5]永野和男2001(日)網(wǎng)絡時代教育教育工學研究的內(nèi)容和方法[M].網(wǎng)絡的內(nèi)容與時代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教育技術論壇2001論文集,華南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