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英語被動語態(tài)是各語言學流派研究的熱點之一,語言學家們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分析研究。范疇理論在認知語言學領域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亞里士多德、維特根斯坦和羅斯等曾先后對“范疇”這一領域的相關概念進行了探究。本文基于原型范疇角度,對英語被動句中的原型與非原型句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英語被動態(tài);原型理論;原型被動句;非原型被動句
1.引言
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 在語言學習中有著重要作用。而原型理論作為范疇化的補充,受到眾多認知語言學家的關注。本文從原型理論的角度分析英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文中以核心被動句、狀態(tài)被動句和準被動句為主要分析對象,用原型范疇理論分析英語被動句中的典型成員和非典型成員。
王寅(2007)指出亞里士多德的經典范疇理論認為范疇是通過一組共同特征的實體建構起來的,具有二分性,且邊界明確,沒有中心和邊緣之分,符合所有條件的實體即被視為范疇內成員,不符合其中任何一個條件的實體則不能被稱為范疇內成員。維特根斯坦(1953)首先發(fā)現(xiàn)了經典范疇理論的缺陷,認為某些范疇很難用充分必要條件來定義,范疇間成員有中心和邊緣之分;范疇成員之間的界限較模糊。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論認為,范疇中的各個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些共同的屬性使得該范疇與其它范疇有所區(qū)分。在維氏家族相似性的基礎上,羅斯等人(1975)發(fā)現(xiàn),同一范疇內某些成員比其他成員更具有代表性,這種非對稱性被稱為原型效應,更具有代表性的成員因此稱為原型成員。
2. 英語被動句的類型
夸克等(1985)認為,英語中的被動句主要分為三類:核心被動句(central passive),準被動句(semi-passive)和狀態(tài)型被動句(pseudo passive)。
2.1 核心被動句
核心被動句的形式為:Be+動詞過去分詞(by+名詞性短語)。在核心被動句中,被動結構的主語會受到動作行為的影響,因此是真正的受事。根據(jù)句子中有無施事,核心被動句可分為有施事被動句和無施事被動句。
有施事被動句是指被動句包含一個由介詞by引導的介詞短語,其中受事可以被看作一個英語主動句的主語。其中,施事通常由by作為一個連詞引出,表明整個事件過程發(fā)生的狀態(tài)。如:
(1a) He broke the cup.
(1b) The cup was broken by him.
由以上例子也可看出,有施事被動句也可轉化為:名詞性短語+ Be +過去分詞+by+名詞短語,如:
(2) The door is opened by Tom.
無施事被動句在英語被動句中的大部分被動句由by引導,大多數(shù)情況下,by 引導的介詞短語通??刹槐槐磉_出來。在英語被動語態(tài)中,動作的受事是句子的主語時,介詞by引導的介詞短語通常省略。如:
(3)Thousands of trees are planted every year.
無施事被動句可表示為:名詞性短語+Be+過去分詞,如:
(4) A present was bought for me by my parents.
2.2 狀態(tài)型被動句
狀態(tài)型被動句通常表現(xiàn)主語的某種狀態(tài)或行為結果,其形式由Be+V-en構成,且沒有明顯的施事和受事,如:
(5) The old man is used to living alone.
大多數(shù)及物動詞可用于表示狀態(tài)型被動句,除了一些表示靜態(tài)的及物動詞如know, seem, become等,因為他們的分詞形式不能表達一個動作的結果,因此不能用于被動句。大部分不及物動詞如:come, feel, keep, 等可以用于狀態(tài)型被動句中。如:
(6) Spring is come.
由于在狀態(tài)型被動句中,系動詞Be表示某種狀態(tài),而過去分詞僅表明受事的最終狀態(tài),而不強調動作發(fā)生的過程,可表示為:名詞短語(人)+Be+動詞過去分詞(形容詞) 如:
(7)The boy is hurt.
2.3 準被動句
當施為句被定義為前事件,其中受影響的實體被認為是事件的控制者, 或該事件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作用時,這種被動句稱為半被動句,其形式為名詞短語(人)+ V-en + 介詞+ 名詞短語。準被動句中,被動語態(tài)既有動詞和形容詞兩種性質,其中過去分詞表明動詞的特性,如:
(8a)You would be happy to see your friends tomorrow .
(8b)It would be happy to see your friends tomorrow.
由以上例句可看出,受影響的實體在句中通常作主語。準被動句的動詞特性相當于英語中的主動態(tài),可由it作形式主語。此外,它的形容詞特性使之能夠與quite, rather等連用,而Be動詞能夠被狀態(tài)型動詞如stay, feel, remain等取代。此時通常不與By引導的介詞短語連用,(8a)也通常變換為(8b)。
3 英語被動句的原型分析
在核心被動句結構中,過去分詞主要側重于事件中受事最終狀態(tài),并同時包含與整個事件相關的所有狀態(tài),因此核心被動句是被動語態(tài)中的原型成員。在狀態(tài)型被動句中,系動詞be呈現(xiàn)的是一種狀態(tài),其中過去分詞僅表明受事者的最終狀態(tài),而不強調動作發(fā)生的過程。而準被動句中的過去分詞既表明了動詞的特性,又體現(xiàn)了形容詞的特性。狀態(tài)型被動句和準被動句是被動態(tài)中的非原型成員。由于原型內成員基于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斷向外擴展,因此英語被動態(tài)的范疇化過程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此外,不是所有的被動句都是被動態(tài)范疇內的典型成員,有部分為非典型成員。因此原型被動態(tài)有兩個重要特征:有兩個參與者,有能量的傳遞。
3.1 核心被動句的原型分析
一般來說,被動句都有其對應的主動句式。從原型致使性事件中受影響的實體的角度出發(fā),原型英語被動句式在句法上可以表示為NP+Be+V-en。
核心被動句主要有以下時態(tài)形式:一般現(xiàn)在時, 一般過去時, 完成時, 進行時和將來時等。原型被動句時態(tài)富于多樣化,能夠用于以上任一時態(tài)。不管by引導的短語或有沒有施事,被動態(tài)都能夠從被影響實體的角度分析整個事件。
根據(jù)原型理論,英語被動句中的各成員有一些共同的句法和語義特征。如受事被標記為句子的主語,而施事通常沒有。動詞通常被用來指示能量傳遞的過程。在原型被動句中,使役事件由被影響實體轉化為一個靜態(tài)事件,即表示事件的狀態(tài),這個事件也能轉化為相應的主動句。原型被動句中的所有受事都包含三個要素:狀態(tài)的改變,能量的傳遞及實質性接觸,因此其動作鏈比非原型被動句中的動作鏈更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具典型性。
3.2 狀態(tài)型被動句的原型分析
是否所有“名詞短語+Be+ V-en”的句子都屬于原型被動句的范疇?Langacker(1990)給出了關于被動句和結構上類似原型被動句的結構關于體的對比。類原型結構是指在句法上與原型被動句相同,而語義不同的句子結構。如:
(11a) His leg was (so) wounded(he could hardly move it).
(11b) His leg was wounded (the moment he reached into the fire).
(11a)是狀態(tài)型被動句,(11b)是原型被動句。從過去分詞來看,(11a)強調狀態(tài)關系而非過程,句子中只有最終的狀態(tài)結果。(11a)中,句子的整個過程包括最終結果都體現(xiàn)出來,因此狀態(tài)型被動句可被看作原型被動句中的成員。
Langacker(1990)指出,原型被動句中的be動詞與助動詞do的意思相同,與分詞結構結合,所有成分的狀態(tài)都不相同。在這個結構中,基本成分在某個過程中的狀態(tài)都取決于分詞。而狀態(tài)型被動句中的Be動詞不包含任何狀態(tài)的改變。由此可見,原型被動句與類原型被動句的不同取決于Be動詞和過去分詞在句子中的不同意義。
3.3 準被動句的原型分析
在致使性事件中,從被影響實體的角度看,準被動句有三個參與者,因此是英語被動態(tài)的非原型成員。如:
(26a) Huston sprayed the special liquid on the flowers.
(26b) Huston sprayed the flowers with the special liquid.
兩個句子中動詞為過去分詞,因此可以看成使役性事件。施事對受事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其狀態(tài)結果改變。當動詞為過去式時,表明動作已經完成。
盡管準被動句不具備原型被動句凸顯整個動作鏈的功能,被動結構的主語總是被動作所影響。在準被動結構中,過去分詞有形容詞和動詞的屬性,而原型被動句需要由一個實體對另一個實體傳遞能量或施加力的影響。
(27a) The mother gave the girl a birthday gift.
(27b) The girl was given a birthday gift (by her mother).
準被動句中也不一定有by 引導的短語來引出施事,施事也可以由一些其他介詞如about,at等引導的介詞短語引出。由此可推斷出準被動句是英語原型被動句中的非典型成員,與原型被動句具有家族相似性。
4. 結論
本文基于原型范疇理論,對英語中的幾種主要被動句式——核心被動句,狀態(tài)型被動句及準被動句進行范疇化分析,論述了其中的原型成員及非原型成員,對英語被動態(tài)的不同結構及意義作出解釋。分析表明,在原型范疇框架下,核心被動句是英語被動句中的原型成員,而狀態(tài)型被動句及準被動句則是英語被動句中的非典型成員,只具備部分原型成員所具有的性質,此分析為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理解提供了一定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Langacker,R,W.1990.Settings, Participant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A].In Tsohatzidis(ed.).Meanings and Prototyes: Studies o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Quirk et al.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3]Rosch, E. Mervis, C.B.1975. 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7):573-605.
[4]王寅,2007,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