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自然中的山水元素為切入點,分析和探討山水元素的沿革和精神,以及山水元素的意義與價值。并通過分析一些代表性藝術家的文人雅士特征來解釋中國特有的山水元素精神,再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更加系統地研究山水元素的本質意義。希望通過本文中不同的分析、比較、總結能對本土文化復興有所益處。
【關鍵詞】:山水元素;意境;情感
一、自然中山水元素的概念及特征
“藝術來源于自然,藝術來源于生活”大自然是藝術家們的靈感來源,“自然”的概念很廣泛,它包含了宇宙的所有,自然學家將它解釋為時間與空間的全部現象所共同組成的完整體系。然而山水元素是自然里面的一個分支。山水元素也同樣被藝術家們鐘情于此。
水的形式多種多樣,時而平靜、時而波濤涌動、時而透明。這是因為水的多重特性賦予了水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山有山的沉穩(wěn)厚重,一年四季卻能以不同的色彩、性格特征展示自己?;顫姷挠袉握{的一面,山水元素是從山水誕生出來的,它比山水更加的抽象,可以說是在山水的基礎上對山水進行分析、再設計得來。
1.山水元素的概念
在設計領域中,山水元素一詞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就本論文而言,山水元素一詞包含了具象和抽象兩個類型。具象指的是真實的山水,即實實在在的山水。抽象水指的是非實體的水,即具有山水某種形態(tài)特征并且能讓人聯想到”山水”的元素,如浪花、石頭、水滴形等形狀。山水元素是一種奇妙的自然元素。
(1)山水元素的特征
南朝文學家在給朋友謝中書一份書信中提到“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山川景色的秀麗,從古至今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人類意識與大自然山水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文人雅士常懷著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思維方式。
山水畫作為中國民族繪畫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從隋朝開始出現了山水畫,山水文化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自有人類的出現就有山水文化的誕生。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淀。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的中軸主線。從山水畫中,體會出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再沒有那一個畫科能向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山水畫便是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儒雅真性情。
(2)山水元素的情感特征
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和思想的開放, 繪畫題材的擴大,使山水成為藝術們表現自我情感的重要手段,秀麗的山水給大批詩人、畫家以及社會上流人士以深刻的精神影響。他們不同程度地在自然山水中找到精神寄托和回響,發(fā)現蘊寓于自然景色中的美,并且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再現這種感受。顧愷之回答別人問其對江南山川的感受時說;“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边@不僅是畫家對江南山川的真實描繪,而且表現出了強烈真摯的愛的情感,是一幅山水畫境界的絕妙寫照。的對象山水形象從在藝術作品出現到獨立成科而崛起于畫壇,其最獨特的是意境情緒的表現。
二、山水元素的國內外沿革與分析
從先秦到漢末,大自然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魏晉時期長期戰(zhàn)亂。隨著儒家思想瓦解,玄學的興起,推動了人們對大自然關注,人們自由安逸的精神不斷地覺醒。魏晉南北朝是中國人走向山水自然的一個關鍵時期,但是中國山水畫雖然開始于魏晉南北朝,山水畫仍處于萌芽時期,而魏晉之前都是以人物畫為附屬品存在的,雖然有宗炳、王微等人是一門心思的畫山水畫的,但山水畫仍多為人物襯景出現的,真正發(fā)展于隋唐,玄學的發(fā)展,使山水獲得了新的美學含義。莊子崇尚“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崇尚自然的老莊哲學思想,使文人雅士消極避世,整日清談玄理,追求返璞歸真的生活,樂居于山林,沉醉于自然,是因為他們從山水中領略了玄學的樂趣,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于是山水形象大量進入詩歌和繪畫之中,使山水詩歌和中國山水畫勃然興起。
中國的山水畫一直表現出一種“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純客觀自然景物的再現。在他們看來,山水的美不在于山水本身,而在于它體現的精神。宗炳在《畫山水序》中一開始就寫道;“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
1.中國山水元素案例分析
從古時候到現在,中國人一直鐘情于山水,迷之靈動剛毅。而中國山水畫作為中國特有的山水元素的代表。一直以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成為人們表達自我情感的載體,在中國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藝術家的文化底蘊、意境。從魏晉誕生至今,中國山水畫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情感,中國山水畫不同于西方的具象繪畫,又不像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完全摒棄客觀形象。而是結合兩者之間一種抽象獨特的意味。這種抽象不是在理論性和具體的形狀上的,它是一種蘊含中國文化底蘊的藝術方式,其本質是強調內容上藝術對象的精神、意境、而不是簡單的神似。形成中國山水畫的這種獨特的抽象性圖形的原因是多個方面的,筆者將盡自己的所學對其原因進行初探、研究和實驗。中國山水畫似乎只是在畫山、水、但實際上不僅僅是畫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國山水畫建立在中國的文化哲學思想上的,強調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前者是載體,后者是核心。通過山水畫將山水作為天地化身,表達藝術家對天地玄黃的自我感受。所以,自古以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2.日本山水元素案例分析
枯山水講究以砂代水,以石代島。其主要特點,枯山水庭院面積不大,并且院內幾乎不用綠色的植物,主要是用山石和白砂為主體,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種景觀。留給觀賞者足夠多的空間去沉淀思考,以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萆剿沁m應日本地理條件下的景觀設計。多見于寺廟之中。
三、初探設計創(chuàng)作
1.設計理念與構思
本次設計的目標群是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有獨特生活品味,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群為主,作品以燈具為載體,在燈罩和燈座上體現山水元素,燈罩上是把中國的山水再設計,使之更加具有當代感。在這次設計中主要是以中國山水的前提下再創(chuàng)造,加上日本枯山水的想法,白砂的曲線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霧。石頭則可寓意大山、島嶼等等。石頭上是與其相呼應的中國紋樣。掃出漣漪式、波浪式、漩渦式、回紋式等同的平行線條,造成無水卻似有水之效果。所以,我也是以物抒情。置身于山水,寄情山水,感悟山水。每當誦吟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句時,總令人對中華民族的山山水水肅然起敬。
2.作品效果圖
四、結語
本文以自然中的山水元素為切入點,分析和探討山水元素的沿革和精神,以及山水元素的意義與價值。并通過分析一些代表性藝術家的文人雅士特征來解釋中國特有的山水元素精神,再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更加系統地研究山水元素的本質意義。希望通過本文中不同的分析、比較、總結能對本土文化復興有所益處。
參考文獻:
[1]黃賓虹 1939 年寫的,【虹廬畫談】第 25-26 頁
[2]呂少卿—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4-03-25
[3]呂少卿著〈〈林泉高致·元四家繪畫〉〉
[4]何宏堂-《藝術探索》論中國古代山水畫-2009-04-15
[5]黃澤亮〈〈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國畫中詩的情懷和精神 2
[6]朱良志-《飾》中國藝術空間美感四題-